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前,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将成为义务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思考:如何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突出选择性,实施多样化、个性化的办学,让每一所学校都好,但每一所学校都“不同”!不少的教育人开始了在这一层面上的思考与实践。于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命题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期 “校长沙龙”,我们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主题,邀请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校长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活动由长沙市岳麓区教师进修学校向阳老师主持,参加的校长分别是:德润园小学李晖;博才卓越小学谢奇华;裕湘小学陈雷;望月湖二小陈慧;溁湾路小学陈芳;咸嘉湖小学张懿;阳明小学杨登;清水塘中学朱国新。
主持人(向阳):各位校长,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是我们“校长沙龙”的宗旨和追求。今天,咱们的主题是特色学校建设。在座的各位都是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校长,且各位所在的学校都是在岳麓区被认定为有一定特色的学校。对于这样一个话题,相信大家都有话说。那么,就请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吧。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陈 雷:我先来说说。时下,“特色”一词使用频率颇高,学校争创特色学校,老师争做特色教师,“一校一特”“以特立校”等口号频频。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往往也会以该校有何特色作为重要考察指标之一,甚至,许多家长还会因此为孩子选择就读学校。为什么要创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否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这是我一直以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陈 芳:我认为,创建特色学校是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又不容忽视,于是乎,大伙儿托关系找后门扎堆地往名校挤,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
如果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样家长不再对一两所、或几所学校趋之若鹜,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弹性的特色,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满足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实,每一所学校都有潜在的学校特色,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关键是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特色目标、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的,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又有特长,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学校办学目的。学校办出特色是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良好途径。
朱国新:创建学校特色,是打造学校品牌、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清水塘中学在创建科技特色的过程中,历经了望城坡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梅溪湖开发区乃至现在的大河西先导区的发展和变革,当年确立科技特色的时候就是依赖这一重要的社会发展背景,从环境的不断巨大变化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概念,以激发农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出发点,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条件,十年磨一剑,终于基本确立科技特色。近十年来,广大师生自主开发科技研究课题、科技作品200多项。同学们在国家、市、区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市、区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奖148项,还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学校连续五年荣获岳麓区科技节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多次被长沙市教育局、岳麓区教育局、长沙市科协、长沙市少年宫、岳麓区少年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建立了学生科技制作室,编写了《从零开始学习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技能》校本教材;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编写了第二套校本教材《科技创新你也行》;省级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荣获省二等奖。我校学生科技作品《多功能空调椅》作为湖南省优秀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省会知识界迎春茶话会”上向与会的省市领导进行了展示,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本次茶话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科技辅导老师张成林和学生代表刘洋作为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获奖代表出席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鉴于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湖南省发明协会授予我校“湖南省科技发明示范学校”。长沙市委文明办授予我校“科普示范基地”。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代表中国发明协会授予我校“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实验基地”,岳麓区教育局授予我校“岳麓区科技特色学校”。
主持人:清水塘中学确实是区特色学校建设的典范。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不断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学生。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刚才朱国新书记在介绍的时候,用到了“十年磨一剑”一词,可见,特色学校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那么,特色学校的特色从何而来?特色学校建设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特色学校建设, “永远在路上”
杨登:个人肤浅地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特色学校其实只能算是这些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还没有达到特色学校的层次。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将学校某方面的特色上升到学校特色,更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学校某项特色可能是由管理者或规划者先期描绘,后期按规划逐步实施,从而形成学校某方面的特色。如望月湖第一小学的体操特色,就是校长先做好可行性报告和发展规划,然后逐步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方案和及时修正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这种项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学校特色,但也有可能在发展初期因学校管理者的变更导致项目搁置。
