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双重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根据特点,渗透教学;透过现象,揭露本质;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全程渗透,不断提高;最后笔者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Brief talk abou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Zhang Ying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is shouldering the double tasks,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nd helping them to grow healthily. How to infiltrat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Infiltrat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permeate the phenomena to disclose the essence,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to grasp correctly, infiltrate in the whole course to improve step by step and in the end, the author has brought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
【Keywords】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Ideological education
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思想、品德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双重使命。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都还是一些少年儿童,他们不但语文知识是一片空白,而且对思想品德的认识也还是模糊不清,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双重使命尤为突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中,对思想教育作了明确要求,指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然而,在小学语文课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
1.根据特点,渗透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属性。小学语文课文不是空喊爱党、爱国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长篇大论,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反映或描述身边的世界,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世界之美,让学生对世界上的丑恶现象唾弃。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这一工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渗透。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并没有直接说民族团结这一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不同民族的小孩在同一教室进行学习这一事例,反映出我国民族的大团结。再如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并没有讲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而是借助石灰的生成和特性渗透着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性这一特点,才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透过现象,揭露本质。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直观事例,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捕捉事例的本质、文章的本质。本质乃文章的灵魂。它具有很深的“潜伏”性。如《会摇尾巴的狼》,通过“会摇尾巴”这四个字就把文章的“本质”隐藏其中。课文通过对狼摇尾巴的描述,充分暴露了狼的凶残以及狼的愚蠢和狡诈这一本质。
再看在《陶罐和铁罐》这一篇课文中,铁罐盛气凌人,而陶罐谦虚礼貌,但是,经过若干年后,陶罐依旧,铁罐荡然无存。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铁和陶的物理、化学本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世间品德的本质:盛气凌人只能是一时之事,只有谦虚礼貌才能万古千秋。告诉学生一定要谦虚礼貌地做人的道理。
3.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毕竟还是少年儿童,在小学语文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教学中的具体材料,二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思想教育“尺度”时,对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参照价值的理解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就要确定合适的“尺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超过这个“尺度”,学生就难以接受;反过来,如果教师的教学低于这个“尺度”,又达不到思想教育目标。
对于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尺度”也不一样。这固然给教师的施教带来困难,但也给教师发挥创造才能以广阔的空间,实现教学的灵活性。例如,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时,抓住重点句:“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找出“争分夺秒”与“仍然”两个关键词语,并在比较中加深了对关键词语的领会和理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贯彻“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领会去把握课文的中心,也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
在“尺度”确定之后,就应当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篇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如在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握好课文中的周总理当时所处的环境,然后让学生懂得:飞机出现险情,小杨媚因没有降落伞包又急又怕,哭了起来,所以总理用鼓励的口气。而当工作人员相互推让伞包耽误了时间的时候,周总理就用命令的口气。这样,思想教育一步一步地深入与提高。同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当时时间紧迫,情况危急,危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大,我们的总理在这特定的情况下,沉着冷静,一方面解包给小杨媚,并給予鼓励,另一方面拒绝工作人员送他的伞包,并命令他们赶紧准备”。从而让学生领悟:总理在危险面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
4.全程渗透,不断提高。思想教育与课文教学不是各自孤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语文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即渗透于识字、阅读、作文等各种课型中;另一方面,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即课堂教学、作文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正义感。
当然,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态度,深化审美情感及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情感;通过作文、作业,强化学生的意志品格,让他们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认真、刻苦的习惯,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孜孜不倦的精神。
5.教学建议。
5.1因文利导,而不生搬硬套。教材中并非所有的课文都具有同一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课文不同的具体内容,挖掘固有的德育因素,从“效度”着眼,从学生实际出发,加深感受,尽量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这样,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形而上学的认为,联系实际就必须让课文中的人与事和现实生活的人与事相对照,进而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生搬硬套,人为地拔高,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5.2情感熏陶,言之有物。情感是兴趣的前提,是认识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只有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从而在开智中育德。反之,干巴巴灌输,枯燥无味的说教,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在教授课文《月光曲》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观看录像,配合有声有色地讲解,让学生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然后把描写《月光曲》的文字标识出来,进行画面分析,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贝多芬情感由平静到激昂的变化内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对不平社会的抗议。最后,同学生一同以饱满地感情朗读这段文字,把“情”与“理”熔于一炉,让学生在情感冲动中自然地“晓理”。
