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经验”概念包含两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现以小班美术活动“毛毛虫野餐会”教研为例,谈谈我们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伴及活动材料的互动获得新经验的思考与实践。
一、活动的背景
一天,小一班的孩子们在餐后散步,突然很多孩子停住了脚步并围蹲在一起,原来他们发现了一条毛毛虫。孩子们边看边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是什么虫?”“是毛毛虫!它会变成蝴蝶。”“你看它真漂亮,背上有一道道的花纹。”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到处寻找毛毛虫。
幼儿对毛毛虫的关注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美术教育价值: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有趣而可爱的毛毛虫。就此,园美术教研组设计了小班绘画活动“毛毛虫野餐会”的方案,但试教后发现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活动设计对幼儿的经验关注不到位。
1.对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不足
活动方案关注了幼儿对毛毛虫的兴趣,但没有关注幼儿关于毛毛虫的经验。现实生活中,幼儿亲眼所见毛毛虫的机会较少,使得他们对毛毛虫的外形特征只有模糊的印象,造成活动中幼儿无从下手,只能模仿教师的范画。
2.对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关注不足
活动方案是要求幼儿用几个连接在一起的圆形表现毛毛虫的外形,这对小班下学期的孩子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超出已有技能经验的要求既会降低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又会使他们难以成功。
3.对幼儿已有的操作经验关注不足
活动方案是要求幼儿用油画棒绘画的方式表现毛毛虫,其实,我园小班美术活动的材料较为丰富,有棉签、印章等。相比而言,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操作这些材料的机会远远大于操作油画棒,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对幼儿操作经验的关注不足妨碍了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创意性表现。
明白了问题所在后,我们又对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园美术教研组对原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形成了新的活动方案,并进行了第二次试教,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活动分析
1.活动目标的对比
分析:
从两次活动准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第二次活动更为关注幼儿的相关经验。
(1)活动前,教师在自然角提供了毛毛虫供幼儿观察,在图书角提供了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并组织幼儿共同阅读,帮助幼儿感知毛毛虫外形的特征。
(2)教师为活动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所有材料都是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如提供的蔬菜、水果质地较硬,便于小班幼儿进行盖印。并且,黄瓜、藕、玉米、土豆、胡萝卜、杨桃的横切面形状各异,有圆形、五角形、花瓣形、中间镂空形等,便于幼儿盖出不同的形状进行创意表现。其次,所提供的水粉颜料色彩明快,便于幼儿玩色和配色。再次,一共提供了6组颜料,其中有4组的颜料都是相近色的(2组是冷色系,2组是暖色系),另2组的颜料都是对比色。目的是让幼儿在无意识玩色、配色中感受冷色系、暖色系、相近色系、对比色系之间的不同,从而提高色彩欣赏能力。这些颜色都是孩子们以往玩过、用过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后,活动所选用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是小班童话剧表演中的背景音乐,孩子们知道音乐描写了各种小动物在森林里开音乐会。用在此活动中,不仅可以营造快乐的氛围,更是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的创意表现。
3.活动过程的对比
分析:
(1)从活动过程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次活动中,幼儿是被动式学习,而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尝试盖印毛毛虫的身体、师幼互动讨论添画的方法和分享式讲评等活动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在经历“经验的过程”,进而获得更多、更完整的经验。
另外,在第一次活动中,幼儿是个体学习,而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是合作学习,即4人在一张背景大画纸上合作完成作品。当然这次合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4名幼儿虽然是在同一张纸上创作,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创作,没有出现两人或几人共同创作同一事物的现象,但是,出现了幼儿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现象,这是合作的萌芽。
(2)作品评价由点评走向分享。第一次活动,采用的是传统的作品评价方式,关注的是作品的用色、构图、画得像不像等。第二次活动,在作品讲评环节,幼儿是以故事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也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这样的讲评方式是师幼、幼幼之间的分享,更利于幼儿接受,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为后续的创意活动提供了经验支持。
三、活动感悟
1.活动设计基于幼儿的经验
第二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活动方案充分考虑了丰富幼儿有关毛毛虫的生活经验。教师将幼儿发现的毛毛虫放在自然角的观察器皿中,供幼儿观察、记录;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组织幼儿观看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在拼图区提供毛毛虫和蝴蝶拼图材料等,使得幼儿对于毛毛虫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2.活动过程关注幼儿的经验
杜威的经验理论认为: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经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借助已有经验,通过与教师、同伴、材料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自己所需的更多、更完整的经验,即新的经验。
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自主尝试用各种操作材料盖印毛毛虫的身体。由于这些材料盖印出的形状各异,有圆形、五角形、花瓣形、中间镂空形等,不仅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为他们后续的借形想象添画提供空间。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幼儿的优点与创意。故事式的讲评不仅更利于幼儿接受,还提供了幼儿联想的机会,为幼儿新的创作提供了支持性经验,并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活动结果着眼于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活动最终要回归到幼儿的经验生长上,即帮助他们获取有关毛毛虫的新经验。活动前,幼儿对毛毛虫的外形特征有一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较为零散、片段的。通过此活动,帮助幼儿将相关零散、片段的经验进行整合,形成对毛毛虫外形特征的新经验,即完整的经验,而第二次活动基本达成了这个目标。
