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卡介苗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卡介苗组、地塞米松组、卡介苗+地塞米松组各8只。以卵白蛋白建立哮喘气道重塑模型,激发前30 min卡介苗组给予皮下注射卡介苗0.025 mg,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卡介苗+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5 mg/kg,皮下注射卡介苗0.025 mg,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计算机图像分析气道重塑程度,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及肺组织中E钙黏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

哮喘组大鼠气道壁、平滑肌厚度[(95.01±0.48)、(43.86±0.51)μm]显著厚于对照组[(25.96±0.42)、(15.14±0.18)μm],BALF、血清TGF-β1含量[(10.05±0.26)、(75.67±1.1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3±0.18)、(22.24±0.35)μg/L],E钙黏蛋白表达(0.26±0.03)显著低于对照组(0.45±0.04),α-SMA、纤维连接蛋白表达(0.54±0.06、0.56±0.06)显著高于对照组(0.32±0.04、0.35±0.06)(均P<0.01)。卡介苗组、地塞米松组、卡介苗+地塞米松组治疗后气道壁和平滑肌厚度分别为(58.46±2.43)、(49.51±1.44)、(49.63±1.42)μm和(25.84±0.54)、(25.44±0.40)、(25.62±1.17)μm,BALF和血清TGF-β1含量分别为(3.42±0.18)、(3.27±0.34)、(3.39±0.26)μg/L和(37.61±0.22)、(35.65±0.49)、(36.22±0.71)μg/L,均显著低于哮喘组(均P<0.01);E钙黏蛋白表达(0.29±0.04、0.32±0.04、0.31±0.03)显著高于哮喘组,α-SMA和纤维连接蛋白表达(0.40±0.06、0.35±0.06、0.40±0.05和0.47±0.03、0.43±0.06、0.47±0.04)均显著低于哮喘组(均P<0.01)。Western印迹结果与上相似。

结论

卡介苗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轻TGF-β1所致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间质转化,可协同地塞米松减轻哮喘气道重塑。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Wagstaffe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天津医院创伤骨科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 201例,其中合并Wagstaffe骨折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平均37.4(17~54)岁;摔倒伤10例,运动相关损伤4例,车祸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18例患者均伴有外踝骨折,其他损伤包括内踝骨折16例;内踝三角韧带完全断裂3例;后踝骨折8例。根据Lau
目的探讨碘伏棉球的放置时机在预防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前列腺活检术后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行TRUS引导下前列腺活检术的197例患者,数字随机分为碘伏棉球后放组66例、前放组66例、前放+后放组65例,前瞻性研究3组患者活检术后感染相关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不同时机直肠内放置碘伏棉球对控制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后放组中6例发生感染,前放组及前放+后放组中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D)致骨骼肌灌注障碍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血管外科就诊LEAD患者和对照组各80例,超声造影观察小腿骨骼肌血流灌注情况,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时间强度曲线,获取反映组织血流灌注参数达峰时间(TTP)。同时CT血管造影评估LEAD组侧支循环。结果时间强度曲线显示对照组平均TTP 38.6 s,LEAD组
期刊
目的系统评价翻转式(eCEA)与标准式(cCEA)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70年5月至2012年12月)、Ovid (1970—2012)、CBM (1970年5月至2012年12月)和CNKI (1970年5月至2012年12月)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各研究的方法学
期刊
目的加强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2009—2013年诊断及会诊诊断的7例BPDCN的病例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6~72岁,均以皮肤斑块或结节为初发表现,组织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在真皮内弥漫或结节状分布,和表皮有无浸润带形成,细胞中等大小,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腻;肿瘤细胞大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