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老师永恒的追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在上课、听课和评课上下足功夫。惟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奉献出一道道受学生欢迎的精神食粮,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一、上课是落实新课程目标重要环节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上好课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二、听课是教师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最好机会
(一)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非智力因素等。
2、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三、评好课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评课的几个原则
目前评课重点是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有效贯彻。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课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2、零距离的原则。
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1234罗列太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4、激励性原则。
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5、差异性原则。
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不是用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6、就课论课原则。
把课评足,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
总之,我们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听别人的课之前,首先要认认真真地自己备备课,了解执教者的内容,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听课时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高明之处与不足各体现在哪里,这样才能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而评课往往能在众人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
一、上课是落实新课程目标重要环节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上好课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二、听课是教师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最好机会
(一)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非智力因素等。
2、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三、评好课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评课的几个原则
目前评课重点是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有效贯彻。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课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2、零距离的原则。
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1234罗列太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4、激励性原则。
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5、差异性原则。
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不是用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6、就课论课原则。
把课评足,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
总之,我们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听别人的课之前,首先要认认真真地自己备备课,了解执教者的内容,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听课时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高明之处与不足各体现在哪里,这样才能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而评课往往能在众人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