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众体育传媒作为传播体育信息的载体,已经成为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众体育传媒自身的特殊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其对国家、政党、公众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本文在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深入分析大众体育传媒的特点,探析其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其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大众体育传媒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除自身的不和谐因素,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大众体育传媒 社会责任 缺失现象
1.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概述
肩负社会责任才能提升媒体的品格和文化品位。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品格及文化品位的高低。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严肃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由此可见,新闻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愈加重大了。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社会的“雷达”、“风向标”,在关注和宣传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方面责无旁贷。大众体育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缺位”,指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在传媒行为中被遗忘或搁置在了一边;二是“迷失”,指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在传媒行为中发生了异化或扭曲,或者成为传媒谋取私利的借口和幌子。
2.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表现
2.1媚俗倾向
媒体媚俗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对趣味低下或感官刺激的内容进行大肆炒作、煽情,或是把严肃的内容进行“泛娱乐化”的处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失范的市场秩序,使新闻出版单位在新闻或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市场卖点,而不是原先新闻作品、文化作品所必须坚守的社会责任。泛娱乐化冲淡了体育竞技中所蕴含的美的张扬,体育文化传播的媚俗现象日趋严重,绯闻替代新闻,新闻成为“性”闻。体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但受众最关心的还是选手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以及在比赛中张扬的精神力量。现在,有的传媒整天炒作体育明星隐私绯闻和无聊琐事,从吃喝到穿戴,从婚恋到情变,几乎丧失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功能。有的传媒甚至在封面、标题、插图上,大幅刊登穿着暴露的女性,并常配以诸如“热辣”、“性感”、“走光”、“露底”等色情诱惑式标题。2002年6月14日《羊城晚报》刊载署名红头绳文章《谈球何必滥说爱》认为:借足球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把比赛写成了性经验、性学报道,这就让本以为可在报上获得专业评价的读者,完完全全倒了胃口。从语言实践来看,有的语用专家就认为这样的语用实属文字垃圾,损害语言的纯洁性。体育新闻工作者有义务为维护祖国语言纯洁性、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加强媒体作为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遗余力。
2.2暴力倾向
随便翻开一本杂志或一张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且不看内容,单从标题上,我们便可发现语言暴力现象已相当泛化。诸如“开战”、“屠杀”、“复仇”、“雪耻”、“战火重燃”等,不一而足,将体育描绘成没有人性的“战场”。还有的在报道中出现了低俗的谩骂和人身攻击,道德水准低下。以战争语言报道体育赛况固然很痛快,也颇有几分调侃和幽默,让受众接受信息时多了一些轻松,但背离了奥运精神。媒体上充满暴力和战争,如“湖人痛宰公牛”,“德意志血洗英格兰”,“在反战中完成‘屠杀’”,等等。这些报道将体育或当成人类社会你死我活的战争,或当成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捕杀,字里行间充斥的只是一股血腥味。而与此相对应,从事体育的各类人士在这类新闻中也都变了个样: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将军”、“兵”、“炮弹”,甚至“杀手”;整个队则成了“战车”、“战舰”,或者以教练姓氏的第一个字打头,成了“马家军”、“戚家军”、“霍家军”、“米家军”、“沈家军”等,不一而足。此外,描写比赛过程的内容也大量地使用了这样一些词语,如“宣战”、“歼灭”、“生擒”、“杀回马枪”等,不胜枚举。这类体育报道对历史名词的滥用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抗战”、“抗日”、“戚家军”、“红军”等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更改。然而部分新闻工作者却信手将它们用在体育新闻中:中国人民浴血八年的“抗战”、“抗日”成了“与日本队进行的一场比赛”;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四大战役”成了“欧美某四大足球比赛”;历史上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成了“某戚姓教练带领的足球队”;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竟成了英超的利物浦队。
2.3虚假倾向
为了竞争,有的媒体庸俗炒作,危言耸听,人为制造热点,盲目追求轰动。还有的过分追求独家、内幕、爆炸性新闻,或采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合理想象等手段挖掘猛料,导致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一些报道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尊重受众和当事人,任意制造虚假新闻。自2001年以来,在《新闻记者》等单位组织的每年十大假新闻评选中,有不少的体育假新闻“入选”,2004年评出的“2004年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新闻竟占了3条:“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和“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2001年6月15日《南方周末》报所载《中国传媒九大病》一文中排出了“假新闻中‘最’字榜”,其中列举的7件影响较大的假新闻事件中,体育新闻占了4例。2002年5月25日《南方体育》刊登的《米卢广告泡沫即将破灭》、2002年6月27日《新快报》刊发的《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2004年1月7日《足球报》刊登的《“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2004年8月19日《成都商报》和《东方新报》刊登的《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2007年6月15日《家庭导报》刊登的《退役冠军摆摊为生》,等等。这些假新闻,在挑战诚实守信的社会底线,在动摇媒体的公信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体育事件报道中,媒体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能抱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真实和客观的报道评价体育事件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有利,对塑造中国体育的正面形象有利。
