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患儿惊厥的危险因素探讨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VEM)患儿引发惊厥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12年2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VEM患儿中选取100例病例,根据患者惊厥情况分成两组,出现惊厥症状的35例患儿分为观察组,65例未出现惊厥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对可能引发惊厥的因素包括发热、头晕、呼吸系统情况、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白细胞数、潘氏试验、脑电图等单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再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此总结引发VEM患儿惊厥的主要因素。结果:观察组中脑膜刺激征患儿发生率为24例(占68.57%),对照组21例(占32.31%),两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膜刺激征是引发VEM患儿惊厥的独立因素。结论:脑膜刺激征是引发患儿惊厥的独立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加强医疗护理干预。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昏迷;脑膜刺激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24-02
  
  
  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是由各类病毒侵入患者中枢神经引发感染所致【1】,通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热、嗜睡等症状,多发生于小儿人群中,致死致残率较高。虽然目前采用大剂量的丙种球型蛋白与激素刺激疗法有一定的疗效,但VEM患儿通常伴有惊厥等临床症状,不但对病情控制不利,还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因此找到引发惊厥的主要危险因素,着重加以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为探讨分析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VEM)患儿引发惊厥的危险因素,本次实验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0例VEM患儿,根据患者惊厥情况分成两组,出现惊厥症状的35例患儿分为观察组,65例未出现惊厥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对可能引发惊厥的因素包括发热、头晕、呼吸系统情况、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白细胞数、潘氏试验、脑电图等单因素等单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再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此总结引发VEM患儿惊厥的主要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2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VEM患儿中选取100例病例,将出现惊厥症状的35例患儿分为观察组,65例未出现惊厥的患儿分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VEM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化脓性、结核性与隐球菌类脑膜炎及糖尿病、肝肾性昏迷患儿等情况。患儿年龄在7个月-12岁,平均为(6.63±3.54)岁,惊厥患儿多为先发热后惊厥,惊厥最长10min左右,最短32s,平均(4.52±0.28)min。合并症状:95例发热,32例肢体功能障碍、51例脏器损伤、21例意识障碍,经脑电图和CT检测,90例脑电图异常,84例CT显示异常。两组患儿均经家长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除惊厥情况外的一般资料中没有统计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0例VEM患儿,根据患者惊厥情况分成两组,出现惊厥症状的35例患儿分为观察组,65例为出现惊厥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对可能引发惊厥的因素包括发热、头晕、呼吸系统情况、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白细胞数、潘氏试验、脑电图等单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再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此得出引发VEM患儿惊厥的主要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单因素,之后取P≤0.05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线分析,应变量存在惊厥为“1”,无惊厥为“2”,协变量男性患儿取值为“1”,女性取“2”,年龄≥平均6.6岁取“1”,<6.6岁取“2”,其它协变量发生改变取“1”,无改变取“2”。
  2结果
  表1VEM患儿惊厥单危险因素分析n(%)
  可能相关因素 观察组(n=35) 对照组(n=65) X2值 P值
  发热 24(68.57%) 4(6.15%) 20.188 0.726
  头晕头疼 18(51.42%) 59(90.77%) 17.985 <0.05
  呼吸系统异常 17(48.57%) 21(32.31%) 0.298 0.598
  消化系统异常 18(51.42%) 53(81.54%) 10.265 <0.05
  脑膜刺激征 23(65.71%) 20(30.77%) 8.348 <0.05
  锥体束征 26(74.29%) 18(27.69%) 16.988 <0.05
  脑电图显示异常 33(94.28%) 63(96.98%) 1.265
  白细胞升高 23(65.71%) 44(67.69%) 0.126 0.986
  谵语 2(5.71%) 2(3.08%) 0.564
  脑脊液物理性状异常变化 5(14.28%) 2(3.08%) 0.597
  脑脊液潘氏实验为阳性 11(31.43%) 2(3.08%) <0.05
  脑脊液葡萄糖升高 14(40.0%) 20(30.77%) 0.548 0.687
  脑脊液蛋白升高 10(28.57%) 13(20.0%) 0.785
  脑脊液氯化物升高 12(34.29%) 10(28.57%) 0.569
  观察组中脑膜刺激征患儿发生率为24例(占68.57%),对照组21例(占32.31%),两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膜刺激征是引发VEM患儿惊厥的独立因素,具体探讨情况见下表。
  表2VEM患儿昏迷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变量 回归系数 X2值 P值   头痛头晕 1.254 1.158 0.276 3.469 0.358-32.968
  消化系统异常 -1.898 2.814 0.086 0.139 0.015-1.396
  脑膜刺激征 2.708 4.206 0.039 14.065 1.124-1.986
  锥体束征 1.598 2.165 0.136 4.988 0.579-42.12
  潘氏实验阳性 1.296 0.446 0.458 3.868 0.073-9.802
  3讨论
