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的上海,来参观世博的人流接踵摩肩,熙熙攘攘,世界各国辉煌壮观的展馆和其中表现的尖端科技,无不争奇斗艳,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但是作为北京园林企业协会代表团的我们,不免把沿黄浦江而建、位于C片区的后滩湿地列入了参观日程,一路走来,对这里所具有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到的的生态改良功能以及黄浦江两岸后工业遗存及其作为城市景观的文化保留感触颇深。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后滩湿地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泥沙堆积区域,历经了大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是上海市区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原生面积只有4公顷。这次借助于世博会的规划被人们发现,从而获得了扩展和新生,扩建后面积达到14公顷。这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弥足珍贵。
从8号门入口进世博园,沿左手前行,跨过浦明路就进入后滩湿地了。
一路上,大家不断发现着、辨认着、欣赏着、收集着各种植物标本。深紫红的大花萱草、形态奇特的鸢尾、花叶芦竹以及各种石竹和杜鹃等。据了解,这里设计种植的品种大概有120多个,包括乔木类50多个、灌木类20多个、水生类20个、仅地被就有三四十种,加上原有大量野生植物种类,可以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借助了天然湿地优势和人工努力,表现了很高的发展和保护水平。这里的野生地被,以菊科种类为更多,颜色有蓝色、红色、紫色、白色,复色,形状有球状、有以及单瓣、复瓣、重瓣等不胜枚举。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aquaticum(Vell.)Verdc.)的单体植丛很小,精巧细致的羽状叶片泛着白色的蓝光,让人感叹天公造物之神奇。在这里,还见到我原以为只有北方才有的柽柳和麦瓶草,特别是柽柳的长势,粗壮高大。以前在东北长白山以及华北见到过的许多野生花卉,如旋复花,麦瓶草、以及月见草等,想不到它们在华东也有这样好的适应性。我既为观察到许多野生植物所具有的广泛适应性感到吃惊,也失笑于自己的孤陋寡闻。
我们发现了一种灌木,花朵鲜黄,膜质的荚果非常奇特,好像鼓胀的鱼鳔,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植物——鱼鳔槐(Coluteaarborescens L.)。这是一种豆科、膀胱豆属的落叶灌木,原产北非及南欧地中海沿岸,中国四川、云南也有分布。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椭圆,腋生总状花序,性强健。是一种耐寒,喜干燥、避风、向阳、喜排水良好,适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此外,还发现了一种叶缘深红色的白三叶草。
独到的生态改良功能
据上海同行介绍,世博公园的设计者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利用沿江带状地形,采用了中国折扇的平面布局,把按风向种植的乔木引风林作为扇骨,引风林之间作为扇面,不仅使绿地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有韵味的山水画,更重要的是为一江两岸提供了生态通风廊道功能。
后滩湿地还是黄浦江的“自然净水器”。每天约有2400立方米劣五类的水被引入湿地,经过湿地的梯田、藻类、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等一系列生态技术的层层过滤,变成较清洁的三类水。这些水不但成为博园区景观循环水,还满足世博园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需求,多余的清洁水又排回黄浦江。所形成的自然良性循环的微生态环境,在发挥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改良功能方面具有技术经济的最大合理性。
后滩湿地也是回归自然的公园,与常见的公园绿地相比,具有更加独到的城市减负功能。湿地的田园风光、野趣横生、辽阔宁静,人们来到这里犹如回到自然的怀抱,可以欣赏鱼儿嬉戏的自然美景,尽情享受着水域带来的恬静和清新,增多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与交流。我们脚下是泥土和不知名野花、岸边有芦荻和芒草、水中的浮萍和野鸭,还有水中打捞水草的工人和小木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顿感惬意与轻松。
工业遗存的文化保留
原江南造船厂的龙门吊车间,现在成了大尺度“空中花园”的观景台,大面积红色金属围合的花池和坐凳,与周围的水体、草地、原有机械等构成了现代与怀旧、休闲与紧张、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意着工业时代已成为过去,但将在这里被人们永久地记忆着。
沿江大约有好几处利用后工业遗存改造的园林景观。原污水处理厂、上钢三厂、船舶修理厂等,它们大多能推陈出新,构思大胆,设色鲜明。应当说,这是最近十几年来城市园林对于后工业时代文化遗存在景观因借上比较成功的手法之一。被改造的厂房、设施在成为景观之后,经常表现了人工与自然色彩的强烈对撞,功能与景观在尺度上大胆组合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倔强与突兀。但是,这一切又确凿不会被我们排斥,为什么它们与自然的溪流、起伏的林冠线、丰富的植物色彩以及园林中的游人,能相互包容而成为整体呢?我想可能是由于时空和文化的连接,使它们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文脉吧!
