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尼采站在反对基督教和自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的立场上,反对信仰永恒的上帝,以永恒回归对终束提出说明。他认为在人生的回归中,后来的生命与已有过的生命在内容上一致,是已有过的生命的完全重复,再来的生命不是一种新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而是这一致而同己的生命的重新再来。他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以权力意志肯定“我能”而否定“顺从上帝”,以永恒回归强调生命的独特性,以彻底的虚无激励人追求成为生命的强者,从而揭开人生真相。
关键词:尼采学说 永恒回归思想 生命轮回 哲学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1-0055-04
一、“永恒回归”的言说
尼采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反传统特点的哲学家。他对柏拉图一基督教及其现代性道德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不仅颠覆了苏格拉底和耶稣共同创造的西方伟大传统,而且超越了所处时代世俗的丑恶和对抗,在他自诩为“独一无二”的杰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作为“最幽深之思”言说的是“永恒回归”的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在《快乐的科学》、《权力意志》等著作中论及到这一观念,甚至说这一观念“高出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等等。那么,尼采是怎样言说他的“永恒回归”思想的呢?
在1888年,尼采写成自传《看哪,这人》,书中提到Also sprach Zarathustr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永恒回归”说,他自己认定《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宗旨正是“永恒回归”,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他在此中提到的“永恒回归”的正式用语是:Die lehre von der“ewigen Wiederkun-ft”,直译是“永远再来”或者“永远回来”。英文通常翻译为:“The eternal recurrence”。尼采曾简略地提、到“永恒回归”学说即是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他对于“永恒回归”最典型的表述是这段:“万物方去,万物方来,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谢,万物方开,存在之年,永远运行。万物方毁,万物新生,存在之屋,永远建筑。万物分离,万物聚集,存在之环,永远忠诚于自身。”国内有部分学者将之译为“永恒轮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中国传统的轮回思想的影响。在轮回的意义上,生命失却了独特性,必然导致对生命的尊重降低。
尼采此思想实质上是来自于古希腊思想。在《看哪,这人》中尼采自谓日:“永恒回归”思想生成于西尔斯·玛利亚的神秘体验中,其实这样一个幽深之思早在《悲剧的诞生》中已有所暴露,塞默勒在狄奥尼索斯的失而复得中体验痛苦和狂喜,狄奥尼索斯的孕育、流产、出生、肢解、新生和发狂等已经在演示着生命的永恒回归。其次,尼采认为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的“永恒回归”学说:“最终也可以说是赫拉克利特(Herakit)所主张的学说,起码这个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基本思想的斯多葛学派就有这种明显的迹象”。“所有事物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它也将必然消灭而复归于哪里,因为它必须按照时间的秩序为自己的非正义而偿付罚金”。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一句箴言宣告了所有事物的非正义性和必灭性,之后的赫拉克利特又进一步宣告了所有事物彻底的暂时性,他说:“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人怎么能躲得过那永远川流不息的东西呢?”在尼采看来,这种宣扬所有的事物绝对变化不居的独尊的变易的学说(die Lehren vom Souveraenen Werden),虽然是真的,但同时也是致命的。
