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数学课本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式课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愉悦、充满生机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媒体互动。在互动交流中,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别人硬塞给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及数学理解能力方面的提高,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中,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上,对于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实效,存在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的有效交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转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形成。
一、做好互动交流前的准备工作,让交流有的放矢。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做好互动交流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 “三备”:一是备教材,即深入挖掘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本课时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在本册教材和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作简单交流处理,只需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通过这样的交流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或要学生在认知上提高到哪一个层次,或在教学中要突破哪个重点、难点等。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首先心里应有谱,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二是备学生,即通过调查、谈话、测试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真实起点,确定新知的生长点。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学生能自学?哪些内容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三是备教学情境,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探究新知。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蹲下身来,使自己处于学生的高度,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经验。可充分利用新教材主题图,或者讲一段有数学思考价值的童话故事,或者做一个有数学内涵的游戏活动,或者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或者制作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等,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想一想、做一做中,在与情境、多媒体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如教学一年级教材《分类》时,教师事先制作了课件——提供给学生日照市凌云大厦的外景镜头与商品摆放的远景镜头,并设计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互动交流,从而认识到大厦内有很多商品,而且是把同样的物体放在了一起。面对自己熟悉或者喜爱的物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学习情境;与情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展开思索、想象与交流,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方法和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多维互动,让学生勇于交流。
弗莱登塔尔也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途径是“再创造”。因此,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有价值的探究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习数学、发现知识的美感。课堂交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应是生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勇于交流。一方面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和方法去与学具互动,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全过程,并适时给予适当的引导,特别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技能与方法方面的互动,这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是有很大用处的。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应是多维的。首先是组内互动,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不但要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还要一起分析、研讨、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然后是组际、全班互动,相互汇报、争论、提问、解答、评价,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分组要考虑各类层次的学生,还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当问题比较简单时,可选择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很容易达成共识,可节省不少时间。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分组交流,再进行师生集体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教师的作用,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效率会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变活,让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使学生的合作互动落到实处。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每人面前都有一个四边形框架以及图钉、皮筋、冰糕棒等学具,问题是想办法让其稳定。结果学生是兴趣盎然、各取所需、各显神通、高招迭出,人人都圆满解决了问题。教师趁热打铁:方法不同,有没有共同之处?学生一下被问住了,教师接着说:小组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学生带着问题,立刻投入了紧张热烈的观察与讨论之中,最后终于发现了只有出现三角形框架后才能使其稳定。这样通过与学具等媒体的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不但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学会交流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预见性和驾驭各种情况的能力。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交流方法,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识、调整自我。因此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学会表达。
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如何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或符号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懂、看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能否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标志。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由于年龄小、词汇量少,表达时往往辞不达意,或只说半句,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把话讲完整、讲正确,学会用符号表达。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过程是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他们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能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因此,要让学生善于用线段图、实物图等具体地、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学会倾听。
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是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一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另一种就是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错,错!”“老师,我来说,我来说!”……这些都不利于交流的深入,更何况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这时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3.学会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评价别人指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补充。自我评价则是一个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我要向别人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生与学具互动、与教材互动、与问题互动、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体验。让我们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交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呆板、沉闷的课堂,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兴趣的培养、思维的碰撞、灵魂的交流、知识的形成、价值的生成与意义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转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形成。
在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中,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上,对于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实效,存在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的有效交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转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形成。
一、做好互动交流前的准备工作,让交流有的放矢。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做好互动交流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 “三备”:一是备教材,即深入挖掘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本课时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在本册教材和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作简单交流处理,只需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通过这样的交流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或要学生在认知上提高到哪一个层次,或在教学中要突破哪个重点、难点等。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首先心里应有谱,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二是备学生,即通过调查、谈话、测试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真实起点,确定新知的生长点。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学生能自学?哪些内容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三是备教学情境,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探究新知。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蹲下身来,使自己处于学生的高度,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经验。可充分利用新教材主题图,或者讲一段有数学思考价值的童话故事,或者做一个有数学内涵的游戏活动,或者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或者制作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等,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想一想、做一做中,在与情境、多媒体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如教学一年级教材《分类》时,教师事先制作了课件——提供给学生日照市凌云大厦的外景镜头与商品摆放的远景镜头,并设计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互动交流,从而认识到大厦内有很多商品,而且是把同样的物体放在了一起。面对自己熟悉或者喜爱的物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学习情境;与情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展开思索、想象与交流,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方法和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多维互动,让学生勇于交流。
弗莱登塔尔也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途径是“再创造”。因此,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有价值的探究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习数学、发现知识的美感。课堂交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应是生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勇于交流。一方面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和方法去与学具互动,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全过程,并适时给予适当的引导,特别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技能与方法方面的互动,这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是有很大用处的。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应是多维的。首先是组内互动,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不但要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还要一起分析、研讨、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然后是组际、全班互动,相互汇报、争论、提问、解答、评价,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分组要考虑各类层次的学生,还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当问题比较简单时,可选择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很容易达成共识,可节省不少时间。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分组交流,再进行师生集体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教师的作用,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效率会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变活,让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使学生的合作互动落到实处。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每人面前都有一个四边形框架以及图钉、皮筋、冰糕棒等学具,问题是想办法让其稳定。结果学生是兴趣盎然、各取所需、各显神通、高招迭出,人人都圆满解决了问题。教师趁热打铁:方法不同,有没有共同之处?学生一下被问住了,教师接着说:小组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学生带着问题,立刻投入了紧张热烈的观察与讨论之中,最后终于发现了只有出现三角形框架后才能使其稳定。这样通过与学具等媒体的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不但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学会交流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预见性和驾驭各种情况的能力。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交流方法,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识、调整自我。因此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学会表达。
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如何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或符号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懂、看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能否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标志。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由于年龄小、词汇量少,表达时往往辞不达意,或只说半句,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把话讲完整、讲正确,学会用符号表达。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过程是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他们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能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因此,要让学生善于用线段图、实物图等具体地、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学会倾听。
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是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一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另一种就是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错,错!”“老师,我来说,我来说!”……这些都不利于交流的深入,更何况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这时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3.学会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评价别人指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补充。自我评价则是一个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我要向别人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生与学具互动、与教材互动、与问题互动、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体验。让我们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交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呆板、沉闷的课堂,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兴趣的培养、思维的碰撞、灵魂的交流、知识的形成、价值的生成与意义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转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