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效高耗”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一直令人困扰。归因十分复杂,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琐碎的主观提问。语文教师必须克服上述问题,把学生从被动应付、接受灌输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以自主的活动来主动地学习语文,做语文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激发、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会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人性美的浸润、感染和吸引,生发出对语文的热爱和迷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洪水来临时的场面以及巨大的洪水给灾区人民造成的损失和人民子弟兵抗击洪水的情景。音乐、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现在最想跟老师说什么?”同学们已被画面的内容所感染,由衷地发出对人民子弟兵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的敬佩。接着我又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好好地读课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真正领悟人民子弟兵的铁汉本色。
二、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1.动口读一读
所谓动口即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读为主,实践证明,教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不能让学生形成能力。学生只有充分地读书、思考,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才能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例如学习古诗,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改为以学生读为主,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诗的节奏及韵律,得到美的享受,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细读,小组内交流已经读懂了的诗句。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品读全诗,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情朗读,进而体会诗的含义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期这样教学,学生就找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上乐学,课下乐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当然,教学其它课文时,教师也应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从读中去感知,去领悟,从读中积累语言,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动脑想一想
口和脑是密切联系的,只要学生用心读课文,他的脑当然会动起来。老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的脑筋以最快的速度做最大限度的“运动”。小学生好奇好问,往往会问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疑敢质。学生不断地质疑并想办法解疑,脑筋就会动起来,思维随之活跃起来,创造性思维也会逐步发展。
3.动手写一写
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扫除读文障碍;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动手画、记,可以画不懂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几句简单的感想。三是用简笔画绘出情境。四是用想象补充文章空白。如《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写道: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我要求学生仿写补白文中的省略号。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补白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说的一番话后面省略号的内容。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
三、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有一次,我到某校借班上課,课前我向该班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该老师告诉我第四小组那个角落里的女同学最好不要提问,不言而喻,我明白了他的好心。上课时,我有意注意了她,不知是换了老师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她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一节课举了好几次手,我不断地表扬,并鼓励学生为她喝彩。老师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总之,语文课上,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讨中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激发、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会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人性美的浸润、感染和吸引,生发出对语文的热爱和迷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洪水来临时的场面以及巨大的洪水给灾区人民造成的损失和人民子弟兵抗击洪水的情景。音乐、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现在最想跟老师说什么?”同学们已被画面的内容所感染,由衷地发出对人民子弟兵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的敬佩。接着我又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好好地读课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真正领悟人民子弟兵的铁汉本色。
二、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1.动口读一读
所谓动口即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读为主,实践证明,教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不能让学生形成能力。学生只有充分地读书、思考,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才能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例如学习古诗,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改为以学生读为主,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诗的节奏及韵律,得到美的享受,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细读,小组内交流已经读懂了的诗句。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品读全诗,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情朗读,进而体会诗的含义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期这样教学,学生就找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上乐学,课下乐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当然,教学其它课文时,教师也应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从读中去感知,去领悟,从读中积累语言,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动脑想一想
口和脑是密切联系的,只要学生用心读课文,他的脑当然会动起来。老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的脑筋以最快的速度做最大限度的“运动”。小学生好奇好问,往往会问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疑敢质。学生不断地质疑并想办法解疑,脑筋就会动起来,思维随之活跃起来,创造性思维也会逐步发展。
3.动手写一写
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扫除读文障碍;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动手画、记,可以画不懂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几句简单的感想。三是用简笔画绘出情境。四是用想象补充文章空白。如《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写道: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我要求学生仿写补白文中的省略号。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补白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说的一番话后面省略号的内容。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
三、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有一次,我到某校借班上課,课前我向该班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该老师告诉我第四小组那个角落里的女同学最好不要提问,不言而喻,我明白了他的好心。上课时,我有意注意了她,不知是换了老师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她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一节课举了好几次手,我不断地表扬,并鼓励学生为她喝彩。老师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总之,语文课上,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讨中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