  VEM是常见儿科中枢神经感染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如果患儿伴有惊厥症状则为危重病症【3】,不但对病情控制不利,还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临床中又没有疗效显著的病原学治疗办法【4】,主要通过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手术、护理干预等均应从病因、发病机制入手【5】,因此找到引发惊厥的主要发病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6】。为找到引发VEM患儿惊厥的主要因素,试验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0例VEM患儿,根据患者惊厥情况将出现惊厥症状的35例患儿分为观察组,65例未出现惊厥的患儿分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脑膜刺激征患儿发生率为24例(占68.57%),对照组21例(占32.31%),两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膜刺激征是引发VEM患儿惊厥的独立因素,由此可见脑膜刺激征是引发患儿惊厥的独立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加强医疗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杜智敏.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膜炎152例治疗及护理体会[J].齐兽护理杂志.2011,11(5):413- 414.
  [2]杜丽君,陶拉娣,贾丽芳,等.咪达哩仑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及惊厥频繁发作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5(9):669-670
  [3]王玉梅.2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J].右江医学.2011,29(01):78-79.
  [4]马金海,石琳,闰宝兰.昏迷的临床分析及纳洛酮在抢救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学杂志.2011, 23(10) : 621- 622.
  [5]杜红民.高热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家庭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12,18(209):43.
  [6]李永军,王群.影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预后相关因素操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12.2(21):102-10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配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辅治老年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所选的80例支气管炎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病例),上述患者符合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吸氧、给予平喘药物、给予祛痰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给予以氨溴索为主的混合液雾化吸入。观察症状消失或缓解时间。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产后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注射缩宫素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38例患者除了采取对照组治疗方式以外,同时还兼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止血时间、产后两小时的出血量、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例共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配合常规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中,治疗组同样高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大剂量的奥美拉唑治疗老年胃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进行治疗的65岁以上的78例老年胃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为对象,其中43例患者接受大剂量的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记为观察组。另外35例患者接受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记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情况,不同时段再出血风险以及用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38例(88.37%),而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使用小切口手术,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
期刊
【摘要】目的:对照研究曲普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2组(每组41例):A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B组应用曲普瑞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的E2、FSH水平显著低于B组,Hb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应用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对140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38例患者治愈,2例死亡。结论 :对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合理的术式,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结肠癌;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12-02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到了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2月到2014年月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中选取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与对照组(1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上加入伙伴式导乐分娩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情况等各分娩指标。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6.67%(156/180),明显高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6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非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中位存活时间和1、2、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中位存活时间和1、2、5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骶棘韧带区的血管神经特点,提高阴道脱垂骶棘韧带固定术质量,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方法:对5例女尸共10侧骶棘韧带区进行解剖,观测该区与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10侧骶棘韧带的长度均值为:51.9mm士5.1mm。7侧骶棘韧带区的臀下血管在出骨盆前均经过骶棘韧带外侧一半的后方或紧邻上缘,臀下血管在骶棘韧带上缘处距离坐骨棘距离为:14.9mm士6.1mm。结论:在骶棘韧带固定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