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的知识面会变得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广泛,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阅读作品。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1 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情感导入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转折期,除了要面对升学考试,还要注重个性化素养的培养。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迎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创设阅读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成功地将其引领到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将学生的思想导入到阅读教学主题,激发起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主动意识。
2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3 改进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3.1 实施创造思维的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同步,思维活动时离不开语言,语言活动时思维相随。阅读活动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同时把握作者思维活动的特点。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利用课外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看中外名著,开阔视野,名著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人文气息,蕴藉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的文学作品。
3.2 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教学,提升人文底涵。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教学就要打破教材的唯一性,实行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比如由《林黛玉进贾府》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由《守财奴》引导学生阅读《人间喜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有所获。其次,阅读教学中应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由情入境,与作家一起分享生活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得到语文知识和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3 改进阅读教学方式,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语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优美,文章的韵味,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此外,还可以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在选材、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语感训练。
4 在对话中建构想象
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穿越时空的界限,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交流的过程。想象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启发,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相启发,会发现文本更深层的意义所在。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指导学生解读、建构文本的过程,而且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建构才能呈现其意义。由于文本意义的模糊性和读者个人经验的不同,每位读者赋予文本的意义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其中的含义,并赋予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建构富有个性的文本意义世界。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讲完全文后,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假设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看到的那个乞丐并不是真正的于勒,真正的于勒果真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他正准备回家看望自己的哥哥一家。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当西装革履的于勒提着装满钞票的手提箱叩响了菲利普家的大门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头脑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阅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涵养、品质。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营养品,陶冶情操。我想我們真正从关爱学生的一生出发,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负责。“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的坚持守候中形成的,每一次的阅读形成的能力都垫高了下一次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伟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3,4.
[2] 祁恒山.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1 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情感导入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转折期,除了要面对升学考试,还要注重个性化素养的培养。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迎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创设阅读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成功地将其引领到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将学生的思想导入到阅读教学主题,激发起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主动意识。
2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3 改进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3.1 实施创造思维的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同步,思维活动时离不开语言,语言活动时思维相随。阅读活动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同时把握作者思维活动的特点。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利用课外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看中外名著,开阔视野,名著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人文气息,蕴藉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的文学作品。
3.2 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教学,提升人文底涵。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教学就要打破教材的唯一性,实行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比如由《林黛玉进贾府》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由《守财奴》引导学生阅读《人间喜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有所获。其次,阅读教学中应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由情入境,与作家一起分享生活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得到语文知识和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3 改进阅读教学方式,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语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优美,文章的韵味,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此外,还可以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在选材、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语感训练。
4 在对话中建构想象
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穿越时空的界限,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交流的过程。想象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启发,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相启发,会发现文本更深层的意义所在。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指导学生解读、建构文本的过程,而且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建构才能呈现其意义。由于文本意义的模糊性和读者个人经验的不同,每位读者赋予文本的意义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其中的含义,并赋予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建构富有个性的文本意义世界。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讲完全文后,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假设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看到的那个乞丐并不是真正的于勒,真正的于勒果真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他正准备回家看望自己的哥哥一家。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当西装革履的于勒提着装满钞票的手提箱叩响了菲利普家的大门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头脑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阅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涵养、品质。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营养品,陶冶情操。我想我們真正从关爱学生的一生出发,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负责。“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的坚持守候中形成的,每一次的阅读形成的能力都垫高了下一次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伟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3,4.
[2] 祁恒山.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