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来自特定的时空。因此它是脉动的反映,而这种脉动反映着那个时代的观念。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德国劳动阶级的悲惨命运、生活苦难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大多是以“革命”、“战争”、“反抗”、“母爱”为主题来进行表现,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呈现出一种视觉震撼力。与她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家相比她的作品有着很强的革命性,风格独树一帜,这与她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也有必然联系。本文通过对珂勒惠支于1897年完成的第一组版画作品《织工反抗》为例,浅析这组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要素、精神内涵和艺术创作特征等。希望本论文能够对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珂勒惠支;劳动阶级;形式要素;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大都围绕德国劳动阶级而产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图,试图向观者传递特殊的信息。她的多数作品都是将一些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忍受着巨大痛苦的人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她的良苦用意。那么,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与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存在哪些关系?她的艺术作品中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劳动阶级的悲惨命运?珂勒惠支艺术作品的魅力及影响有哪些?下面以《织工反抗》组画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珂勒惠支创作背景
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大多以苦难的工人、在饥饿中饱受煎熬的人、遭受战争迫害的劳动阶级为主题进行表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离不开珂勒惠支的家庭环境影响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1.1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凯绥•珂勒惠支的家庭中,父亲和兄长都是对她的艺术创作影响至深的人。首先,她的父亲发现凯绥•珂勒惠支极具艺术天赋,先后为她提供学艺地点。先是柏林女子艺术学校学习一年、哥尼斯堡学习一年,然后就读于慕尼黑女子艺术学校学习两年。正是在慕尼黑学习期间,她决定了放弃油画而选择黑白的版画道路。珂勒惠支的哥哥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她深受哥哥政治方面的影响。其次,她的丈夫卡尔直接地影响了珂勒惠支的创作主题。卡尔是一名医生,每次给一些因为战争受伤而来的伤者治疗时,珂勒惠支都亲眼目睹,这深深刺痛她的内心,也更明确的认定了她的创作主题。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是从客观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题材又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取舍的。任何一种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都是将客观真实的生活表象和主观真挚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珂勒惠支的创作主题也不例外。
1.2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特定的历史背景,对艺术家思想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与当时的时代状况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她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刚好处在世界大战前后,劳动阶级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受尽折磨、社会矛盾激增、人们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以及反抗、生活的困苦等都赤裸裸的在她的作品中展现。这些社会历史条件都深深的影响着珂勒惠支的创作。可以说,她的作品基本上是反映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思想在社会中的性质是经济决定的,艺术在社会中的性质也是经济决定的。珂勒惠支当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她站在劳动阶级的队伍里,用自己的力量与资本主义做斗争。政治和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政治影响艺术,艺术也影响政治。当然,两种影响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重大的、直接的、深刻的。
这样看,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与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存在的关系也就非常明确了。珂勒惠支深受父亲、哥哥以及丈夫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劳动阶级、贫苦大众、饱受饥饿的人们,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遭遇成为她创作的题材。她从不逃避这些丑陋的现实,而且更专注于去描绘悲惨的、无助的人们,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2. 浅谈《织工反抗》组画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1893年2月26日,戏剧《织工》在柏林的剧院秘密上演。珂勒惠支观看后深感愤恨,决定创作《织工反抗》组画。为完成这一组画,她投入了5年时间,于1898年七幅作品全部完成。《织工反抗》原图共七幅,后删掉一幅。那么,珂勒惠支在这组版画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形式要素?她的作品艺术魅力何在?
