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其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本文以河北省县域为例,主要采用运用计量经济学中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做了评价分析,并提出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一系列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协调发展
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当地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实力,评价指标按照系统性、可测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行选取,有利于分类指导,挖掘出当地的特色,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可以分成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如下图)。
由于部分指标量化起来讲比较困难,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综合经济实力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河北省的实际省情和经济普查获取的资料,我们特从中选取了十二个指标作为本次河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GDP)、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拥有发明专利数)、X4(专利申请数)、X5(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X6(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人数)、X7(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人数)、X8(第二產业增加值)、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0(第三产业增加值)、X11(R&D经费支出)、X12(财政总收入)。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1.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河北省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体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提高阶段,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4年,河北省县域总人口5610万,实现生产总值6166.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2.4%,69.8%和45.8%。与2003年相比,全省县域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1.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1.1%和15.5%。从总量上来讲,河北省是县域经济大省,但是从人均方面和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偏低。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对河北省136个县(市)数据(数据来源于2005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和2004年河北省经济普查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842〉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知道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所以因子分析的适用性通过。表2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可知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4.912%≈85%,基本可以描述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表3
由表3可以知道,第一个公因子在国内生产总值、二产、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总收入和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都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经济资源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研发经费支出、从业人员构成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人力资源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专利申请和拥有专利数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定义为科技资源因子。这三个因子的顺序也较好的体现了其代表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和地位,也是比较符合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和评价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们采用了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根据系数矩阵将三个公因子表示为12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F1=0.238X1+0.196X2+
0.010X3-0.033X4-0.038X5-0.069X6+0.013X7+0.237X8+
0.183X9+0.213X10-0.231X11+0.035X12:F2=-0.141X1-0.091X2-
0.067X3-0.010X4+0.301X5+0.355X6+0.226X7-0.153X8-0.087X9-0.104X10+0.520X11+0.006X12:F3=0.011X1+
0.021X2+0.533X3+0.530X4-0.067X5-0.068X6-0.011X7+0.017X8-0.053X9+0.010X10+0.035X11+0.008X12。
3.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结果分析
为了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县(市)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Y=(59.740F1+14.669F2+10.503F3)/84.912=0.703F1+
0.173F2+0.124F3。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其中前二十强大都分布在唐山(7个)、石家庄(4个)、保定(3个)、廊坊(2个)、沧州(2个)、邯郸(1个)、邢台(1个)下辖的县(市)。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征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域分差比较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一线两厢”上。在全河北省二十强中,“一线”上的县(市)就有16个,是我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较优越,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培育出了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凭借着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走到了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面。而在后二十位中,共有16个分布在“两厢”的地域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个地域带上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设施不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
2.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是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前二十名中几乎包含了河北省大部分的县级市。这些县(市)多为省内的工业大县和农业强县,且多为工业大县。比如迁安市、武安市、遵化市、任丘市等。也有农业大县,比如隆尧县,通过方便面带动了县域农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城市化、工业化合作强农业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地区内县域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由于区域内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优劣使得地区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比较大,这也必然影响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保定市和邢台市。在这两个地区中,既有排名二十强的县(市),也有排名后二十位的县。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地区内存在着巨大差距,一方面会引起社会资源分布的进一步不公平,呈现所谓的“马太效应”,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吸引的投资越多,发展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投资越少,发展越受限制,从而影响了各县(市)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引发社会矛盾。
4.发达县(市)的发展指标因子不均衡
从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来看,发达县(市)的经济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是有些县(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经济资源因子、科技资源因子和人力资源因子之间并不平衡。比如迁安市、武安市和隆尧县的人力资源因子排名都比较靠后。三河市、辛集市和定州的科技资源因子也都排到了全省的最后。这说明发达县(市)应该特别注意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5.倾斜性政策是竞争力弱县发展的策动力
在全河北省136个县(市)中,处于竞争力弱县的大部分是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张家口地区,更是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加快当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对于具有潜在竞争力优势的竞争力弱县,比如在人力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唐县、昌黎县和科技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景县等,尽管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较低,但都有较大的潜在竞争优势,对这些县如果实行倾斜性政策更容易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1.三大战略性原则
(1)总成本领先战略原则。成本领先要求有条件的县域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提高工业化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成本与管理费用,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无谓的成本费用。以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在县域竞争中形成了相对优势。
(2)差异化战略原则。差异化战略是将县(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省范围内或全市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不能形成那种“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要依靠特色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专一化战略原则。专一化战略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突出主体,抓主要项目,以便形成相对优势,靠主要产业来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战略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经济正较差的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促使全面发展,所以专一化战略可以正好彌补这方面的缺失。
2.具体措施
(1)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的强弱上,因此要提升县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要敢于开拓思路,增强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要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低、结构单一的问题就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所有制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2)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县域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进行智力投资和科技投资,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技兴农的培训,提升县域智力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
(3)找准特色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就是找准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靠特色来增强县域竞争力。比如迁安的钢铁业和清河的羊毛业,前者是依靠着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的,而后者则是在没有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依靠经贸服务和深加工发展起来的。还有正定县,则是依靠石家庄,大力发展旅游和物流业,走出了县域经济的特色之路。
(4)增强县级政府能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政府。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县级政府的能动力上,县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的降低发展成本,吸引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强县级政府的能动力,还要体现在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方面,这些都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协调发展