2.4媒体崇富
媒体崇富是指报道内容更多地关注富裕地区和富裕阶层,媒体的价值趋向更贴近消费主义和富人的价值观,而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漠不关心。当下部分媒体并没有对关注体育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它们总是强调动作、竞争、纪录、明星队员,以及他们的英雄行为、抱负、个性、情感和琐事等。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中国男子田径的首枚奥运金牌及2006年打破世界纪录后,黄种人的骄傲、亚洲英雄、民族英雄等称谓频频见诸媒体,让刘翔成为运动员的英雄式形象和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育的成功象征。但是刘翔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面临所有职业运动员必须面对的长期艰苦训练所带来的病痛。媒体巨大的社会宣传效应使刘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打破了刘翔生活和训练的宁静。
从中国获得第1枚奥运金牌到如今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体育传媒的报道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到80年代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和各种国际比赛中,媒体以最煽情的方式把体育成绩与“爱国”、“振兴中华”紧紧联系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80年代“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的胜利,确实起到了经历巨大挫败后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国力增强、社会平稳迅速发展,这种话语应该逐渐淡化和改变,这样才更加符合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本义。
2.5人文欠缺
媒体总忘不了对体育明星的“照顾”,如电视的聚焦、慢镜头、回放、特写等,对明星队员来说,毫不吝啬。冠军常被描述为成功的英雄,在欢呼、拥簇、聚焦于金牌获得者的胜利时刻,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则几乎不被议论,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
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传播者必然要对这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2007年6月10日,在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高低杠的比赛中,浙江小将王燕不幸受伤。媒体报道王燕事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媒体利用这件事来炒作,进行一些低俗化报道,实在令人难以容忍。一家报纸甚至在一个名为“看新闻,手机参与竞猜,每日奖品拿不停”的栏目中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浙江队员王燕在200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子资格赛的哪个项目中发生意外?A:跳马?摇B:高低杠。”以别人的不幸当做自己盈利的渠道,实属不义。错误的舆论引导对体操运动发展不利。体操运动的发展本来就不容易,媒体就这次机会过分报道会让普通人认为体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项目,将来从事体操运动的人势必会越来越少,对体操运动的发展非常不利。
体育新闻报道对胜者吹捧、对败者棒喝,也都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与体育人文精神的行为。体育新闻报道要充分显现出对报道对象情感的关怀。
3.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原因
3.1错位的经济利益驱动
媒介文化是大众传播各种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形式,当消费性成为大众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时,其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体育传播之中,并成为它最为显著、重要的特征——首先是以一种文化商品或准商品形式面世,这体现在“收视率”、“发行量”等外在因素已成为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关键词,决定着节目的策划、运作、发行等经营的全过程。其次是演化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媒介体育成为文化商品时,商业逻辑会严格地过滤体育,把其中非商业因素消除或设法减少,使它凸显消费性、娱乐化和商业化等大众文化特征,并演化为它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商品的媒介体育又在强化着自身的消费性,导致人们因娱乐而消费,因消费而狂欢。
3.2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他们职业道德的标尺,而当下我国不少体育新闻工作者严重缺乏这种被视为传媒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无视或忽视报道内容的社会效益。在体育媒体中所出现的虚假、色情、暴力、炒作等新闻现象,正是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具体体现。
其次,职业道德缺失。当前我国不少体育记者无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经常做出有悖于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等原则。
最后,文化修养不足。体育新闻传播者既要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全面的体育知识和相关社会人文修养。且林林总总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巩固和完善。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当下我国体育新闻从业者中有的缺乏体育知识,有的缺乏新闻知识,有的缺乏必要的人文底蕴,还有的缺少相应的实践磨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整体水准,也为诸多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3.3社会系统监管不力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有比较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体育媒介新闻宣传之外的节目设置、广告经营,甚至是违规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责任不明。另外,行业协会缺乏实权,行业自律形同虚设。在广告的监管上,工商等主管部门虽然也能积极介入,但是大众体育传媒的舆论监督权利也让其畏首畏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导致虚假广告泛滥。
参考文献:
[1]杜志红.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N].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7.
[2]魏玲玲.关于体育传媒信息法律缺失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
[3]金世斌等.体育文化传播社会责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4]刘会平等.生命价值与金牌价值的博弈——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事件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
[5]胡杭婧.对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分析思考——以王燕意外受伤事件的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7,8.