尼采指出,赫氏的世界观理论有两个要点:首先,它是一种生成论而非存在论,即否定事物的任何持存性,不可毁坏性;其次,它主张永恒回归理论,即生生不息的世界在经历了一个“大年”之后,世界上的一切便为一场大火所焚毁,一切重新从头开始,世界永远如此循环不已。尼采提到:“假如人们可以把世界设想为有一定大小和一定数量的力的中心,那么其结果就是,世界要在自己存在这种赌博中经历相当数量有关规定骰子的点数的组合,无限的时间中说不定每个可能的组合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不仅如此,每一种组合也许会出现多次。由于各个组合与其下一个轮回之间所有的组合都可能出现,而这些组合中的每一个又决定着同一序列组合的整个结果,那么这就证明有一个绝对等同序列的循环。”实际上,这是尼采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来论证永恒回归规律的存在的,虽然这是一种测算的结果,但在尼采看来,这个论证是可靠的。
狄奥尼索斯因为赫拉的嫉妒报复而发狂,并流离和流浪于埃及和叙利亚一带,种种经历表明酒神作为神实质上是“痛苦之神”和“流浪之神”。但正如痛苦意味着醉,流浪也意味着回归,在这里痛苦和流浪获得了自身的自足性。因为在原始生命那里,黑暗自身具有其本原性和自立性。换言之,“痛苦之神”和“流浪之神”不是否定之神而是肯定之神,痛苦——狂喜,流浪——回归,这实际上表达为圆,生命的存在之轮永恒流转,生生不息,这样一个流转的时间从而具有可逆性,或者说圆形轨道消解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也即不可逆的时间对应于一切终极目的论的单向流动与终极静止,回归无限性(regres-sus in infinitum)则对应于永恒回归的无限存在和无限意义,在狄奥尼索斯的永恒回归中,生命停驻于无限流转中的任一质点而又远离。“他是无所不在的人(Ubiquitaire),他从不在他之所在,永远同时在此处和彼处,又无所可在”。
另一方面,“永恒回归”作为肯定的最高形式,亦即意味着永恒回归是作为权力意志的最高形式,这二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既可以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主题与结构中得到印证,又可以在尼采关于《权力意志》一书的草稿中得到印证。“永恒回归”的思想在《查》书中主要集中于第二部和第三部,即“拯救”、“幻相和谜”、“新痊愈者”以及“七印记”等小节中,在第一部谈到权力意志但第四部分又回归这个主题,而在《权力意志》的草构中,他试图将“永恒回归”与“权力意志”两个概念系于生命本身:查拉图斯特拉提倡的是生命,但教导的是永恒回归,权力意志作为生命创造着,永恒回归作为生命不断回归,如果说权力意志表达了生命的世界性的话,那么永恒回归因为直接相关时间,直接言说着时间的流动和生成,因而表达了生命的历史性。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维度里,权力意志和永恒回归统一于生命。
相同事物的永恒回归,亦即一切事物都要一遍又一遍以相同的顺序发生和消逝的思想,关涉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个体与整体、生存与死亡等相互关系问题的回答。在永恒回归中,万物言说的是作为在每一点上以自身为依归的多样性,而非万物最后汇终的最高点。在此意义上,“永恒回归”区别于毕达哥拉斯的“一元的始基”,也区别于亚里士多 德的“第一哲学”,因为后者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永恒回归”的生成性,其要建立的是关于永恒的不动的和独立的东西的理论科学。此外,在《查》书中尼采还指出,不仅事物世界的运动变化遵循着永恒回归规律,个人和人类也和一切其他事物一样遵循着永恒回归规律的变化,在人生的回归中,后来的生命与已有过的生命在内容上一致,是已有过的生命的完全重复,再来的生命不是“一种新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而是“这一致而同己的生命重新再来”。
新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塞涅卡曾认为,人要服从实在即命运的摆布,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创了西方2000多年哲学理性的先河。理念论告诉我们,人应该超越不完善的感性世界到达至善至美、真实可靠作为原型的理念世界,这实质上奠定了欧洲哲学的虚无主义传统;基督教则告诉我们,人类的诞生是罪恶,人们要净化灵魂达到彼岸世界。这样,基督教和西方哲学传统共同将人类生活的意义推向了遥远的未来,人必须毫无怨言却感激涕零并深深自责自己毫无选择权利地被抛于世。在尼采看来,这种由苏氏一柏氏开启又经基督教完善化的柏拉图主义的道德,将某个抽象的理想原则至上化和实在化,让具体而生动的生命成为某种抽象理想的手段和批判的对象,他认为:“当人们凭空捏造一个理想世界的时候,也就相应剥夺了现实性的价值意义和真实性”。但是尼采怀着对人类的深切之爱,携带着他肯定的福祉而来,矛头直指基督教和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欧洲哲学传统。