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当地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实力,评价指标按照系统性、可测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行选取,有利于分类指导,挖掘出当地的特色,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可以分成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如下图)。
由于部分指标量化起来讲比较困难,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综合经济实力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河北省的实际省情和经济普查获取的资料,我们特从中选取了十二个指标作为本次河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GDP)、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拥有发明专利数)、X4(专利申请数)、X5(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X6(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人数)、X7(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人数)、X8(第二產业增加值)、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0(第三产业增加值)、X11(R&D经费支出)、X12(财政总收入)。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1.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河北省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体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提高阶段,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4年,河北省县域总人口5610万,实现生产总值6166.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2.4%,69.8%和45.8%。与2003年相比,全省县域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1.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1.1%和15.5%。从总量上来讲,河北省是县域经济大省,但是从人均方面和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偏低。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对河北省136个县(市)数据(数据来源于2005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和2004年河北省经济普查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842〉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知道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所以因子分析的适用性通过。表2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可知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4.912%≈85%,基本可以描述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表3
由表3可以知道,第一个公因子在国内生产总值、二产、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总收入和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都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经济资源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研发经费支出、从业人员构成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人力资源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专利申请和拥有专利数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定义为科技资源因子。这三个因子的顺序也较好的体现了其代表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和地位,也是比较符合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和评价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们采用了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根据系数矩阵将三个公因子表示为12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F1=0.238X1+0.196X2+
0.010X3-0.033X4-0.038X5-0.069X6+0.013X7+0.237X8+
0.183X9+0.213X10-0.231X11+0.035X12:F2=-0.141X1-0.091X2-
0.067X3-0.010X4+0.301X5+0.355X6+0.226X7-0.153X8-0.087X9-0.104X10+0.520X11+0.006X12:F3=0.011X1+
0.021X2+0.533X3+0.530X4-0.067X5-0.068X6-0.011X7+0.017X8-0.053X9+0.010X10+0.035X11+0.008X12。
3.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结果分析
为了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县(市)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Y=(59.740F1+14.669F2+10.503F3)/84.912=0.703F1+
0.173F2+0.124F3。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其中前二十强大都分布在唐山(7个)、石家庄(4个)、保定(3个)、廊坊(2个)、沧州(2个)、邯郸(1个)、邢台(1个)下辖的县(市)。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征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域分差比较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一线两厢”上。在全河北省二十强中,“一线”上的县(市)就有16个,是我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较优越,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培育出了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凭借着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走到了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面。而在后二十位中,共有16个分布在“两厢”的地域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个地域带上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设施不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
2.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是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前二十名中几乎包含了河北省大部分的县级市。这些县(市)多为省内的工业大县和农业强县,且多为工业大县。比如迁安市、武安市、遵化市、任丘市等。也有农业大县,比如隆尧县,通过方便面带动了县域农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城市化、工业化合作强农业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地区内县域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由于区域内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优劣使得地区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比较大,这也必然影响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保定市和邢台市。在这两个地区中,既有排名二十强的县(市),也有排名后二十位的县。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地区内存在着巨大差距,一方面会引起社会资源分布的进一步不公平,呈现所谓的“马太效应”,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吸引的投资越多,发展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投资越少,发展越受限制,从而影响了各县(市)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引发社会矛盾。
4.发达县(市)的发展指标因子不均衡
从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来看,发达县(市)的经济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是有些县(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经济资源因子、科技资源因子和人力资源因子之间并不平衡。比如迁安市、武安市和隆尧县的人力资源因子排名都比较靠后。三河市、辛集市和定州的科技资源因子也都排到了全省的最后。这说明发达县(市)应该特别注意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5.倾斜性政策是竞争力弱县发展的策动力
在全河北省136个县(市)中,处于竞争力弱县的大部分是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张家口地区,更是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加快当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对于具有潜在竞争力优势的竞争力弱县,比如在人力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唐县、昌黎县和科技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景县等,尽管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较低,但都有较大的潜在竞争优势,对这些县如果实行倾斜性政策更容易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1.三大战略性原则
(1)总成本领先战略原则。成本领先要求有条件的县域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提高工业化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成本与管理费用,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无谓的成本费用。以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在县域竞争中形成了相对优势。
(2)差异化战略原则。差异化战略是将县(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省范围内或全市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不能形成那种“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要依靠特色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专一化战略原则。专一化战略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突出主体,抓主要项目,以便形成相对优势,靠主要产业来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战略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经济正较差的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促使全面发展,所以专一化战略可以正好彌补这方面的缺失。
2.具体措施
(1)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的强弱上,因此要提升县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要敢于开拓思路,增强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要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低、结构单一的问题就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所有制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2)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县域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进行智力投资和科技投资,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技兴农的培训,提升县域智力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
(3)找准特色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就是找准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靠特色来增强县域竞争力。比如迁安的钢铁业和清河的羊毛业,前者是依靠着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的,而后者则是在没有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依靠经贸服务和深加工发展起来的。还有正定县,则是依靠石家庄,大力发展旅游和物流业,走出了县域经济的特色之路。
(4)增强县级政府能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政府。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县级政府的能动力上,县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的降低发展成本,吸引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强县级政府的能动力,还要体现在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方面,这些都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