学校特色也有可能是因学校某学科教师努力工作形成,或者是机缘巧合借用一定外力形成。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的科技特色,由于张成林老师在科技发明方面的痴迷和影响力,逐渐形成这所学校的科技特色。又如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最初就是因为校外的武术专业人才主动到学校联系办班,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形成了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初期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讲究机遇,且可能因相关老师的调动导致特色中断。
朱国新:特色不是校长书记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它应该建立在对学校原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上,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缺乏强大的生命力。它必须考虑发展特色与构筑愿景的关系。共同愿景是能够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学校发展必定伴随着教师个人的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必须和学校发展捆绑起来,学校的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学校特色只与少众有关,而不是关系每一位老师,那么,特色发展的推动是很困难的。如果只与少数几个人有关,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学校特色的确立,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与每一位老师的发展有关。
另外,学校特色与办学质量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在初中,如果直接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特色,往往对办学质量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与教学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色,应该找到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有机联系,建立两者的关系,使得落脚点最终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否则,学校特色的前景将失色不少。
陈芳:“特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个性,也是有价值地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我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
⑴项目的独特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为其他学校所没有或所不及。如溁湾路小学过去的“艺术教育”,现在的“公民教育”;望月湖二小的“环保教育”“礼仪教育”;裕湘小学的“少年城管”,等等。
⑵时空的广泛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在开展活动时,时间和空间都有广泛的延伸,为其他学校所未曾做到。如2006年以前的溁湾路小学,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无论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还是校园环境建设中至在学生家庭中都渗透着“艺术教育”,简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实,溁湾路小学广泛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历史至少在二十年以上,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被誉为“希望之星”的摇篮。如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希望之星陈俊;全国希望之星彭玺;体操之星彭莎;长沙市十佳少先队员李娜、徐菁、乌画、周筱雅;全国博士蛙王慧聪等。1992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电视剧《墨海新蕾》就是描写拥有“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书法艺术学会会员”“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等众多头衔的陈俊习字练人的成长经历。学校先后为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输送专业人才达50人之多。
⑶认同的社会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较高的“回头率”。兄弟学校间经常被赞赏、引用;上级领导部门经常提及、表扬;家长、社区对特色一致认可;以及新闻媒介经常有报道。溁湾路小学曾经是岳麓区的艺术教育窗口学校,多次被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长沙电视台及《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媒体采访报道。2000年学校迎来了国家教育部艺体卫司杨力主任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视察,2004年在省、市进行了“学校艺术成果汇报”活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校参加各级各类集体、个人项目比赛成绩斐然。1997年,器乐队参加了省会中小学迎香港回归音乐晚会;1999年器乐合奏《奔向新世纪》参加了省团委、省教委举办的中国少先队建队50年大型音乐会演出;同年12月学校合唱队参加了“张家界天门山国际特技飞行大赛”演出;2000年学生合唱节目获中南六省艺术交流会“最佳节目演出奖”; 2004年合唱《朝霞》获得长沙市首届艺术展演一等奖、器乐合奏获得一等奖。付喜、李娜、舒译闲、李许军在全国艺术童星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或“十佳”头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三年,该校艺术类学生在全国希望之星电视大奖赛和全国推新人艺术大赛中,捷报频传,先后有彭钰慧、周劲捷、贺舒显、邹思捷、舒艺娴等闯入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分别荣获“优秀选手”奖和“推新人奖”。2000年,湖南电视台播出了教育专题片《80年上下求索暨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全方位报道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2008年起,该校致力于公民教育,红手链优雅行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不仅有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还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学校成为红手链总部,为城市文明书写了新的名片。
李 晖:学校特色的形成,一般是从特长培养到形成特色再到特色学校。我认为,学校特色一定要蕴含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及学校价值观(校训);否则,那仅仅是技能培训,而技能是不可能也无需让每个人都掌握的。
德润园小学定位为书法特色学校,是因为我们觉得,书法特色建设以下两个方面很重要:
普及。书法书写及鉴赏进入课程,全体师生人人学习,人人品味。虽不是说人人得练出与众不同的好字,但从这儿毕业的学生,人人会品读书法,成为有品位的人。书法讲究平心静气,学生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学会品味“慢”的艺术,也可说是学校送孩子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融合。特色创建要与学校文化融合。在进行书法学习时,老师们会把学校的核心理念系统糅合到教学当中,使系统与书法学习的途径、目标相整合,既练好字,又育好人。
