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投资人“后浪”

来源 :陆家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226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投资是人生中最后一份职业,但也有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后浪”,选择在创投行业当一名“冲浪者”,他们并不愿意做潮起潮落间的小浪花,而是希望站在巨浪的肩膀上,冲击海平面上新生的太阳。
  与大多数90后投资人一样,郑斯泓对自己非常自信,站在一众同龄的创业者面前,他是朋友,也是导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创业项目的短板,也会忍不住去建议推动某些内敛的、不太自信的创业者勇敢表达、抓住机会。
  郑斯泓的第一份职业就是风险投资,在《陆家嘴》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有一刻黯淡了下来,说自己也曾怀疑过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但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他脸上的自信就回来了,他说:“和创业者一样年轻,这也是我的资本和优势,我也算投资圈里稀缺的投资人呢。”
  理解是投资的基础
  2020年是郑斯泓从事创业投资的第5个年头,作为一名90后投资人,他的成绩单却十分亮眼。5年来,郑斯泓主导的投资案例接近50个,包括被誉为国内编程行业独角兽的编程猫、首批登陆科创板的嘉元科技(688388.SH),同时,热爱硅谷文化的他也对美国的科技创业者十分有好感,投资了包括Notable Labs、Zenflow、Boom Supersonic等美国的科技创业公司。
  编程猫是郑斯泓的第一笔投资,今年恰好也是编程猫成立五周年,对郑斯泓而言,这个项目的成长几乎也是自己投资进阶的过程。
  郑斯泓是在北京的一场项目路演上认识李天驰的,同为90后的两个人一拍即合,便约好了回深圳再联络。郑斯泓记得,在当时路演的会场里,大热的项目与VR相关的,而线上教育当时还是一个待验证的市场,编程猫作为线上教育当中一个细分市场的创业项目,关注的人并不多。
  但郑斯泓对李天驰很感兴趣,回深圳不久他就来到了李天驰的办公室,而这次的拜访也决定了他第一笔投资的去向。作为一名海归,郑斯泓有着很强的硅谷情结,对于美国创业者用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国梦心向往之,这也是他之所以从事创投的原因之一。到了李天驰的办公室,他就彻底被这位同为90后海归的创业者吸引住了。他惊喜地发现,李天驰居然租了一幢民房小别墅作为办公室,4层楼的空间里坐满了十来个埋头苦干的程序员,加上一只悠然踱步的猫,一种“车库创业”的即视感跃入眼帘,让郑斯泓对编程猫的项目好感倍增。
  “中国的小朋友值得拥有更好的编程启蒙。”在多次的交流当中,李天驰的创业热情和改变教育现状的想法打动了郑斯泓,他在进行了一番调研和评估之后,就将自己的第一笔资金投给了编程猫。
  同为90后,又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郑斯泓和李天驰除了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以外,编程猫项目也让他们成为了事业伙伴,郑斯泓会发动自己的资源,在早期帮助编程猫进行人才招聘、资源配置乃至制定发展方向、公司战略。李天驰甚至曾经对郑斯泓说:“你干脆加入编程猫算了。”
  5年的时间内,编程猫从一个只有十多个员工的“车库”创业项目,到如今拥有学员超过3000万,今年3月份实现了1.27亿元的营收,并在今年疫情的背景之下完成了2.5亿元的融资,成为国内编程行业独角兽。


  回顾这笔投资,郑斯泓认为,除了资本以外,自己与创业者之间的契合也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自己也是一位创业者,只不过我做的工作是投资而已。”郑斯泓说,正是抱着创业和学习的心态,自己在与同为同龄人的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这也是赢得创业者信任的原因之一。
  李天驰在一次演讲中就说道:“人和人之间的思想传递不一定能同步,所以一定要足够简单有穿透力的目标,才能让所有人理解和执行。”
  同龄人之间相同的热血和相互的理解,这也许就是郑斯泓作为90后投资人的优势所在吧。
  再不疯狂就老了
  郑斯泓认为自己的优势不仅如此。
  “我好奇心强,又爱学新东西,所以跟很多人都能聊得来,做不成项目也能做朋友。”郑斯泓对《陆家嘴》记者说,他认为的投资人并不是单单能带来资金,对项目有想象力,能够理解创业者、与创业者产生共鸣的投资人也很重要。
  事实上,郑斯泓选择创投作为自己的第一份职业,也正是缘于他对新兴事物的热爱。
  郑斯泓从小受商业耳濡目染,父亲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就是他小时候最爱听的故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知名美国天使投资人,开始对投资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美国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基金实习积累经验,在他看来,投资简直是一个太神奇的行业了,可以投出阿里巴巴、谷歌这样的改变世界的公司,还能够参与到全球最前沿的科技公司里面去,简直是太酷了。
  “我喜欢新鲜的科技,我覺得风险投资就是投资未来。”郑斯泓说。
  但进军投资圈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腔热情的郑斯泓很快就被现实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每天一睁眼都是难题,非常非常困难。”郑斯泓说。
  当时,他抱着计划书逐个拜访投资人,却发现从零起步的自己要打动手握重金的投资人简直是“蚍蜉撼大树”,自己花九牛二虎之力准备好的一套说辞一到他们面前竟显得苍白无力。
  但郑斯泓的热血和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想法还是打动了一些投资人,包括郑斯泓的导师都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句歌词恰恰是郑斯泓当时迫切心情的写照,他很推崇Netscape创始人、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的那句话:“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
  “企业服务、产业信息化,所有以软件来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效率的公司都是我看好的方向。” 郑斯泓说,他期待自己投出的公司都能够成为行业的独角兽,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变、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想法至今仍然让他热血沸腾。
  在5年的时间里,郑斯泓说自己更多的是以一种创业的心态在做投资,尽量多做减法少做加法,虽说创投行业“九死一生”,但对于自己投出的每一个项目,郑斯泓都是用近乎苛刻的眼光在权衡。