由于时间关系,对于中部的世博公园和东部白莲径公园没有能细细观赏,但通过这里的几处抽象派雕塑、宝钢艺术展示剧场,还是不难体会世博会公园系统规划由西向东渐渐流露出的从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以及规划力图表现的景观多样性。高品位的景观雕塑,不论从造型、材质、色彩以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上,都具有时尚的艺术感染力,原木原色的咖啡馆外墙、音乐喷泉、车间改造成的艺术馆以及岸边梯田种植的城市里难得一见的油菜、向日葵、水稻、慈姑等作物,还有天然湿地里种植的镳草、芦苇等滨水植物,自然野趣风光与时尚景观元素相互交融。成为现代化与原生态能够得兼的一个实证。
后滩的原有湿地和扩展部分规划得很好,由于突出了植物造景,所以不露痕迹。这里乔、灌、草、攀援、地被、草坪、水生等各种植物组成了非常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后工业时代遗存与这里一带清流,还有两岸各种生物相生相偕,相得益彰,表现着人类与自然的重生关系。着意体会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质朴,宁静当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有自然以及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表现了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尖端和科学技术力量的伟大,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但后滩湿地公园,则用另一种语言,同样成为诠释这一届世博会主题最美丽的地方。应该说,宁静美丽的后滩湿地是阐述“生态世博、科技世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促进低碳、绿色世博的一项具体实践。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的使命是:“园林,让城市更美好!”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后滩湿地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泥沙堆积区域,历经了大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是上海市区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原生面积只有4公顷。这次借助于世博会的规划被人们发现,从而获得了扩展和新生,扩建后面积达到14公顷。这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弥足珍贵。
从8号门入口进世博园,沿左手前行,跨过浦明路就进入后滩湿地了。
一路上,大家不断发现着、辨认着、欣赏着、收集着各种植物标本。深紫红的大花萱草、形态奇特的鸢尾、花叶芦竹以及各种石竹和杜鹃等。据了解,这里设计种植的品种大概有120多个,包括乔木类50多个、灌木类20多个、水生类20个、仅地被就有三四十种,加上原有大量野生植物种类,可以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借助了天然湿地优势和人工努力,表现了很高的发展和保护水平。这里的野生地被,以菊科种类为更多,颜色有蓝色、红色、紫色、白色,复色,形状有球状、有以及单瓣、复瓣、重瓣等不胜枚举。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aquaticum(Vell.)Verdc.)的单体植丛很小,精巧细致的羽状叶片泛着白色的蓝光,让人感叹天公造物之神奇。在这里,还见到我原以为只有北方才有的柽柳和麦瓶草,特别是柽柳的长势,粗壮高大。以前在东北长白山以及华北见到过的许多野生花卉,如旋复花,麦瓶草、以及月见草等,想不到它们在华东也有这样好的适应性。我既为观察到许多野生植物所具有的广泛适应性感到吃惊,也失笑于自己的孤陋寡闻。
我们发现了一种灌木,花朵鲜黄,膜质的荚果非常奇特,好像鼓胀的鱼鳔,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植物——鱼鳔槐(Coluteaarborescens L.)。这是一种豆科、膀胱豆属的落叶灌木,原产北非及南欧地中海沿岸,中国四川、云南也有分布。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椭圆,腋生总状花序,性强健。是一种耐寒,喜干燥、避风、向阳、喜排水良好,适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此外,还发现了一种叶缘深红色的白三叶草。
独到的生态改良功能
