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对旧教学观和现代教学观进行分析,发现传统教学的“复习——新授——练习”的固定模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缺乏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探索精神,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模仿、积累、贮存。加之几年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把具体的改进方法小结如下:
一、以“创设情境”替代“课前复习”提高实效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的作用。然而这样“炒冷饭”,使学生在复习时缺乏新鲜感,较难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依赖性。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心里学研究表明:每个儿童的内心都有积极要求上进的欲望,都对新事物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婴儿才学会走路、说话、唱歌、跳舞,小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学时应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锁定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产对新知的求知欲。用最佳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秋游,希望同学们能带上我们精灵的眼睛进入乐园!瞧,你都看到什么了?”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把他们的发现展示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会旋转的摩天轮,我看到了正在前进行驶着的火车,我看到了两个小朋友正在荡秋千,他们玩得多开心。因势利导,我把他们的所见所闻迁移进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兴致勃勃。
二、以“感悟性学习”替代 “接收性学习”提高实效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只是,学生缺少对知识的感知、发现和探索,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创造乐趣。 如教“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分类,学生在分类的同时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名称,然后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进一步体验各种物体的特征,接着设计了让学生蒙着眼猜一猜是什么物体以及让学生根据老师叫的物体从袋子里取出这种物体的活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在游戏中使学生加强了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表象,最后让学生用各种立体图形搭建“心目中的城市”,说一说在搭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加深了“圆柱体和球会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会滚动,很稳定“的特性,很容易就把各种物体区分出来。通过这样一节体验性极强的数学课,学生在互动中启发了思维,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感悟到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以“生活化数学”替代 “抽象化数学”提高实效性
以往的数学课堂认为数学仅仅是通过数学让学生获得数学只是和方法,所以在应用题方面的教学显得特别困难,而现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确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如果把“数学”和“生活”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认识空间,学生便会失去兴趣,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联系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工人叔叔把350个杯子,7盒放一个纸箱,每5个放一盒,需要多少个纸箱?”学生很容易列式为350÷7÷5,而没有发现这样的错误,于是我跟学生说:“假如你现在就是工厂里面的主管,要你分配任务装好这些杯子,该先怎么装呢?”学生想了想,都说先把5个5个装一盒,最后再7盒放一个纸箱,通过这样让学生扮演角色亲临工厂,深入生活,使学生明白随人最后的答案都正确,但是350÷7÷5这样的程序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从而不采用这种方式的做法。
四、以幽默可亲的语言替代生硬严肃的话语,提高实效性
由于学习的压力,特别数学要求逻辑思维较强,学生要多动脑筋,再加上数学的课堂语言本身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有些词语很难有其他词代替,一般情况下讲话比较生硬,所以学生不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教师应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使课堂富有情趣,使教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营造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例如:在学生打瞌睡的时候,老师说:“瞧!有一只虫子!”学生们突然都好奇了起来,老师接着说:“这只瞌睡虫不见了!”学生们顿时醒悟,都哈哈大笑起来,而那个打瞌睡的学生也就没有打瞌睡了。又如,在给“2、1、0、4、5、3”这几个数字排队时,有个别学生漏写了0,于是我说:“0弟弟可要生气了!你们也太小看我了,我们0王国的国王提醒你:下次可要注意了!行吗?”学生顿时都笑了,而且说:“下次肯定不会再让0弟弟生气了!”虽然只是一个小错误,但是用不同的方式说话,学生受到的效果便不同,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使他们喜欢老师,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得自在。
一、以“创设情境”替代“课前复习”提高实效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的作用。然而这样“炒冷饭”,使学生在复习时缺乏新鲜感,较难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依赖性。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心里学研究表明:每个儿童的内心都有积极要求上进的欲望,都对新事物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婴儿才学会走路、说话、唱歌、跳舞,小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学时应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锁定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产对新知的求知欲。用最佳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秋游,希望同学们能带上我们精灵的眼睛进入乐园!瞧,你都看到什么了?”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把他们的发现展示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会旋转的摩天轮,我看到了正在前进行驶着的火车,我看到了两个小朋友正在荡秋千,他们玩得多开心。因势利导,我把他们的所见所闻迁移进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兴致勃勃。
二、以“感悟性学习”替代 “接收性学习”提高实效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只是,学生缺少对知识的感知、发现和探索,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创造乐趣。 如教“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分类,学生在分类的同时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名称,然后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进一步体验各种物体的特征,接着设计了让学生蒙着眼猜一猜是什么物体以及让学生根据老师叫的物体从袋子里取出这种物体的活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在游戏中使学生加强了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表象,最后让学生用各种立体图形搭建“心目中的城市”,说一说在搭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加深了“圆柱体和球会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会滚动,很稳定“的特性,很容易就把各种物体区分出来。通过这样一节体验性极强的数学课,学生在互动中启发了思维,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感悟到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以“生活化数学”替代 “抽象化数学”提高实效性
以往的数学课堂认为数学仅仅是通过数学让学生获得数学只是和方法,所以在应用题方面的教学显得特别困难,而现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确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如果把“数学”和“生活”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认识空间,学生便会失去兴趣,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联系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工人叔叔把350个杯子,7盒放一个纸箱,每5个放一盒,需要多少个纸箱?”学生很容易列式为350÷7÷5,而没有发现这样的错误,于是我跟学生说:“假如你现在就是工厂里面的主管,要你分配任务装好这些杯子,该先怎么装呢?”学生想了想,都说先把5个5个装一盒,最后再7盒放一个纸箱,通过这样让学生扮演角色亲临工厂,深入生活,使学生明白随人最后的答案都正确,但是350÷7÷5这样的程序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从而不采用这种方式的做法。
四、以幽默可亲的语言替代生硬严肃的话语,提高实效性
由于学习的压力,特别数学要求逻辑思维较强,学生要多动脑筋,再加上数学的课堂语言本身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有些词语很难有其他词代替,一般情况下讲话比较生硬,所以学生不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教师应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使课堂富有情趣,使教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营造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例如:在学生打瞌睡的时候,老师说:“瞧!有一只虫子!”学生们突然都好奇了起来,老师接着说:“这只瞌睡虫不见了!”学生们顿时醒悟,都哈哈大笑起来,而那个打瞌睡的学生也就没有打瞌睡了。又如,在给“2、1、0、4、5、3”这几个数字排队时,有个别学生漏写了0,于是我说:“0弟弟可要生气了!你们也太小看我了,我们0王国的国王提醒你:下次可要注意了!行吗?”学生顿时都笑了,而且说:“下次肯定不会再让0弟弟生气了!”虽然只是一个小错误,但是用不同的方式说话,学生受到的效果便不同,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使他们喜欢老师,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