5.3思想教育,持之以恒。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既不能“信马由缰”、听其自然,也不能凭情绪好坏时紧时松。思想教育,贵在持久。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经专家精心选排,都有很强的教育性。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此,首先对教材要有总体构想,全面把握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个单元中各篇课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再次,从每篇课文入手,把握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固有因素,从而课课落实、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教师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同时,思想教育又是语言文字的实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脱离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还是没有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语文课。人们时常谈到王国维所说的求学的三个境界,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又何尝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Brief talk abou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Zhang Ying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is shouldering the double tasks,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nd helping them to grow healthily. How to infiltrat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Infiltrat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permeate the phenomena to disclose the essence,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to grasp correctly, infiltrate in the whole course to improve step by step and in the end, the author has brought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
【Keywords】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Ideological education
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思想、品德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双重使命。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都还是一些少年儿童,他们不但语文知识是一片空白,而且对思想品德的认识也还是模糊不清,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双重使命尤为突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中,对思想教育作了明确要求,指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然而,在小学语文课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
1.根据特点,渗透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属性。小学语文课文不是空喊爱党、爱国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长篇大论,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反映或描述身边的世界,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世界之美,让学生对世界上的丑恶现象唾弃。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这一工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渗透。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并没有直接说民族团结这一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不同民族的小孩在同一教室进行学习这一事例,反映出我国民族的大团结。再如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并没有讲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而是借助石灰的生成和特性渗透着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性这一特点,才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透过现象,揭露本质。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直观事例,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捕捉事例的本质、文章的本质。本质乃文章的灵魂。它具有很深的“潜伏”性。如《会摇尾巴的狼》,通过“会摇尾巴”这四个字就把文章的“本质”隐藏其中。课文通过对狼摇尾巴的描述,充分暴露了狼的凶残以及狼的愚蠢和狡诈这一本质。
再看在《陶罐和铁罐》这一篇课文中,铁罐盛气凌人,而陶罐谦虚礼貌,但是,经过若干年后,陶罐依旧,铁罐荡然无存。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铁和陶的物理、化学本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世间品德的本质:盛气凌人只能是一时之事,只有谦虚礼貌才能万古千秋。告诉学生一定要谦虚礼貌地做人的道理。
3.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毕竟还是少年儿童,在小学语文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教学中的具体材料,二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思想教育“尺度”时,对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参照价值的理解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就要确定合适的“尺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超过这个“尺度”,学生就难以接受;反过来,如果教师的教学低于这个“尺度”,又达不到思想教育目标。
对于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尺度”也不一样。这固然给教师的施教带来困难,但也给教师发挥创造才能以广阔的空间,实现教学的灵活性。例如,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时,抓住重点句:“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找出“争分夺秒”与“仍然”两个关键词语,并在比较中加深了对关键词语的领会和理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贯彻“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领会去把握课文的中心,也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
在“尺度”确定之后,就应当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篇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如在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握好课文中的周总理当时所处的环境,然后让学生懂得:飞机出现险情,小杨媚因没有降落伞包又急又怕,哭了起来,所以总理用鼓励的口气。而当工作人员相互推让伞包耽误了时间的时候,周总理就用命令的口气。这样,思想教育一步一步地深入与提高。同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当时时间紧迫,情况危急,危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大,我们的总理在这特定的情况下,沉着冷静,一方面解包给小杨媚,并給予鼓励,另一方面拒绝工作人员送他的伞包,并命令他们赶紧准备”。从而让学生领悟:总理在危险面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
4.全程渗透,不断提高。思想教育与课文教学不是各自孤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语文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即渗透于识字、阅读、作文等各种课型中;另一方面,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即课堂教学、作文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正义感。
当然,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态度,深化审美情感及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情感;通过作文、作业,强化学生的意志品格,让他们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认真、刻苦的习惯,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孜孜不倦的精神。
5.教学建议。
5.1因文利导,而不生搬硬套。教材中并非所有的课文都具有同一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课文不同的具体内容,挖掘固有的德育因素,从“效度”着眼,从学生实际出发,加深感受,尽量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这样,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形而上学的认为,联系实际就必须让课文中的人与事和现实生活的人与事相对照,进而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生搬硬套,人为地拔高,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5.2情感熏陶,言之有物。情感是兴趣的前提,是认识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只有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从而在开智中育德。反之,干巴巴灌输,枯燥无味的说教,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在教授课文《月光曲》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观看录像,配合有声有色地讲解,让学生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然后把描写《月光曲》的文字标识出来,进行画面分析,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贝多芬情感由平静到激昂的变化内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对不平社会的抗议。最后,同学生一同以饱满地感情朗读这段文字,把“情”与“理”熔于一炉,让学生在情感冲动中自然地“晓理”。
5.3思想教育,持之以恒。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既不能“信马由缰”、听其自然,也不能凭情绪好坏时紧时松。思想教育,贵在持久。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经专家精心选排,都有很强的教育性。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此,首先对教材要有总体构想,全面把握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个单元中各篇课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再次,从每篇课文入手,把握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固有因素,从而课课落实、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教师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同时,思想教育又是语言文字的实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脱离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还是没有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语文课。人们时常谈到王国维所说的求学的三个境界,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又何尝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