[6]王庆军.体育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传媒观察,2007,12.
关键词: 大众体育传媒 社会责任 缺失现象
1.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概述
肩负社会责任才能提升媒体的品格和文化品位。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品格及文化品位的高低。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严肃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由此可见,新闻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愈加重大了。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社会的“雷达”、“风向标”,在关注和宣传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方面责无旁贷。大众体育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缺位”,指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在传媒行为中被遗忘或搁置在了一边;二是“迷失”,指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在传媒行为中发生了异化或扭曲,或者成为传媒谋取私利的借口和幌子。
2.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表现
2.1媚俗倾向
媒体媚俗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对趣味低下或感官刺激的内容进行大肆炒作、煽情,或是把严肃的内容进行“泛娱乐化”的处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失范的市场秩序,使新闻出版单位在新闻或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市场卖点,而不是原先新闻作品、文化作品所必须坚守的社会责任。泛娱乐化冲淡了体育竞技中所蕴含的美的张扬,体育文化传播的媚俗现象日趋严重,绯闻替代新闻,新闻成为“性”闻。体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但受众最关心的还是选手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以及在比赛中张扬的精神力量。现在,有的传媒整天炒作体育明星隐私绯闻和无聊琐事,从吃喝到穿戴,从婚恋到情变,几乎丧失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功能。有的传媒甚至在封面、标题、插图上,大幅刊登穿着暴露的女性,并常配以诸如“热辣”、“性感”、“走光”、“露底”等色情诱惑式标题。2002年6月14日《羊城晚报》刊载署名红头绳文章《谈球何必滥说爱》认为:借足球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把比赛写成了性经验、性学报道,这就让本以为可在报上获得专业评价的读者,完完全全倒了胃口。从语言实践来看,有的语用专家就认为这样的语用实属文字垃圾,损害语言的纯洁性。体育新闻工作者有义务为维护祖国语言纯洁性、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加强媒体作为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遗余力。
2.2暴力倾向
随便翻开一本杂志或一张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且不看内容,单从标题上,我们便可发现语言暴力现象已相当泛化。诸如“开战”、“屠杀”、“复仇”、“雪耻”、“战火重燃”等,不一而足,将体育描绘成没有人性的“战场”。还有的在报道中出现了低俗的谩骂和人身攻击,道德水准低下。以战争语言报道体育赛况固然很痛快,也颇有几分调侃和幽默,让受众接受信息时多了一些轻松,但背离了奥运精神。媒体上充满暴力和战争,如“湖人痛宰公牛”,“德意志血洗英格兰”,“在反战中完成‘屠杀’”,等等。这些报道将体育或当成人类社会你死我活的战争,或当成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捕杀,字里行间充斥的只是一股血腥味。而与此相对应,从事体育的各类人士在这类新闻中也都变了个样: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将军”、“兵”、“炮弹”,甚至“杀手”;整个队则成了“战车”、“战舰”,或者以教练姓氏的第一个字打头,成了“马家军”、“戚家军”、“霍家军”、“米家军”、“沈家军”等,不一而足。此外,描写比赛过程的内容也大量地使用了这样一些词语,如“宣战”、“歼灭”、“生擒”、“杀回马枪”等,不胜枚举。这类体育报道对历史名词的滥用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抗战”、“抗日”、“戚家军”、“红军”等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更改。然而部分新闻工作者却信手将它们用在体育新闻中:中国人民浴血八年的“抗战”、“抗日”成了“与日本队进行的一场比赛”;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四大战役”成了“欧美某四大足球比赛”;历史上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成了“某戚姓教练带领的足球队”;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竟成了英超的利物浦队。
2.3虚假倾向
为了竞争,有的媒体庸俗炒作,危言耸听,人为制造热点,盲目追求轰动。还有的过分追求独家、内幕、爆炸性新闻,或采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合理想象等手段挖掘猛料,导致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一些报道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尊重受众和当事人,任意制造虚假新闻。自2001年以来,在《新闻记者》等单位组织的每年十大假新闻评选中,有不少的体育假新闻“入选”,2004年评出的“2004年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新闻竟占了3条:“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和“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2001年6月15日《南方周末》报所载《中国传媒九大病》一文中排出了“假新闻中‘最’字榜”,其中列举的7件影响较大的假新闻事件中,体育新闻占了4例。2002年5月25日《南方体育》刊登的《米卢广告泡沫即将破灭》、2002年6月27日《新快报》刊发的《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2004年1月7日《足球报》刊登的《“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2004年8月19日《成都商报》和《东方新报》刊登的《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2007年6月15日《家庭导报》刊登的《退役冠军摆摊为生》,等等。这些假新闻,在挑战诚实守信的社会底线,在动摇媒体的公信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体育事件报道中,媒体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能抱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真实和客观的报道评价体育事件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有利,对塑造中国体育的正面形象有利。
2.4媒体崇富