二、“永恒回归”的超越
尼采表示,他选择“查拉图斯特拉”这个名字作为其永恒回归的预言家,是因为他相信波斯预言家查拉图斯特拉创造了世界的第一个道德幻象,同时将其对永恒回归的发现看作是他最伟大的创举。在《权力意志》中尼采写到:“两种伟大的哲学观点:一是生成观,发展过程;二是生命价值观,这两者被我以决定性的方式搓和在一起,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这是无法逃避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尼采是以永恒回归学说在世界中肯定永恒的生命。为肯定永恒的生命,他先是企图否定个体生命是有毁灭的,后来他又退而承认个体生命是有毁灭的。在这个前提下,他找到了“永恒回归”这个概念,按照这一概念,已死的个体生命会在无限的时间之中无数次地重现,这样从总体上看,生命就成为永恒的无限的了,个体生命的毁灭只是整体生命的暂时中断。此外,“永恒回归”概念本身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亦即肯定了人的现实生活,肯定了现实人生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不仅肯定现在,而且肯定曾在和将在;不仅肯定存在,而且肯定毁灭和生成;不仅肯定意图,而且肯定超意图的身体机能;不仅肯定快感,而且肯定痛感和苦难。他认为只有通过永恒回归这种肯定才能够赢得完整而富有活力的生命,才能够实现生命的个性化创新和超越。
另外,“永恒回归”在这里已经摆脱了永恒意象,永恒变成了时间本身,永恒既在每一个现实的瞬间之后又在此之前,它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不可能承认任何现在瞬间之外的永恒“他者”,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所宣扬的永恒回归是一个永恒,一个现实的和现在的永恒,这永恒体现了上帝之死,永恒回归这个伟大的正午,是上帝之死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在尼采看来,只有作为古希腊悲剧英雄的“超人”是真正自由的人,超人是上帝的取代者,超人应该具备乐观、勇敢、坚韧的特性,热爱生命并积极对抗命运,虽然超人摆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但却敢于反抗命运,正如西西弗斯的承当已经彻底宣告了胜利。这样,超人在永恒回归中与基督教以及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决裂,把其宣扬的永恒超越的谎言彻底击垮,超人也只有借助于永恒回归的生存决断中实现自身,并在永恒回归的痛苦中超越自我。此外尼采还认为世间万物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只是一些“个别的”、“具体”的残肢碎片,它们永远如此,生灭无穷。从这个思路讲,他通过反对一切超越的“绝对”、“精神”、“理念”和“大全”等。表明了自己颠覆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立场。
从根本的意义来说,“永恒回归”意味着存在始于每一个现在,彼界环绕每一个此间,处处皆中心,这是一种完全热爱世界的方式,而且还是在一个神已死去的时空里说此时空之爱的方式。“如以‘困境转机’的意志,主动接受这足以蚀化生命重压的永恒回归之下无意义的生命无限可怕地重复出现,并加上以生命为主点的决断,那么必可获得万劫不磨的自由与痊愈者的狂喜”。对于无意义的生命而言,永恒回归的观点成为可怕的威胁,因为窝囊的生命表现将一再反复;对于有意义的生命而言,永恒回归的观点却是无比的鼓舞,因为健壮的生命将不断地展现自己,每一个体必须借助不断超越完成生命的独特性,追求有意义的生命是振聋发聩的呐喊与呼唤。
三、“永恒回归”的启示