一、活动的背景
一天,小一班的孩子们在餐后散步,突然很多孩子停住了脚步并围蹲在一起,原来他们发现了一条毛毛虫。孩子们边看边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是什么虫?”“是毛毛虫!它会变成蝴蝶。”“你看它真漂亮,背上有一道道的花纹。”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到处寻找毛毛虫。
幼儿对毛毛虫的关注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美术教育价值: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有趣而可爱的毛毛虫。就此,园美术教研组设计了小班绘画活动“毛毛虫野餐会”的方案,但试教后发现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活动设计对幼儿的经验关注不到位。
1.对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不足
活动方案关注了幼儿对毛毛虫的兴趣,但没有关注幼儿关于毛毛虫的经验。现实生活中,幼儿亲眼所见毛毛虫的机会较少,使得他们对毛毛虫的外形特征只有模糊的印象,造成活动中幼儿无从下手,只能模仿教师的范画。
2.对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关注不足
活动方案是要求幼儿用几个连接在一起的圆形表现毛毛虫的外形,这对小班下学期的孩子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超出已有技能经验的要求既会降低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又会使他们难以成功。
3.对幼儿已有的操作经验关注不足
活动方案是要求幼儿用油画棒绘画的方式表现毛毛虫,其实,我园小班美术活动的材料较为丰富,有棉签、印章等。相比而言,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操作这些材料的机会远远大于操作油画棒,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对幼儿操作经验的关注不足妨碍了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创意性表现。
明白了问题所在后,我们又对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园美术教研组对原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形成了新的活动方案,并进行了第二次试教,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活动分析
1.活动目标的对比
分析:
从两次活动准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第二次活动更为关注幼儿的相关经验。
(1)活动前,教师在自然角提供了毛毛虫供幼儿观察,在图书角提供了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并组织幼儿共同阅读,帮助幼儿感知毛毛虫外形的特征。
(2)教师为活动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所有材料都是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如提供的蔬菜、水果质地较硬,便于小班幼儿进行盖印。并且,黄瓜、藕、玉米、土豆、胡萝卜、杨桃的横切面形状各异,有圆形、五角形、花瓣形、中间镂空形等,便于幼儿盖出不同的形状进行创意表现。其次,所提供的水粉颜料色彩明快,便于幼儿玩色和配色。再次,一共提供了6组颜料,其中有4组的颜料都是相近色的(2组是冷色系,2组是暖色系),另2组的颜料都是对比色。目的是让幼儿在无意识玩色、配色中感受冷色系、暖色系、相近色系、对比色系之间的不同,从而提高色彩欣赏能力。这些颜色都是孩子们以往玩过、用过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后,活动所选用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是小班童话剧表演中的背景音乐,孩子们知道音乐描写了各种小动物在森林里开音乐会。用在此活动中,不仅可以营造快乐的氛围,更是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的创意表现。
3.活动过程的对比
分析:
(1)从活动过程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次活动中,幼儿是被动式学习,而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尝试盖印毛毛虫的身体、师幼互动讨论添画的方法和分享式讲评等活动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在经历“经验的过程”,进而获得更多、更完整的经验。
另外,在第一次活动中,幼儿是个体学习,而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是合作学习,即4人在一张背景大画纸上合作完成作品。当然这次合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4名幼儿虽然是在同一张纸上创作,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创作,没有出现两人或几人共同创作同一事物的现象,但是,出现了幼儿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现象,这是合作的萌芽。
(2)作品评价由点评走向分享。第一次活动,采用的是传统的作品评价方式,关注的是作品的用色、构图、画得像不像等。第二次活动,在作品讲评环节,幼儿是以故事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也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这样的讲评方式是师幼、幼幼之间的分享,更利于幼儿接受,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为后续的创意活动提供了经验支持。
三、活动感悟
1.活动设计基于幼儿的经验
第二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活动方案充分考虑了丰富幼儿有关毛毛虫的生活经验。教师将幼儿发现的毛毛虫放在自然角的观察器皿中,供幼儿观察、记录;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组织幼儿观看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在拼图区提供毛毛虫和蝴蝶拼图材料等,使得幼儿对于毛毛虫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2.活动过程关注幼儿的经验
杜威的经验理论认为: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经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借助已有经验,通过与教师、同伴、材料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自己所需的更多、更完整的经验,即新的经验。
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自主尝试用各种操作材料盖印毛毛虫的身体。由于这些材料盖印出的形状各异,有圆形、五角形、花瓣形、中间镂空形等,不仅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为他们后续的借形想象添画提供空间。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幼儿的优点与创意。故事式的讲评不仅更利于幼儿接受,还提供了幼儿联想的机会,为幼儿新的创作提供了支持性经验,并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活动结果着眼于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活动最终要回归到幼儿的经验生长上,即帮助他们获取有关毛毛虫的新经验。活动前,幼儿对毛毛虫的外形特征有一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较为零散、片段的。通过此活动,帮助幼儿将相关零散、片段的经验进行整合,形成对毛毛虫外形特征的新经验,即完整的经验,而第二次活动基本达成了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