2.1浅谈《织工反抗》形式要素
下图为《织工反抗》的六幅组画。前三幅是石刻版画,后三幅是铜刻版画。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基本都是单纯的使用黑白色来表现故事情节,这组作品也不例外。之所以这样表现,是因为黑白色是最能够反映事实的颜色,没有其它颜色能比黑白更具有说服力。六幅版画中,四幅的背景环境都是黑暗的,珂勒惠支是在用黑色来表现工人们的世界,愁苦、无助、反抗的情绪无处爆发。同时,黑白色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黑色更倾向于悲惨、沉重、反抗的作品主题基调。
第一幅:《穷苦》 第二幅:《死亡》
第三幅:《商议》 第四幅:《织工队》
第五幅:《突击》 第六幅:《收场》
仔细观察六幅作品明暗的变化层次,珂勒惠支采用突变的形式来表现明暗的变化,基本没有过渡。这种明暗对照法的手段能够提高作品中的戏剧性。其次,仔细观察前三幅作品的线条处理,占支配地位的线条都做了硬边处理,而从属地位的线条都做了软边处理。《穷苦》这幅作品的轮廓线表现的很生动,给人呈现的感觉就是愁苦的、悲痛的、不安的。第四幅《织工队》的线条表现的很硬朗、泼辣,给人一种力量感,一种张力,画面也很饱满,很好地体现出织工队反抗的决心。
《穷苦》、《商议》和《收场》在视觉上也很好的描绘出了具有深度的空间感。在这三幅作品中,她大面积的采用深色调,因为深色调总是给人沉重或比较远的感觉,这种绘画语言是很夸张和大胆的,但却恰当好处。同时,珂勒惠支通过降低黑色的饱和度和减少对远处细节的处理,模糊远处物体的轮廓线,使得空间有一种延伸感,从而产生一种视觉的深度感。使得人物形象借助與空间的相互作用而创作出有深度感的作品。此外,珂勒惠支利用了一些相似要素(线条、形状等)的再现和重复(重叠法),为六幅作品建立了很好的连续性。同一要素,在不同界面穿插使用,使他们既保持相似性,又体现出了每幅作品的不同的精神内涵。
珂勒惠支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女画家,不仅仅是因为她绘画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她的品德。她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无不震撼人心,她总是站在劳动阶级的最底层,她同情贫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她憎恨资本主义和统治者残酷的压榨。她终生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来与资本主义做斗争。
2.2浅谈《织工反抗》艺术魅力
《织工反抗》这组版画作品,使珂勒惠支在当时的版画界小有成就。强烈的感情的冲动是形象思维、或者是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也是艺术作品生命的血液。没有激情的奔涌,形象思维是不真切、不生动的,也是创作不出好的文艺作品的[7]。我们探讨这组艺术作品的魅力时不能仅从作品本身出发,艺术家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也全部注入到作品中,这些给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色彩。她是真正反映贫苦大众悲惨命运的画家,她把自己放在了劳动阶级的队伍里,抓住最底层、最真实的劳动阶级的命运来进行创作。她的作品令人反思,更加令人感动。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上的艺术魅力,更是一种顽强反抗、不屈服的精神魅力。
3.珂勒惠支版画作品对过去和现在的影响
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与她同时代的阶级反抗运动是互补的。战争刺激着珂勒惠支的内心,使她更加想为工人阶级出一份力,她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反应这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同时,她的作品对于劳动阶级起到了鼓舞、奋起、反抗、追求独立、平等的积极作用。对于与她同时代的艺术家,她的影响也很大。起初她的作品被很多人否定,原因是她是一位十分特殊的艺术家,没有办法给她定位为任何流派,她是独立的。同时,她的艺术作品主题都是愁苦的、悲伤的,这些主题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很另类。待《织工反抗》和《农民战争》两组作品出现时,这为她赢得了一定荣誉。可以这样说,她为艺术开了一扇门,同时也激起了劳动阶级的顽强意志。珂勒惠支对于中国版画界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当代的很多艺术作品中仍然能追寻到她的影子。
结语
珂勒惠支是一位特殊的、独立的艺术家,她走了一条与其他艺术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她作品中最宝贵的就是她的精神和她真实的情感,她的作品也因为具有这样的灵魂而经久不衰。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珂勒惠支的《织工反抗》这组作品,我们也了解了她作品的一些基本形式要素。归根结底,相信随着我们对珂勒惠支的作品形式与手法不断地进行认识,定能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上获得更多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鲁迅,许广平.《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2]俞滔.《论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特征》.2011年3月.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月.