总之,尼采站在反对基督教的立场上,反对信仰永恒的上帝,以永恒回归对终末提出永恒回归的说明,并以权力意志肯定“我能”而否定“顺从上帝”,他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以永恒回归强调生命的独特性,从而揭开人生真相,以彻底的虚无激励人追求成为生命的强者,并无深刻历史记忆,亦无超越历史而落实于历史之将来,只有“生生不息”,却无“安息”(Sabbath,原意:停止)的盼望。齐美尔在《叔本华与尼采》一书中认为,尼采的同一事物的永恒回归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作为一种宇宙论定律是无法成立的。但事实上,作为科学理论的“永恒回归”学说的真正重点在于它的伦理倾向,亦即激发我们对自身生存的“责任心”,从而使一次性的行为或由生命摆脱由于自身的瞬时性而导致的“失重”和无意义感增加,所以那种纯粹站在概率论和热力学原理之上对其所做的反驳就会遗失这一理论的世界观意义。因为世界观总是渗透着人的价值祈向和生存,而且尼采在论证“永恒回归”时更多的是对旧世界观的批判性辩评,是一种快乐的诗意信仰。但是尼采的这一思想仍然带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叙事话语的味道,这种对于世界的终极说明框架的意图为自然科学家有力的批判留下了很大的空地。根本来说,人的生命力的提升以及由此形成的生命形态的个性化创新和转型,本身就是人的价值所在。
德鲁兹在谈到“永恒回归”时说:“只有肯定才回归,只有能被肯定的才回归,只有欢乐才回来,所有能被否定的、所有的否定都被‘永恒回归’运动本身所驱逐”。而在尼采看来,生命本身是以“对抗”、“磨难”、“毁灭”、“痛苦”为条件的,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对生命的反对,而是对生命的肯定。德鲁兹把永恒回归说成是选育的哲学,背离了尼采“肯定生命、热爱命运”的酒神精神。
美国学者考夫曼(w·kaufmann)对“永恒回归”的观点比较消极,以为是“万物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历史与生命全无计划与目标所带来的意义,我们只是在绝对无意义的戏剧里的玩偶”。考夫曼把永恒回归视为超人所要克服的痛苦,却没有注意到尼采把它当作“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神死神学家阿提兹(T.J.J Altizer)认为“永恒回归关注的是此时此地当下的存在,基督教信仰追求上帝的荣耀,成为宇宙主人的仆人得以享受主人的快乐,而尼采的永恒回归追求超人的荣耀”目的是自己成为宇宙的主人”。洛维特则认为:“永恒回归是最新复活了早期基督教和古典异教之间的争执”。关于这一点已为国内学界大多数学人所认可,争执实际上引发的是对人生命独特性的更深入思考。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提及尼采的永恒回归学说时认为,一种生命,如果他一度消失就永远不再回归和重复,那么这种生命就会像影子一样没有份量地永远消失了,并且无论他是恐怖还是美丽,或是崇高,他们都毫无意义,因此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关心他们。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苦难生存价值的思考,并没有被系统化和理论化,因而也就不能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原则来审视。因此,虽有肯定苦难价值的经验性智慧,但其旁边也更有“乐感”、“隐忍”、“出世”的文化哲学。这样的结果必定是不尊重苦难,不尊重生命。只会使自己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更趋疲惫和软弱。因此,我们今天更应以尼采的永恒回归作为人思点,肯定痛苦作为生命的基本环节,莫要因生命的苦难而怨恨生命,更不应该站在一个“抽象应当”的立场上一味批判和逃避生命中的对抗,而应该在永恒回归中:直面自我、直面生存、直面生命、直面生命高贵的尊严。
关键词:尼采学说 永恒回归思想 生命轮回 哲学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1-0055-04
一、“永恒回归”的言说
尼采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反传统特点的哲学家。他对柏拉图一基督教及其现代性道德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不仅颠覆了苏格拉底和耶稣共同创造的西方伟大传统,而且超越了所处时代世俗的丑恶和对抗,在他自诩为“独一无二”的杰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作为“最幽深之思”言说的是“永恒回归”的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在《快乐的科学》、《权力意志》等著作中论及到这一观念,甚至说这一观念“高出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等等。那么,尼采是怎样言说他的“永恒回归”思想的呢?