学校特色的确立,一定要符合学校所在区域特点,符合本学校历史传承及家长学生现实需要,吻合学校师资特点。
德润园小学确定学校特色,是对本校所在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师生家长的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之后确定的。确立之后,为使特色真正成为师生的“共性”,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⑴环境上看得出来。操场、楼道、教室,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能有书法气息。楼梯间有书法基础知识介绍,提醒师生正确的握笔、运笔、谋篇布局的方法;走道教室展示着师生优秀作品;操场有石碑刻着历代四大楷书及行草名帖;操场四周散落着有师生优秀书法作品的天然石。行走在校园学生随时可读、可品、可触到书法精髓。
⑵老师、校长能讲出来。每学期开展两次以上专题培训,每学期举办教师书法比赛,平时教师要完成书法作业。
⑶课程开出来。书法进入课表,每周一次课,每天中午练15分钟书法。
张 懿:理论上可能我还思考不够深入,但是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校的工作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也希望能为各位提供一个研究中小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案例,更希望得到来自专家们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⒈扎根实地,确立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办学特色
2008年初,那场遮天漫地的大雪刚刚消融,学校行政、老师就齐聚一堂。大家首先对学校多年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结合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作了深入调查分析,经过缜密思考,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走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
咸嘉湖小学长久以来处于城郊结合部,学生组成较为复杂:20%左右是本地农民子女,30%左右是新建楼盘业主子女,另外50%左右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可以说,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长环境,给咸嘉湖小学每位教师带来诸多棘手的教育问题,因此学校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感觉举步维艰,曾经甚至试图通过招揽优秀生源,改变学校办学困境。在磕磕绊绊中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浮躁的咸小人沉静下来,直面现状。结合我校原有基础,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自己的办学目标确立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校训定为:和谐 感恩;校风定为:求真尚美 向善向上;教风:厚德 博学 敬业 创新;学风:乐学 善思 自律 合作。学校还征集了校徽、校歌。在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下,创建了异彩纷呈的班级特色文化,并让卡通星星人的形象深入咸小学子的心。同时,确立了以轮滑、排球为抓手的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⒉踏实前行,咸小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成长壮大
作为一所发展受限制的老校,和名校、大校比起来,底蕴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直面差异的教育才有价值,直面差异的管理才有活力。”咸小人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经过集体决议,学校决定将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分三步走:
(1)挖掘特色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精品轮滑课程。
轮滑是学校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的一个校本课程。在区内学校大肆进行轮滑培训的时候,我们学校一直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常态的存在,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特色上多做宣传,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从2008年开始,区内其他一些率先引进轮滑课程的学校慢慢偃旗息鼓,但是我们学校坚持了下来,与铁骑兵团的合作更趋于规范。不但分批次地将学生送到铁骑兵团长沙总部进行动作技巧、花样的培训,还请来铁骑兵团的特技师到学校现场指导,同时学校也与铁骑兵团取得协议,加快了对轮滑装备的检修频率。在课程的安排上,学校更是将其纳入每周的一节体育课。
在轮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有些学生怕累怕摔,有些学生缺乏轮滑运动极其需要的平衡感觉,学校没有扔下这些孩子不管,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项运动惠及每一个孩子。我们深信,不放弃,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普及才有希望,不抛弃,才能让每一个咸小教育者拥有一份责任感。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全力打造,轮滑课程已经成为咸小精品校本课程,并摘取了串串硕果。在湖南省2008年铁骑兵团轮滑比赛中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0年市七运会轮滑项目取得一金三铜;学校轮滑队还作为全省唯一一支轮滑队伍参加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开园庆典表演,接受了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等省市领导的检阅并赢得一致好评。
(2)因地制宜,逐步让排球成为学生业余主要运动项目。
2008年初,在确定大体育特色之一的排球项目之后,学校立即着手进行了人才储备,引进了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并在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上规划了两个排球场,同时将各种器具购置到位,2009年上学期,与区体校取得合作许可后,学校开始招募排球热爱者,组成了男女两支队伍。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之后坚持训练,风雨不误,雨天在走廊上进行基本身体素质训练,晴天则在球场进行技能训练。在训练中,我们还多次请排球专家——体校的毕菊梅校长来校指导,并将队伍拉到区内排球先行学校与兄弟学校的队伍进行友好切磋,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2010年上学期,学校抓住市中小学生排球赛这一契机,决定不管是骡子是马,都牵出去遛遛。这一遛,竟然取得了女队市第四名、男队市第六名的好成绩,让兄弟学校都刮目相看。这无异于给大体育特色这一工作思路打了一剂强心针,学校更有信心走下去了。学校借势将排球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推广,原先只能看热闹的学生终于接触到了排球,从此,球场上总是学生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咸小的学生,打破了家庭差距、成绩优劣带来的分化,尽情运动快乐成长。起先一小部分不支持排球发展的教师,也感受到这一运动带来的实惠:懒散的学生合作意识在加强,拼搏精神在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习效率也自然水涨船高了。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到了这一运动中,学校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各班自发组织的赛事,教师们不光做裁判,甚至和学生同队同场比赛。平时我们说教育要讲艺术,讲智慧,讲效果,看看咸小教师于不经意间在排球场上散发的亲和力,不正体现了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增强了教育的效果吗?