据上海同行介绍,世博公园的设计者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利用沿江带状地形,采用了中国折扇的平面布局,把按风向种植的乔木引风林作为扇骨,引风林之间作为扇面,不仅使绿地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有韵味的山水画,更重要的是为一江两岸提供了生态通风廊道功能。
后滩湿地还是黄浦江的“自然净水器”。每天约有2400立方米劣五类的水被引入湿地,经过湿地的梯田、藻类、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等一系列生态技术的层层过滤,变成较清洁的三类水。这些水不但成为博园区景观循环水,还满足世博园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需求,多余的清洁水又排回黄浦江。所形成的自然良性循环的微生态环境,在发挥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改良功能方面具有技术经济的最大合理性。
后滩湿地也是回归自然的公园,与常见的公园绿地相比,具有更加独到的城市减负功能。湿地的田园风光、野趣横生、辽阔宁静,人们来到这里犹如回到自然的怀抱,可以欣赏鱼儿嬉戏的自然美景,尽情享受着水域带来的恬静和清新,增多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与交流。我们脚下是泥土和不知名野花、岸边有芦荻和芒草、水中的浮萍和野鸭,还有水中打捞水草的工人和小木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顿感惬意与轻松。
工业遗存的文化保留
原江南造船厂的龙门吊车间,现在成了大尺度“空中花园”的观景台,大面积红色金属围合的花池和坐凳,与周围的水体、草地、原有机械等构成了现代与怀旧、休闲与紧张、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意着工业时代已成为过去,但将在这里被人们永久地记忆着。
沿江大约有好几处利用后工业遗存改造的园林景观。原污水处理厂、上钢三厂、船舶修理厂等,它们大多能推陈出新,构思大胆,设色鲜明。应当说,这是最近十几年来城市园林对于后工业时代文化遗存在景观因借上比较成功的手法之一。被改造的厂房、设施在成为景观之后,经常表现了人工与自然色彩的强烈对撞,功能与景观在尺度上大胆组合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倔强与突兀。但是,这一切又确凿不会被我们排斥,为什么它们与自然的溪流、起伏的林冠线、丰富的植物色彩以及园林中的游人,能相互包容而成为整体呢?我想可能是由于时空和文化的连接,使它们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文脉吧!
由于时间关系,对于中部的世博公园和东部白莲径公园没有能细细观赏,但通过这里的几处抽象派雕塑、宝钢艺术展示剧场,还是不难体会世博会公园系统规划由西向东渐渐流露出的从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以及规划力图表现的景观多样性。高品位的景观雕塑,不论从造型、材质、色彩以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上,都具有时尚的艺术感染力,原木原色的咖啡馆外墙、音乐喷泉、车间改造成的艺术馆以及岸边梯田种植的城市里难得一见的油菜、向日葵、水稻、慈姑等作物,还有天然湿地里种植的镳草、芦苇等滨水植物,自然野趣风光与时尚景观元素相互交融。成为现代化与原生态能够得兼的一个实证。
后滩的原有湿地和扩展部分规划得很好,由于突出了植物造景,所以不露痕迹。这里乔、灌、草、攀援、地被、草坪、水生等各种植物组成了非常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后工业时代遗存与这里一带清流,还有两岸各种生物相生相偕,相得益彰,表现着人类与自然的重生关系。着意体会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质朴,宁静当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有自然以及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表现了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尖端和科学技术力量的伟大,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但后滩湿地公园,则用另一种语言,同样成为诠释这一届世博会主题最美丽的地方。应该说,宁静美丽的后滩湿地是阐述“生态世博、科技世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促进低碳、绿色世博的一项具体实践。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的使命是:“园林,让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