[关键词]: 珂勒惠支;劳动阶级;形式要素;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大都围绕德国劳动阶级而产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图,试图向观者传递特殊的信息。她的多数作品都是将一些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忍受着巨大痛苦的人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她的良苦用意。那么,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与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存在哪些关系?她的艺术作品中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劳动阶级的悲惨命运?珂勒惠支艺术作品的魅力及影响有哪些?下面以《织工反抗》组画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珂勒惠支创作背景
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大多以苦难的工人、在饥饿中饱受煎熬的人、遭受战争迫害的劳动阶级为主题进行表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离不开珂勒惠支的家庭环境影响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1.1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凯绥•珂勒惠支的家庭中,父亲和兄长都是对她的艺术创作影响至深的人。首先,她的父亲发现凯绥•珂勒惠支极具艺术天赋,先后为她提供学艺地点。先是柏林女子艺术学校学习一年、哥尼斯堡学习一年,然后就读于慕尼黑女子艺术学校学习两年。正是在慕尼黑学习期间,她决定了放弃油画而选择黑白的版画道路。珂勒惠支的哥哥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她深受哥哥政治方面的影响。其次,她的丈夫卡尔直接地影响了珂勒惠支的创作主题。卡尔是一名医生,每次给一些因为战争受伤而来的伤者治疗时,珂勒惠支都亲眼目睹,这深深刺痛她的内心,也更明确的认定了她的创作主题。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是从客观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题材又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取舍的。任何一种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都是将客观真实的生活表象和主观真挚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珂勒惠支的创作主题也不例外。
1.2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特定的历史背景,对艺术家思想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与当时的时代状况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她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刚好处在世界大战前后,劳动阶级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受尽折磨、社会矛盾激增、人们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以及反抗、生活的困苦等都赤裸裸的在她的作品中展现。这些社会历史条件都深深的影响着珂勒惠支的创作。可以说,她的作品基本上是反映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思想在社会中的性质是经济决定的,艺术在社会中的性质也是经济决定的。珂勒惠支当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她站在劳动阶级的队伍里,用自己的力量与资本主义做斗争。政治和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政治影响艺术,艺术也影响政治。当然,两种影响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重大的、直接的、深刻的。
这样看,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与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存在的关系也就非常明确了。珂勒惠支深受父亲、哥哥以及丈夫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劳动阶级、贫苦大众、饱受饥饿的人们,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遭遇成为她创作的题材。她从不逃避这些丑陋的现实,而且更专注于去描绘悲惨的、无助的人们,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2. 浅谈《织工反抗》组画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1893年2月26日,戏剧《织工》在柏林的剧院秘密上演。珂勒惠支观看后深感愤恨,决定创作《织工反抗》组画。为完成这一组画,她投入了5年时间,于1898年七幅作品全部完成。《织工反抗》原图共七幅,后删掉一幅。那么,珂勒惠支在这组版画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形式要素?她的作品艺术魅力何在?
