【摘 要】
:
中国哲学史的诠释理性经历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工具与价值结合的三种类型.肖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以工具理性全面地诠释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则以价值理性解读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形上智慧.有鉴于仅以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相对不足,为消解知识与智慧的对立,冯契开创了以工具和价值相结合的理性诠释类型.冯契的创新性探索为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冯契的中国哲学史诠释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6AZX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哲学史的诠释理性经历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工具与价值结合的三种类型.肖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以工具理性全面地诠释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则以价值理性解读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形上智慧.有鉴于仅以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相对不足,为消解知识与智慧的对立,冯契开创了以工具和价值相结合的理性诠释类型.冯契的创新性探索为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正> 城市现代化其实质在于不断提高城市的总体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各项设施建设和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现代化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切不可认为工业现代化会“自然带来”城市的现代化。1983年以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其决定因素在于山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商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但有的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与人为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出了系列问题.四个时期历史任务的具体内涵、历史成就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独特地位,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历史意义的深刻意蕴,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概括的依据、蕴含其中的历史智慧、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叙史方法、情感意蕴、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这些问题既有深化研究的空间,也有拓展研究的必要.
现代继承法实行共同继承规则,继承开始后,遗产归继承人共有.在遗产共有问题上,罗马法主义主张遗产共有为按份共有,日耳曼法主义主张遗产共有为共同共有.在我国民法上,自《继承法》至《民法典》的民事立法上都没有明确遗产共有为何种类型的共有.通过体系解释规则,基于共有类型、遗产共有存在基础、遗产应继份以及遗产分割方法等分析,我国民法上的遗产共有应定位为共同共有.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先进和强大,韧性是重要指标之一.韧性是强而不脆、刚柔并济、主动变革、灵活适应、遇危不乱、遇乱不慌、遇挫有为等品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彰显了鲜明的韧性品性,主要包括原则性和边界性、灵敏性和适应性、抗压性和耐挫性.这种韧性的生成、维系和巩固,是制度的特有优势、制度自身固有的优良禀赋和特质、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和气息滋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中国制度韧性研究,体现了制度理性和制度自觉的统一,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自由主义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思想基础,自由主义的基本观念是西方主流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原则.自由主义正是通过在理论前提和价值原则层面的基础地位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成、发展和对外扩张持续施以强大影响力.自由主义在过去几百年里为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先发优势也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后发国家.由此自由主义似乎成了"先进"甚至成了"标准".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固有的问题已成为阻碍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观念障碍.其个体性和竞争性的隐蔽前提需要通过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来消弭,以破解当
技术工艺性应用的通用性,需要社会性应用的开源性与之匹配,在人工智能通用性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趋向中,构建与其匹配的开源性伦理规则,推动高效而无害的通用人工智能创造,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造并使用物质和精神劳动工具活动的发展,人类智能的封闭性、非通用性被不断超越而社会性、开源性不断提升,现代科学和自动机器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科学这种社会通用智能的工艺性应用,首先把物质劳动工具的使用技巧转移到能量自动化机器上而成为社会机械通用智能,超越了手工智能封闭于个体人身内的生物性的非开源性.当今人工智能正在使精神劳动工
抗战胜利后,汉口地方商人因政局动荡带来巨大生存与经营风险.地方商人组织不仅要寻求恢复经营的稳定营商环境,还要应对时局变动状态下地方政府不合理乃至强制性的财税征收.在财经政令压力下商人组织协助征收各类地方性税捐和摊派,尽量维持政商合作关系.汉口地方商人组织多次就超出财政预算之外的税捐和摊派与政府进行协商,因整体税负及摊派压力过重与地方政府展开较为激烈的财税抗争.针对过重的税捐和财政摊派提出意见,作为纳税人团体在集体税权表达中寻求对商人财税摊派的减免.汉口商人组织通过商人团体力量,借报刊舆论、财税会议等形式向
关于雅典的雇佣兵将领,既往研究者或认为他们只是纯粹的雇佣兵头目,或认为他们仍是忠诚的城邦将军.争论者均从各自强调的侧面出发,反映了雇佣兵将领与雅典关系的部分实际.而从互利往来角度展开的探讨,则可以更辩证地透视这些将领看似矛盾的活动轨迹和价值倾向.公元前4世纪雅典实力相对衰落,多方势力频繁插足,雇佣兵将领辗转于雅典民众和异邦权贵之间,构筑起牵扯多方的互利关系网络.他们在邦内与邦外同时建立的两类互利关系,无疑会产生冲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雅典仍可以通过雇佣兵将领的海外联系受惠,因此民众不断选任他们担任城邦的将
麦金泰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可能存在误读.麦金泰尔批判康德拒斥幸福概念,但康德只是认为幸福不能成为伦理学的基础;麦氏认为康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既有拒斥又有支持,但康德的目的论却并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康德突出了理性存在者的特性;麦氏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逻辑空白和形式主义的,但忽略了具体的道德律令间会存在冲突.面对冲突,应基于具体情境,作有差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