  “我们做不到广撒网,这也不是我们的优势。”郑斯泓说,比起铺赛道的做法,他更倾向于精挑细选出重点的项目,并在陪伴项目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仓。
  5年的经历也让他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打法。在国内,他会重点关注有“中国特色”的创业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以中国市场为基础,以一个创新的产品作为切入点,分享市场成长的红利。
其他文献
“运气好”常是强者的谦词。远瞻资本成立于2011年,2012年成为大疆创新最早的外部投资机构。远瞻资本的两位合伙人胡明烈、李喆当时也没想到“小众”的“大疆”后来能成长为全球无人机独角兽,并给基金带来数百倍的账面回报。  新基金刚成立就捕获一只“独角兽”,当然有运气的成分,更重要的是运气之外的专业准备。  远瞻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胡明烈于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取
期刊
浦东科创是为加快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创新资源而投资设立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专注从事创业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浦东科创集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9年,它是中国第一批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投资机构。  2015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进一步将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定位为“孵、投、贷、保”一体化的综合
期刊
从70亿元到250億元,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和投资”或“国和”)用了3年。这家成立于2009年带有国资背景的老牌投资公司扩张之旅仍在持续,截至2020年6月,上海国和投资系统累计管理资金总规模逾人民币250亿元,形成了本部综合基金、主题基金、专项基金、子公司基金齐头并进的格局。  国和投资总裁程放在接受《陆家嘴》采访时表示,自2017~2018年起就开始同步推进子公司和
期刊
创新药投资正迎来最好的时代。  政策的支持、资本的追捧,让创新药投资在一众赛道当中风头无两。  站在创新药投资一线的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周伊,却在乐观中保持着犀利而冷静的观点。周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专业医疗投资人,他不仅拥有北京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的专业背景,同时在国内医疗健康行业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参与了深创投近半数医疗健康相关项目投资,投资了康方生物、荣昌生物、泽璟制药等一批优秀医药项目。
期刊
“我做基金有两个目的,第一个就是做成回报顶尖的那一批,第二个是推动中国VC的民主制。”这是至临资本创始人姜皓天从事风险投资21年之后的宣言。在此之前,他是北极光创投的董事总经理,曾主导投资了美团、WiFi万能钥匙和VIPKID,扩充了北极光在TMT领域的版图。2018年底,姜皓天离开北极光,创办至临资本,这个年轻的团队带着两个目标,不疾不徐地前进。  做回报顶尖的VC  姜皓天认为,VC行业的本质
期刊
我有很长的时间是在高校教书的,后来我觉得不能再教书了,因为我发现我教给同学们的东西有90%都是错的。学经济、学金融,光念书学这些model(模型)的用处不大,还要到市场上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什么是真正的经济,什么是真正的金融和投资,要交学费去感受一线的东西。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话,就是我们的分析结构和怎样去设定框架。  我的建议主要是三个研究框架。要理解任何一个世界
期刊
科班出身的宋向前经历过中国资本市场早期的成长,也近距离观察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脉动,他很早就察觉到私募股权行业的无限可能。  2007年,宋向前选择“下海”,那时私募股权基金还是外资的天下;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也刚刚完成,才开始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资本市场,私募股权行业才刚起步。  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生效, 资本市场迎接全面推进注册制新周期,宋向前认为这是在他从业25年之后,中国真正开始有市场化
期刊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卫哲,翻过投行、零售、互联网行业的“山头”后,他又开始攀登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这座山峰。  2011年卫哲创立嘉御基金,将多年的管理经验嫁接到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为优质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推动企业高速成长为独角兽乃至超级独角兽企业。  如今嘉御基金已经成长为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个性鲜明的私募基金公司。  卫哲现在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率领嘉御基金避开投资的
期刊
回到中国香港之后,龙沛智惊讶地发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彼时竟然连一家像样的金融科技企业都没有,这更让他坚定了创业的决心。2013年,WeLab在香港创立,第二年,WeLab进入了内地市场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WeLab获得香港虚拟银行牌照,目前在香港、内地和印尼三地市场拥有七大品牌。  作为香港金融科技公司当中的独角兽,截至2019年12月,WeLab的融资规模已超过37.3亿元人
期刊
姚斌超2012年底来到北京,筹建了Ardian北京分公司,在此之前,作为全球最大的股权二级市场(PE Secondary Market)基金(下称“S基金”),Ardian在亚太地区仅有新加坡一个根据地,它的进驻,意味着全球性的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将大中华地区视为布局的重点。  作为Ardian大中华区的负责人,姚斌超在接受《陆家嘴》记者专访的时候透露,Ardian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960亿美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