在1888年,尼采写成自传《看哪,这人》,书中提到Also sprach Zarathustr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永恒回归”说,他自己认定《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宗旨正是“永恒回归”,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他在此中提到的“永恒回归”的正式用语是:Die lehre von der“ewigen Wiederkun-ft”,直译是“永远再来”或者“永远回来”。英文通常翻译为:“The eternal recurrence”。尼采曾简略地提、到“永恒回归”学说即是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他对于“永恒回归”最典型的表述是这段:“万物方去,万物方来,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谢,万物方开,存在之年,永远运行。万物方毁,万物新生,存在之屋,永远建筑。万物分离,万物聚集,存在之环,永远忠诚于自身。”国内有部分学者将之译为“永恒轮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中国传统的轮回思想的影响。在轮回的意义上,生命失却了独特性,必然导致对生命的尊重降低。
尼采此思想实质上是来自于古希腊思想。在《看哪,这人》中尼采自谓日:“永恒回归”思想生成于西尔斯·玛利亚的神秘体验中,其实这样一个幽深之思早在《悲剧的诞生》中已有所暴露,塞默勒在狄奥尼索斯的失而复得中体验痛苦和狂喜,狄奥尼索斯的孕育、流产、出生、肢解、新生和发狂等已经在演示着生命的永恒回归。其次,尼采认为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的“永恒回归”学说:“最终也可以说是赫拉克利特(Herakit)所主张的学说,起码这个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基本思想的斯多葛学派就有这种明显的迹象”。“所有事物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它也将必然消灭而复归于哪里,因为它必须按照时间的秩序为自己的非正义而偿付罚金”。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一句箴言宣告了所有事物的非正义性和必灭性,之后的赫拉克利特又进一步宣告了所有事物彻底的暂时性,他说:“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人怎么能躲得过那永远川流不息的东西呢?”在尼采看来,这种宣扬所有的事物绝对变化不居的独尊的变易的学说(die Lehren vom Souveraenen Werden),虽然是真的,但同时也是致命的。
尼采指出,赫氏的世界观理论有两个要点:首先,它是一种生成论而非存在论,即否定事物的任何持存性,不可毁坏性;其次,它主张永恒回归理论,即生生不息的世界在经历了一个“大年”之后,世界上的一切便为一场大火所焚毁,一切重新从头开始,世界永远如此循环不已。尼采提到:“假如人们可以把世界设想为有一定大小和一定数量的力的中心,那么其结果就是,世界要在自己存在这种赌博中经历相当数量有关规定骰子的点数的组合,无限的时间中说不定每个可能的组合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不仅如此,每一种组合也许会出现多次。由于各个组合与其下一个轮回之间所有的组合都可能出现,而这些组合中的每一个又决定着同一序列组合的整个结果,那么这就证明有一个绝对等同序列的循环。”实际上,这是尼采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来论证永恒回归规律的存在的,虽然这是一种测算的结果,但在尼采看来,这个论证是可靠的。
狄奥尼索斯因为赫拉的嫉妒报复而发狂,并流离和流浪于埃及和叙利亚一带,种种经历表明酒神作为神实质上是“痛苦之神”和“流浪之神”。但正如痛苦意味着醉,流浪也意味着回归,在这里痛苦和流浪获得了自身的自足性。因为在原始生命那里,黑暗自身具有其本原性和自立性。换言之,“痛苦之神”和“流浪之神”不是否定之神而是肯定之神,痛苦——狂喜,流浪——回归,这实际上表达为圆,生命的存在之轮永恒流转,生生不息,这样一个流转的时间从而具有可逆性,或者说圆形轨道消解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也即不可逆的时间对应于一切终极目的论的单向流动与终极静止,回归无限性(regres-sus in infinitum)则对应于永恒回归的无限存在和无限意义,在狄奥尼索斯的永恒回归中,生命停驻于无限流转中的任一质点而又远离。“他是无所不在的人(Ubiquitaire),他从不在他之所在,永远同时在此处和彼处,又无所可在”。
