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快捷键”,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尽快地理解课文内容、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最直接的问题。多媒体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于是大家都扑入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在利用多媒体设备。然而与众多新生事物一样,多媒体并不是十全十美,它同样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来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放录像、制作动画、搜索图片等,它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效果,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优点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中。采用多媒体上课,可以起到口授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比如,教《海滨仲夏夜》时,我先利用互联网下载了大量关于海滨仲夏夜风光的图片,挑出最符合课文内容的几幅。在导入课文时,展示了一幅黄昏沙滩美景图,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穿插了五幅图画,从夕阳落山后不久到月上中天,通过画面的不断变化,描绘出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学生们对此有很深感受,领悟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积极,教学效果极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抽象、枯燥,然而实用性较强的东西,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教师也感到难讲。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感性为理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比如,讲解诗歌鉴赏,一般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学生而言理解上会存在困难,而我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并根据每一句诗所描绘的形象,配了整幅的特写,让学生尽情欣赏,而后结合画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的意境。这样一个难点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同时,学生们也通过对文字和图片的欣赏,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文学鉴赏,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懂得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可以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
1.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在宽大的多媒体教室里,我经常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孤独。学生的目光不是集中在教师的身上,而是电脑、投影仪、视屏台。虽然那上面是我的思想的体现,然而,平时融洽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情商重于智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而这些不能依赖冷冰冰的机器,需要的是教师的牵引,对字里行间的情感产生共鸣。
2.顾此失彼,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征
从2000年秋开始在全国试行的新“大纲”与新教材,都强调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特别强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的课件,是可以非常详尽的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对文章的字词、结构、段落篇章、中心思想都能有一个准确形象的展示。但这些只是语文教学的初步阶段,即韩愈所说的“知其句读”。更重要的其实是学生自己对该文的一种审美上的感受,亲身投入到教学中去,和教师互相配合,在课堂上反复推敲、印证,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从而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例如,《火刑》这一篇课文,它最重要的不是要我们知道火刑这个事件,也不是让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一个科学家叫乔丹诺·布鲁诺,而是要通过对该文的感受,起到教育作用。这就不是通过结构分析、字词理解就能达到的,这必须有学生仔细的阅读,全身心的投入与情感的共鸣才能得到。布鲁诺的高大形象不是通过投影仪就可以树立起来的。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放录像、制作动画、搜索图片等,它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效果,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优点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中。采用多媒体上课,可以起到口授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比如,教《海滨仲夏夜》时,我先利用互联网下载了大量关于海滨仲夏夜风光的图片,挑出最符合课文内容的几幅。在导入课文时,展示了一幅黄昏沙滩美景图,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穿插了五幅图画,从夕阳落山后不久到月上中天,通过画面的不断变化,描绘出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学生们对此有很深感受,领悟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积极,教学效果极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抽象、枯燥,然而实用性较强的东西,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教师也感到难讲。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感性为理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比如,讲解诗歌鉴赏,一般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学生而言理解上会存在困难,而我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并根据每一句诗所描绘的形象,配了整幅的特写,让学生尽情欣赏,而后结合画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的意境。这样一个难点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同时,学生们也通过对文字和图片的欣赏,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文学鉴赏,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懂得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可以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
1.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在宽大的多媒体教室里,我经常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孤独。学生的目光不是集中在教师的身上,而是电脑、投影仪、视屏台。虽然那上面是我的思想的体现,然而,平时融洽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情商重于智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而这些不能依赖冷冰冰的机器,需要的是教师的牵引,对字里行间的情感产生共鸣。
2.顾此失彼,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征
从2000年秋开始在全国试行的新“大纲”与新教材,都强调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特别强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的课件,是可以非常详尽的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对文章的字词、结构、段落篇章、中心思想都能有一个准确形象的展示。但这些只是语文教学的初步阶段,即韩愈所说的“知其句读”。更重要的其实是学生自己对该文的一种审美上的感受,亲身投入到教学中去,和教师互相配合,在课堂上反复推敲、印证,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从而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例如,《火刑》这一篇课文,它最重要的不是要我们知道火刑这个事件,也不是让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一个科学家叫乔丹诺·布鲁诺,而是要通过对该文的感受,起到教育作用。这就不是通过结构分析、字词理解就能达到的,这必须有学生仔细的阅读,全身心的投入与情感的共鸣才能得到。布鲁诺的高大形象不是通过投影仪就可以树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