媒体崇富是指报道内容更多地关注富裕地区和富裕阶层,媒体的价值趋向更贴近消费主义和富人的价值观,而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漠不关心。当下部分媒体并没有对关注体育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它们总是强调动作、竞争、纪录、明星队员,以及他们的英雄行为、抱负、个性、情感和琐事等。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中国男子田径的首枚奥运金牌及2006年打破世界纪录后,黄种人的骄傲、亚洲英雄、民族英雄等称谓频频见诸媒体,让刘翔成为运动员的英雄式形象和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育的成功象征。但是刘翔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面临所有职业运动员必须面对的长期艰苦训练所带来的病痛。媒体巨大的社会宣传效应使刘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打破了刘翔生活和训练的宁静。
从中国获得第1枚奥运金牌到如今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体育传媒的报道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到80年代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和各种国际比赛中,媒体以最煽情的方式把体育成绩与“爱国”、“振兴中华”紧紧联系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80年代“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的胜利,确实起到了经历巨大挫败后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国力增强、社会平稳迅速发展,这种话语应该逐渐淡化和改变,这样才更加符合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本义。
2.5人文欠缺
媒体总忘不了对体育明星的“照顾”,如电视的聚焦、慢镜头、回放、特写等,对明星队员来说,毫不吝啬。冠军常被描述为成功的英雄,在欢呼、拥簇、聚焦于金牌获得者的胜利时刻,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则几乎不被议论,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
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传播者必然要对这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2007年6月10日,在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高低杠的比赛中,浙江小将王燕不幸受伤。媒体报道王燕事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媒体利用这件事来炒作,进行一些低俗化报道,实在令人难以容忍。一家报纸甚至在一个名为“看新闻,手机参与竞猜,每日奖品拿不停”的栏目中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浙江队员王燕在200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子资格赛的哪个项目中发生意外?A:跳马?摇B:高低杠。”以别人的不幸当做自己盈利的渠道,实属不义。错误的舆论引导对体操运动发展不利。体操运动的发展本来就不容易,媒体就这次机会过分报道会让普通人认为体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项目,将来从事体操运动的人势必会越来越少,对体操运动的发展非常不利。
体育新闻报道对胜者吹捧、对败者棒喝,也都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与体育人文精神的行为。体育新闻报道要充分显现出对报道对象情感的关怀。
3.大众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原因
3.1错位的经济利益驱动
媒介文化是大众传播各种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形式,当消费性成为大众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时,其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体育传播之中,并成为它最为显著、重要的特征——首先是以一种文化商品或准商品形式面世,这体现在“收视率”、“发行量”等外在因素已成为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关键词,决定着节目的策划、运作、发行等经营的全过程。其次是演化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媒介体育成为文化商品时,商业逻辑会严格地过滤体育,把其中非商业因素消除或设法减少,使它凸显消费性、娱乐化和商业化等大众文化特征,并演化为它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商品的媒介体育又在强化着自身的消费性,导致人们因娱乐而消费,因消费而狂欢。
3.2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他们职业道德的标尺,而当下我国不少体育新闻工作者严重缺乏这种被视为传媒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无视或忽视报道内容的社会效益。在体育媒体中所出现的虚假、色情、暴力、炒作等新闻现象,正是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具体体现。
其次,职业道德缺失。当前我国不少体育记者无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经常做出有悖于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等原则。
最后,文化修养不足。体育新闻传播者既要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全面的体育知识和相关社会人文修养。且林林总总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巩固和完善。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当下我国体育新闻从业者中有的缺乏体育知识,有的缺乏新闻知识,有的缺乏必要的人文底蕴,还有的缺少相应的实践磨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整体水准,也为诸多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3.3社会系统监管不力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有比较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体育媒介新闻宣传之外的节目设置、广告经营,甚至是违规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责任不明。另外,行业协会缺乏实权,行业自律形同虚设。在广告的监管上,工商等主管部门虽然也能积极介入,但是大众体育传媒的舆论监督权利也让其畏首畏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导致虚假广告泛滥。
参考文献:
[1]杜志红.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N].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7.
[2]魏玲玲.关于体育传媒信息法律缺失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
[3]金世斌等.体育文化传播社会责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4]刘会平等.生命价值与金牌价值的博弈——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事件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
[5]胡杭婧.对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分析思考——以王燕意外受伤事件的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7,8.
[6]王庆军.体育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传媒观察,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