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生命的诗意呈现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r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生命的歌咏和叹息是古今中外诗歌不朽的主题,现代诗人则通过现代汉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依靠成熟的表现艺术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化为充满诗意的话语,展现出现代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沉思。
  曾有学者认为姚风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情怀”,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喟叹(熊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由此细读其作品《苍老》也似有相同情致。在这首短诗中,姚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以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透过对小事的书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苍老》第一节通过成人与儿童视界的对比,衬托出成人世界的“苍老”。第二节中“竟没有一丝恐惧”,一个“竟”字道出了诗人其实是对女儿的行为感到惊讶的。同是面对大海,缘何女儿和自己对它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别?答案其实很明显:二人生命经验不同,自然对事物的认知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描写的是平常小事,但姚风并不只是单纯写个人生活,第二节末尾出现了“恐惧”一词,以至到了第三节,诗歌上升到对生命体验的言说层面。末尾几句呈现的画面让人惊悚于姚风的“苍老”,而这更像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现实的低吟。现实生活不仅让我们感到恐惧,也在慢慢消磨我们追求美好前程的激情,我们不得不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之下去接受本不愿接受的一些东西,在这一过程中,生活最初的美好逐渐遗失在岁月深处。姚风用简洁的叙述语言将其深刻的思想加以形象地表达,营造出强烈的诗意和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作者与女儿认知上的差异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中苍老已经来临。原本充满了无奈和残酷的现实生活,经过诗人笔下这对父女行为的构建,让读者形象地领悟到了“苍老”的内涵。
  姚风对生命苍老的咏叹不禁让人想到南子《火车》中的诗行:“我曾经惊叹过这样的奇迹——比如火车/躲过了黑暗隧道的追踪/独来独往”。这里的火车不是主动前行,而是在隧道的追逐下被迫前行,仿佛是受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的驱动,就像我们在时间隧道中穿梭前行的生命,无论人们如何抗拒衰老,最终都无法阻止时间向前的脚步。诗的末尾“我呆呆地看着/仿佛它正和多年后的自己相遇”,仿佛是在言说生命不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的反复和轮回。
  同样是对生命和时间的叹息,沈健的《离开》不同于姚风简洁冷静的叙述,其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显热烈,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想象。在雨天的黄昏离开,在书里结束生命,作者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美好的,他赋予“离开”以浓厚的诗意。诗中作者想象了种种离开的场景,并对这些场景进行主动“选择”。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显得较为积极,于偌大的世界而言,个人是何其渺小,但是对于“离开”的方式,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因此总有些“离开”会充满美好和欢乐。在诗的结尾,诗人的情绪喷薄而出,他的离开是湖泊的重返清澈,是诗歌起承转合的“转”,如同诗人对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依赖。原来“我的离开是永远不再离开”,将所谓的“离开”升华到“永远不再离开”的境界,这是诗人对世界爱得深沉的展现,是对生活永恒的眷念。
  纵观三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多以巧妙的文字组合,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折射出意蕴深厚的生活哲理。在姚风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了从稚童到半百的生命旅程里,人类始终保持坚韧并对周遭环境逐渐适应。南子同样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景观,对之进行深层挖掘,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这位成长于南疆小镇的诗人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感受了诗人的想象与其生存的文化空间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沈健细腻的笔触中,我们则聆听了一首关乎眷念生命的爱之歌。
  诗人们终究是这场生命旅程的参与者,不同的是,他们能以冷静理智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个体的存在和生命的演变,这也许正是诗人对个体生命关怀的特殊方式和诗歌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其他文献