另一方面,“永恒回归”作为肯定的最高形式,亦即意味着永恒回归是作为权力意志的最高形式,这二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既可以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主题与结构中得到印证,又可以在尼采关于《权力意志》一书的草稿中得到印证。“永恒回归”的思想在《查》书中主要集中于第二部和第三部,即“拯救”、“幻相和谜”、“新痊愈者”以及“七印记”等小节中,在第一部谈到权力意志但第四部分又回归这个主题,而在《权力意志》的草构中,他试图将“永恒回归”与“权力意志”两个概念系于生命本身:查拉图斯特拉提倡的是生命,但教导的是永恒回归,权力意志作为生命创造着,永恒回归作为生命不断回归,如果说权力意志表达了生命的世界性的话,那么永恒回归因为直接相关时间,直接言说着时间的流动和生成,因而表达了生命的历史性。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维度里,权力意志和永恒回归统一于生命。
相同事物的永恒回归,亦即一切事物都要一遍又一遍以相同的顺序发生和消逝的思想,关涉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个体与整体、生存与死亡等相互关系问题的回答。在永恒回归中,万物言说的是作为在每一点上以自身为依归的多样性,而非万物最后汇终的最高点。在此意义上,“永恒回归”区别于毕达哥拉斯的“一元的始基”,也区别于亚里士多 德的“第一哲学”,因为后者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永恒回归”的生成性,其要建立的是关于永恒的不动的和独立的东西的理论科学。此外,在《查》书中尼采还指出,不仅事物世界的运动变化遵循着永恒回归规律,个人和人类也和一切其他事物一样遵循着永恒回归规律的变化,在人生的回归中,后来的生命与已有过的生命在内容上一致,是已有过的生命的完全重复,再来的生命不是“一种新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而是“这一致而同己的生命重新再来”。
新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塞涅卡曾认为,人要服从实在即命运的摆布,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创了西方2000多年哲学理性的先河。理念论告诉我们,人应该超越不完善的感性世界到达至善至美、真实可靠作为原型的理念世界,这实质上奠定了欧洲哲学的虚无主义传统;基督教则告诉我们,人类的诞生是罪恶,人们要净化灵魂达到彼岸世界。这样,基督教和西方哲学传统共同将人类生活的意义推向了遥远的未来,人必须毫无怨言却感激涕零并深深自责自己毫无选择权利地被抛于世。在尼采看来,这种由苏氏一柏氏开启又经基督教完善化的柏拉图主义的道德,将某个抽象的理想原则至上化和实在化,让具体而生动的生命成为某种抽象理想的手段和批判的对象,他认为:“当人们凭空捏造一个理想世界的时候,也就相应剥夺了现实性的价值意义和真实性”。但是尼采怀着对人类的深切之爱,携带着他肯定的福祉而来,矛头直指基督教和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欧洲哲学传统。
二、“永恒回归”的超越
尼采表示,他选择“查拉图斯特拉”这个名字作为其永恒回归的预言家,是因为他相信波斯预言家查拉图斯特拉创造了世界的第一个道德幻象,同时将其对永恒回归的发现看作是他最伟大的创举。在《权力意志》中尼采写到:“两种伟大的哲学观点:一是生成观,发展过程;二是生命价值观,这两者被我以决定性的方式搓和在一起,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这是无法逃避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尼采是以永恒回归学说在世界中肯定永恒的生命。为肯定永恒的生命,他先是企图否定个体生命是有毁灭的,后来他又退而承认个体生命是有毁灭的。在这个前提下,他找到了“永恒回归”这个概念,按照这一概念,已死的个体生命会在无限的时间之中无数次地重现,这样从总体上看,生命就成为永恒的无限的了,个体生命的毁灭只是整体生命的暂时中断。此外,“永恒回归”概念本身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亦即肯定了人的现实生活,肯定了现实人生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不仅肯定现在,而且肯定曾在和将在;不仅肯定存在,而且肯定毁灭和生成;不仅肯定意图,而且肯定超意图的身体机能;不仅肯定快感,而且肯定痛感和苦难。他认为只有通过永恒回归这种肯定才能够赢得完整而富有活力的生命,才能够实现生命的个性化创新和超越。
另外,“永恒回归”在这里已经摆脱了永恒意象,永恒变成了时间本身,永恒既在每一个现实的瞬间之后又在此之前,它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不可能承认任何现在瞬间之外的永恒“他者”,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所宣扬的永恒回归是一个永恒,一个现实的和现在的永恒,这永恒体现了上帝之死,永恒回归这个伟大的正午,是上帝之死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在尼采看来,只有作为古希腊悲剧英雄的“超人”是真正自由的人,超人是上帝的取代者,超人应该具备乐观、勇敢、坚韧的特性,热爱生命并积极对抗命运,虽然超人摆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但却敢于反抗命运,正如西西弗斯的承当已经彻底宣告了胜利。这样,超人在永恒回归中与基督教以及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决裂,把其宣扬的永恒超越的谎言彻底击垮,超人也只有借助于永恒回归的生存决断中实现自身,并在永恒回归的痛苦中超越自我。此外尼采还认为世间万物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只是一些“个别的”、“具体”的残肢碎片,它们永远如此,生灭无穷。从这个思路讲,他通过反对一切超越的“绝对”、“精神”、“理念”和“大全”等。表明了自己颠覆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立场。