2.1浅谈《织工反抗》形式要素
下图为《织工反抗》的六幅组画。前三幅是石刻版画,后三幅是铜刻版画。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基本都是单纯的使用黑白色来表现故事情节,这组作品也不例外。之所以这样表现,是因为黑白色是最能够反映事实的颜色,没有其它颜色能比黑白更具有说服力。六幅版画中,四幅的背景环境都是黑暗的,珂勒惠支是在用黑色来表现工人们的世界,愁苦、无助、反抗的情绪无处爆发。同时,黑白色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黑色更倾向于悲惨、沉重、反抗的作品主题基调。
第一幅:《穷苦》 第二幅:《死亡》
第三幅:《商议》 第四幅:《织工队》
第五幅:《突击》 第六幅:《收场》
仔细观察六幅作品明暗的变化层次,珂勒惠支采用突变的形式来表现明暗的变化,基本没有过渡。这种明暗对照法的手段能够提高作品中的戏剧性。其次,仔细观察前三幅作品的线条处理,占支配地位的线条都做了硬边处理,而从属地位的线条都做了软边处理。《穷苦》这幅作品的轮廓线表现的很生动,给人呈现的感觉就是愁苦的、悲痛的、不安的。第四幅《织工队》的线条表现的很硬朗、泼辣,给人一种力量感,一种张力,画面也很饱满,很好地体现出织工队反抗的决心。
《穷苦》、《商议》和《收场》在视觉上也很好的描绘出了具有深度的空间感。在这三幅作品中,她大面积的采用深色调,因为深色调总是给人沉重或比较远的感觉,这种绘画语言是很夸张和大胆的,但却恰当好处。同时,珂勒惠支通过降低黑色的饱和度和减少对远处细节的处理,模糊远处物体的轮廓线,使得空间有一种延伸感,从而产生一种视觉的深度感。使得人物形象借助與空间的相互作用而创作出有深度感的作品。此外,珂勒惠支利用了一些相似要素(线条、形状等)的再现和重复(重叠法),为六幅作品建立了很好的连续性。同一要素,在不同界面穿插使用,使他们既保持相似性,又体现出了每幅作品的不同的精神内涵。
珂勒惠支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女画家,不仅仅是因为她绘画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她的品德。她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无不震撼人心,她总是站在劳动阶级的最底层,她同情贫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她憎恨资本主义和统治者残酷的压榨。她终生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来与资本主义做斗争。
2.2浅谈《织工反抗》艺术魅力
《织工反抗》这组版画作品,使珂勒惠支在当时的版画界小有成就。强烈的感情的冲动是形象思维、或者是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也是艺术作品生命的血液。没有激情的奔涌,形象思维是不真切、不生动的,也是创作不出好的文艺作品的[7]。我们探讨这组艺术作品的魅力时不能仅从作品本身出发,艺术家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也全部注入到作品中,这些给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色彩。她是真正反映贫苦大众悲惨命运的画家,她把自己放在了劳动阶级的队伍里,抓住最底层、最真实的劳动阶级的命运来进行创作。她的作品令人反思,更加令人感动。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上的艺术魅力,更是一种顽强反抗、不屈服的精神魅力。
3.珂勒惠支版画作品对过去和现在的影响
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与她同时代的阶级反抗运动是互补的。战争刺激着珂勒惠支的内心,使她更加想为工人阶级出一份力,她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反应这德国劳动阶级半世纪的历史。同时,她的作品对于劳动阶级起到了鼓舞、奋起、反抗、追求独立、平等的积极作用。对于与她同时代的艺术家,她的影响也很大。起初她的作品被很多人否定,原因是她是一位十分特殊的艺术家,没有办法给她定位为任何流派,她是独立的。同时,她的艺术作品主题都是愁苦的、悲伤的,这些主题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很另类。待《织工反抗》和《农民战争》两组作品出现时,这为她赢得了一定荣誉。可以这样说,她为艺术开了一扇门,同时也激起了劳动阶级的顽强意志。珂勒惠支对于中国版画界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当代的很多艺术作品中仍然能追寻到她的影子。
结语
珂勒惠支是一位特殊的、独立的艺术家,她走了一条与其他艺术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她作品中最宝贵的就是她的精神和她真实的情感,她的作品也因为具有这样的灵魂而经久不衰。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珂勒惠支的《织工反抗》这组作品,我们也了解了她作品的一些基本形式要素。归根结底,相信随着我们对珂勒惠支的作品形式与手法不断地进行认识,定能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上获得更多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鲁迅,许广平.《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2]俞滔.《论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特征》.2011年3月.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