当一个女孩不能用撒娇的口吻诉说心中深藏的痛苦时,她就注定了有成为一个诗人的潜质。  我们无法揣测梅依然儿时曾遭遇过何种深重伤害。她也只是在诗集《女人的声音》的后记里隐约提起,并郑重强调“现在,我是不愿说出来”。因此,我们只能透过文字触摸出这次伤害把她幼年的生命劈开过一道深不可测的裂谷。用她的话说,“它们已成为了我黑暗的源头”(《神秘与忧郁》)。但可以推断,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伤害造成的痛苦与孤独催生
期刊
时间与生命是永恒的母题。凡夫肉体,均会经历同样的生老病死,但具体到每个个体,其间所迸发出的切肤感受,又可谓各不相同。因此,时间具有永恒的魅力。诗人相遇了时间,切割下某一刹那的体验,我们相遇了他们的诗,在不同的美感中逡巡,也尽是岁月刹那的赠予了。在此刻,我们读到了三首美感不同的诗,时间与生命,也便展现了属于当下的多棱。  《变老的时候》仿佛一张切片,完整而无可挑剔地塑形出理想的老年姿态。尽管题目为“
期刊
《五颗黄豆》出自80后诗人巫小茶之笔,诗人年轻,诗句却相当老练,常有惊人之笔。黄豆,本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什,却被用以表现生命觉醒的过程,可见诗歌的日常生活转向与精神喻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诗从戏剧性的撒下五颗黄豆开始,将黄豆从孕育、生长到成熟的过程展现得颇为精巧。黄豆成熟形态的比喻生动贴切,细致入微,形象地描摹出黄豆成熟时的喜悦,但这与“我”何干?随着诗句的延展,读者才发现黄豆虽不爱“我”,却
期刊
诗人宋琳在《精灵的名字》一文中这样概括张枣的写作:“善于运用古老的韵府,并从中配制出一行行新奇的文字”。或许正是在“配置”这个动词的牵引下,张枣把“梅花”、“灯芯绒”、“鹤”、“天鹅”、“何斯人”、“娟娟”……这些带有距离感的名词调和在一起,纵向搭建了诗歌中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的良性互动。因此,读张枣的诗不得不凝视梅花、鹤、楚王这些颇具古典意味的字眼,诗人总会在自己的诗歌中纳入这些古典元素,并由此激
期刊
我想我的好运气  终有一天会来临  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  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佼佼者  阅读,并且喜爱  ——张枣《云天》  一、“传统”的新写作点  新诗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大学校园都是一个孵化诗人与探索发展诗歌的重要阵地。在号称诗歌的“黄金年代”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一样,很多当代重要的诗人都是从大学校园开始接触诗歌与走上诗歌写作的道路,并在后来的人生持续写作中取得成就。因为大学校园在诗歌演化中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诗歌摒弃之前“大词”操练带来的虚空和浮华,展现出亲近生活的“及物”姿态,这种姿态纠正了诗歌与现实的疏离态度,重新为诗行注入生活的光泽,诗歌由此重获坚实的艺术生命。“及物”写作以其辉煌实绩证明——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现实,才是诗歌发展的真正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对“及物”写作的单纯强调也为诗歌带来诸多问题:诗歌沦为单纯的情绪的发泄;形态过度琐碎和具体,因而远离深度,削弱了诗歌的表现
期刊
一、现代社会的友谊  人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孤独类似于饥饿,无论制造多少食物都不能满足饥饿,无论拥有多少亲情、爱情、友情都不能消除孤独。在古代,诗人大多居官,是统治阶级集体中的一员,受君臣秩序约束,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可以给其成员带来相对稳定的归宿感。他们的孤独往往产生于脱离官方秩序或不能进入官方秩序的时刻。如不甘事权贵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战乱年代与官方秩序失去联系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
期刊
荷马是欧洲和世界文化之父,他的两部伟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文学的基石,带给艺术与文化永恒的灵感。这位盲歌手留下的普遍性的讯息,建立的丰碑,都不会为千百年的时光所磨灭。这位伟大创造者的幻想具有火焰的力量,引燃了从古至今的无数想象。为表彰各国艺术家们创造的伟大遗产,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评选机构设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奖项评委包括来自美国、比利时、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巴西和
期刊
本期的三首诗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反思色彩,借助外在场景的契机,找寻个人的心灵甬道,表达对于自我存在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感受和思考。  沈健作为诗坛老将,这首《离开》却带有鲜明的青春气息。随着一系列传统意象的铺排,加之悠长低徊的语调,一种古典的自恋跃然纸上。没读到结尾之前,险些认为它是首俗套的抒情诗,诗人在末尾袒露对情爱细腻的理性思考后,整首诗的意蕴峰回路转。这首诗可看作是对沈尹默《月夜》和舒婷《致橡树》中
期刊
“严格意义上讲,在诗人前面加任何的标签都会把一个诗人变小,让纯粹的诗人尴尬。社会的身份和诗人连在一起毫无意义”,诗人李龙炳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把身份和诗人、诗歌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传统批评的做派,在今天依然是常见的批评方法。因此,当代的诗歌批评常有这样的错觉:谈论一本诗集就是在谈论一位现实中的诗人,谈论一位诗人身世就是在谈论他的诗。“文如其人”、“以文观人”,在我们这个史籍浩瀚、以史为宗的国度,是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