从根本的意义来说,“永恒回归”意味着存在始于每一个现在,彼界环绕每一个此间,处处皆中心,这是一种完全热爱世界的方式,而且还是在一个神已死去的时空里说此时空之爱的方式。“如以‘困境转机’的意志,主动接受这足以蚀化生命重压的永恒回归之下无意义的生命无限可怕地重复出现,并加上以生命为主点的决断,那么必可获得万劫不磨的自由与痊愈者的狂喜”。对于无意义的生命而言,永恒回归的观点成为可怕的威胁,因为窝囊的生命表现将一再反复;对于有意义的生命而言,永恒回归的观点却是无比的鼓舞,因为健壮的生命将不断地展现自己,每一个体必须借助不断超越完成生命的独特性,追求有意义的生命是振聋发聩的呐喊与呼唤。
三、“永恒回归”的启示
总之,尼采站在反对基督教的立场上,反对信仰永恒的上帝,以永恒回归对终末提出永恒回归的说明,并以权力意志肯定“我能”而否定“顺从上帝”,他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以永恒回归强调生命的独特性,从而揭开人生真相,以彻底的虚无激励人追求成为生命的强者,并无深刻历史记忆,亦无超越历史而落实于历史之将来,只有“生生不息”,却无“安息”(Sabbath,原意:停止)的盼望。齐美尔在《叔本华与尼采》一书中认为,尼采的同一事物的永恒回归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作为一种宇宙论定律是无法成立的。但事实上,作为科学理论的“永恒回归”学说的真正重点在于它的伦理倾向,亦即激发我们对自身生存的“责任心”,从而使一次性的行为或由生命摆脱由于自身的瞬时性而导致的“失重”和无意义感增加,所以那种纯粹站在概率论和热力学原理之上对其所做的反驳就会遗失这一理论的世界观意义。因为世界观总是渗透着人的价值祈向和生存,而且尼采在论证“永恒回归”时更多的是对旧世界观的批判性辩评,是一种快乐的诗意信仰。但是尼采的这一思想仍然带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叙事话语的味道,这种对于世界的终极说明框架的意图为自然科学家有力的批判留下了很大的空地。根本来说,人的生命力的提升以及由此形成的生命形态的个性化创新和转型,本身就是人的价值所在。
德鲁兹在谈到“永恒回归”时说:“只有肯定才回归,只有能被肯定的才回归,只有欢乐才回来,所有能被否定的、所有的否定都被‘永恒回归’运动本身所驱逐”。而在尼采看来,生命本身是以“对抗”、“磨难”、“毁灭”、“痛苦”为条件的,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对生命的反对,而是对生命的肯定。德鲁兹把永恒回归说成是选育的哲学,背离了尼采“肯定生命、热爱命运”的酒神精神。
美国学者考夫曼(w·kaufmann)对“永恒回归”的观点比较消极,以为是“万物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历史与生命全无计划与目标所带来的意义,我们只是在绝对无意义的戏剧里的玩偶”。考夫曼把永恒回归视为超人所要克服的痛苦,却没有注意到尼采把它当作“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神死神学家阿提兹(T.J.J Altizer)认为“永恒回归关注的是此时此地当下的存在,基督教信仰追求上帝的荣耀,成为宇宙主人的仆人得以享受主人的快乐,而尼采的永恒回归追求超人的荣耀”目的是自己成为宇宙的主人”。洛维特则认为:“永恒回归是最新复活了早期基督教和古典异教之间的争执”。关于这一点已为国内学界大多数学人所认可,争执实际上引发的是对人生命独特性的更深入思考。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提及尼采的永恒回归学说时认为,一种生命,如果他一度消失就永远不再回归和重复,那么这种生命就会像影子一样没有份量地永远消失了,并且无论他是恐怖还是美丽,或是崇高,他们都毫无意义,因此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关心他们。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苦难生存价值的思考,并没有被系统化和理论化,因而也就不能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原则来审视。因此,虽有肯定苦难价值的经验性智慧,但其旁边也更有“乐感”、“隐忍”、“出世”的文化哲学。这样的结果必定是不尊重苦难,不尊重生命。只会使自己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更趋疲惫和软弱。因此,我们今天更应以尼采的永恒回归作为人思点,肯定痛苦作为生命的基本环节,莫要因生命的苦难而怨恨生命,更不应该站在一个“抽象应当”的立场上一味批判和逃避生命中的对抗,而应该在永恒回归中:直面自我、直面生存、直面生命、直面生命高贵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