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生命的歌咏和叹息是古今中外诗歌不朽的主题,现代诗人则通过现代汉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依靠成熟的表现艺术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化为充满诗意的话语,展现出现代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沉思。
曾有学者认为姚风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情怀”,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喟叹(熊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由此细读其作品《苍老》也似有相同情致。在这首短诗中,姚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以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透过对小事的书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苍老》第一节通过成人与儿童视界的对比,衬托出成人世界的“苍老”。第二节中“竟没有一丝恐惧”,一个“竟”字道出了诗人其实是对女儿的行为感到惊讶的。同是面对大海,缘何女儿和自己对它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别?答案其实很明显:二人生命经验不同,自然对事物的认知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描写的是平常小事,但姚风并不只是单纯写个人生活,第二节末尾出现了“恐惧”一词,以至到了第三节,诗歌上升到对生命体验的言说层面。末尾几句呈现的画面让人惊悚于姚风的“苍老”,而这更像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现实的低吟。现实生活不仅让我们感到恐惧,也在慢慢消磨我们追求美好前程的激情,我们不得不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之下去接受本不愿接受的一些东西,在这一过程中,生活最初的美好逐渐遗失在岁月深处。姚风用简洁的叙述语言将其深刻的思想加以形象地表达,营造出强烈的诗意和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作者与女儿认知上的差异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中苍老已经来临。原本充满了无奈和残酷的现实生活,经过诗人笔下这对父女行为的构建,让读者形象地领悟到了“苍老”的内涵。
姚风对生命苍老的咏叹不禁让人想到南子《火车》中的诗行:“我曾经惊叹过这样的奇迹——比如火车/躲过了黑暗隧道的追踪/独来独往”。这里的火车不是主动前行,而是在隧道的追逐下被迫前行,仿佛是受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的驱动,就像我们在时间隧道中穿梭前行的生命,无论人们如何抗拒衰老,最终都无法阻止时间向前的脚步。诗的末尾“我呆呆地看着/仿佛它正和多年后的自己相遇”,仿佛是在言说生命不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的反复和轮回。
同样是对生命和时间的叹息,沈健的《离开》不同于姚风简洁冷静的叙述,其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显热烈,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想象。在雨天的黄昏离开,在书里结束生命,作者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美好的,他赋予“离开”以浓厚的诗意。诗中作者想象了种种离开的场景,并对这些场景进行主动“选择”。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显得较为积极,于偌大的世界而言,个人是何其渺小,但是对于“离开”的方式,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因此总有些“离开”会充满美好和欢乐。在诗的结尾,诗人的情绪喷薄而出,他的离开是湖泊的重返清澈,是诗歌起承转合的“转”,如同诗人对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依赖。原来“我的离开是永远不再离开”,将所谓的“离开”升华到“永远不再离开”的境界,这是诗人对世界爱得深沉的展现,是对生活永恒的眷念。
纵观三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多以巧妙的文字组合,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折射出意蕴深厚的生活哲理。在姚风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了从稚童到半百的生命旅程里,人类始终保持坚韧并对周遭环境逐渐适应。南子同样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景观,对之进行深层挖掘,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这位成长于南疆小镇的诗人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感受了诗人的想象与其生存的文化空间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沈健细腻的笔触中,我们则聆听了一首关乎眷念生命的爱之歌。
诗人们终究是这场生命旅程的参与者,不同的是,他们能以冷静理智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个体的存在和生命的演变,这也许正是诗人对个体生命关怀的特殊方式和诗歌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曾有学者认为姚风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情怀”,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喟叹(熊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由此细读其作品《苍老》也似有相同情致。在这首短诗中,姚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以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透过对小事的书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苍老》第一节通过成人与儿童视界的对比,衬托出成人世界的“苍老”。第二节中“竟没有一丝恐惧”,一个“竟”字道出了诗人其实是对女儿的行为感到惊讶的。同是面对大海,缘何女儿和自己对它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别?答案其实很明显:二人生命经验不同,自然对事物的认知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描写的是平常小事,但姚风并不只是单纯写个人生活,第二节末尾出现了“恐惧”一词,以至到了第三节,诗歌上升到对生命体验的言说层面。末尾几句呈现的画面让人惊悚于姚风的“苍老”,而这更像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现实的低吟。现实生活不仅让我们感到恐惧,也在慢慢消磨我们追求美好前程的激情,我们不得不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之下去接受本不愿接受的一些东西,在这一过程中,生活最初的美好逐渐遗失在岁月深处。姚风用简洁的叙述语言将其深刻的思想加以形象地表达,营造出强烈的诗意和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作者与女儿认知上的差异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中苍老已经来临。原本充满了无奈和残酷的现实生活,经过诗人笔下这对父女行为的构建,让读者形象地领悟到了“苍老”的内涵。
姚风对生命苍老的咏叹不禁让人想到南子《火车》中的诗行:“我曾经惊叹过这样的奇迹——比如火车/躲过了黑暗隧道的追踪/独来独往”。这里的火车不是主动前行,而是在隧道的追逐下被迫前行,仿佛是受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的驱动,就像我们在时间隧道中穿梭前行的生命,无论人们如何抗拒衰老,最终都无法阻止时间向前的脚步。诗的末尾“我呆呆地看着/仿佛它正和多年后的自己相遇”,仿佛是在言说生命不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的反复和轮回。
同样是对生命和时间的叹息,沈健的《离开》不同于姚风简洁冷静的叙述,其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显热烈,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想象。在雨天的黄昏离开,在书里结束生命,作者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美好的,他赋予“离开”以浓厚的诗意。诗中作者想象了种种离开的场景,并对这些场景进行主动“选择”。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显得较为积极,于偌大的世界而言,个人是何其渺小,但是对于“离开”的方式,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因此总有些“离开”会充满美好和欢乐。在诗的结尾,诗人的情绪喷薄而出,他的离开是湖泊的重返清澈,是诗歌起承转合的“转”,如同诗人对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依赖。原来“我的离开是永远不再离开”,将所谓的“离开”升华到“永远不再离开”的境界,这是诗人对世界爱得深沉的展现,是对生活永恒的眷念。
纵观三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多以巧妙的文字组合,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折射出意蕴深厚的生活哲理。在姚风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了从稚童到半百的生命旅程里,人类始终保持坚韧并对周遭环境逐渐适应。南子同样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景观,对之进行深层挖掘,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这位成长于南疆小镇的诗人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感受了诗人的想象与其生存的文化空间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沈健细腻的笔触中,我们则聆听了一首关乎眷念生命的爱之歌。
诗人们终究是这场生命旅程的参与者,不同的是,他们能以冷静理智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个体的存在和生命的演变,这也许正是诗人对个体生命关怀的特殊方式和诗歌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