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1950’s and 1960’s the enamel cup was not only a useful commodity but also a symbol of social status to a family. Up till now signif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on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categorization of enamelware.
上世纪50年代,家里来客招待多以搪瓷缸为茶具。之所以叫它“缸”,完全是习惯,实际上从它的体积看,它只能算得上“杯”。拥有一个搪瓷缸,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符号,它意味着这家的主人与“先进”“根正苗红”这些词语有了联系,既有面子又光荣,这种杯子的“身份”从搪瓷缸到保温杯一路延续,不同的时代总能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据原北京搪瓷厂职工张爱民说,搪瓷缸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从前他们就用一块铁皮,用机器冲压成桶形,修个边儿,焊个把儿,将搪瓷釉料(石英、长石这些硅酸盐类物质)涂在上面,在800℃~1000℃的炉火里烧三四分钟就成型了。现在工艺改进了,生产出的搪瓷缸也质量更稳定,更美观。刚开始只是工厂的美工随便找一些图样,或者印几个红字就行了,现在还设置专业的设计师进行外观设计,高级一些的缸沿和把手的釉料也换成环保隔热的,不但把搪瓷缸摆上了商店的柜台,还销售到国外去。
上世纪50年代,家里来客招待多以搪瓷缸为茶具。之所以叫它“缸”,完全是习惯,实际上从它的体积看,它只能算得上“杯”。拥有一个搪瓷缸,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符号,它意味着这家的主人与“先进”“根正苗红”这些词语有了联系,既有面子又光荣,这种杯子的“身份”从搪瓷缸到保温杯一路延续,不同的时代总能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据原北京搪瓷厂职工张爱民说,搪瓷缸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从前他们就用一块铁皮,用机器冲压成桶形,修个边儿,焊个把儿,将搪瓷釉料(石英、长石这些硅酸盐类物质)涂在上面,在800℃~1000℃的炉火里烧三四分钟就成型了。现在工艺改进了,生产出的搪瓷缸也质量更稳定,更美观。刚开始只是工厂的美工随便找一些图样,或者印几个红字就行了,现在还设置专业的设计师进行外观设计,高级一些的缸沿和把手的釉料也换成环保隔热的,不但把搪瓷缸摆上了商店的柜台,还销售到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