⑶引进智力运动新贵——国际象棋。
2010年下学期,学校做了岳麓区第一所敢吃螃蟹的学校——率先引进了国际象棋课程。国际象棋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流工具,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全国智力运动会项目,国际象棋更是一种开发智力最好的棋类,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许多发达城市,国际象棋已经作为学校正式课程走进课堂。
在引进之前,学校也曾有顾虑,作为新生运动项目,怕家长们不理解,孩子们不感兴趣,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2010年上学期,学校开始与长沙市飞马国际象棋俱乐部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了该项目的特点,思索了推广该项目的可行性,决定采取稳打稳拿的策略。率先在一二年级进行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老师和家长们欣喜地发现,活泼好动的孩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容易沉静下来听课,智力活动明显增强,也更喜欢进行探究、交流了,同时通过国际象棋,小小的孩子也更有绅士风度了。如此两全其美的事,家长当然会支持了。本学期,学校顺势而为,在全校各班举办兴趣小组,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同时为了支持这一项目的推广,学校在有限的场地里,开辟了“国际象棋体验室”,让孩子们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⒊多方合力,全力打造学校特色
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支持这一过程的动力,来自于学校长期以来通过精细管理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1)建立特色队伍,壮大教育的核心力量。
首先,学校结合区教育局实施的“名师工程”,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活动,同时加强了教师培训,通过外出学习,举办讲座,教学研讨,校际交流等形式,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学校还改革了教师例会,在例会中开辟“教改动态”“教师风采”“团队风采”栏目,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舞台,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们曾一度反思:“教师是红烛吗?”不,我们不能把自己燃烧掉来照亮别人最后没有了自己,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所以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通过交流与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每个人不一定都有一手好牌,而在于用心地去把手中现有的牌打好,由以前的想“教—好学生”,转变到“教好—学生”。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几年书,而关键是他用心教了几年书。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校新增了市区级骨干教师5人,市区级学科理事6人,教师由以前的不爱上公开课、教研课,到现在的主动上“邀请课”,每位教师都朝着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的目标前进着。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日渐壮大。
(2)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
长期以来,学校注重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环保系列活动的进行,跳蚤市场的开市,与交警叔叔的亲密接触……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了一个观念:真正的好学生,并非为名校的学生;而是能让自己学校成为名校的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激情,让发展成为他们的内部需求,从而为教育教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内部动力。
(3)营造特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无声的课堂,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2008年下学期,我校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在原有基础之上反复推敲之后,完善了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学校加强走廊文化建设,三栋教学楼,每一层楼走廊都明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甄选了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优秀小故事等配上形象精美的图画,粘贴上墙,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各班也制定了各自的班级口号,黑板报、队角、班级特色展示板等定期更换,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班级风采和个人风采展示窗口。我们希望,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能成就文化校园,强有力地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
陈 芳:咸嘉湖小学的张懿校长就学校轮滑特色的挖掘与传承谈了他们的经验,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谈谈学校特色的传承与转化。
学校特色的确立应该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那么选择的特色项目就一定要符合校情,不能“凭空杜撰”,也不能脱离实际做空中楼阁。
翻开溁湾路小学99年的历史,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可谓辉煌的成绩,成为岳麓教育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河西最繁华的地段,区委区政府宿舍所在地,众多的好单位为溁湾路小学提供了优质生源。王平、刘桂雯、李跃飞几位岳麓区的金牌音乐老师为艺术特色提供了师资保障。岁月沧桑,时代变迁,随着区委区政府的搬迁,随着旧城改造的步步推进,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蜂拥而至,随着河西众多高品质的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生源急剧滑坡。师资方面,艺术类骨干教师相继从溁小腾飞,走向领导岗位,青年教师一时难以承担重任。此时,我们如果再去追求高投入,光彩夺目的艺术教育特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的出路在哪呢?我们在传承难以维系时,想到了特色的转化。多年来,我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在全市率先吟唱“公民道德歌”,“八荣八耻歌”,影响极大,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我校发起的“红手链优雅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典型案例,由此,长沙市把每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22日定为礼让日;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曾就读于我校,他因病休学后,我们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给予他热忱的帮助。我校地处全国优秀社区——望月湖社区,我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道德银行的活动等等。于是,我们把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新的特色来打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说每一个曾就读,溁湾路小学的学生都打上了公民教育的烙印。
陈 慧:望月湖二小从建校至今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走过了从形成鲜明的项目特色(环境教育)到自觉设计学校整体特色(两型教育)的特色建设之路。而我,也是在这所学校,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从当年的环境教育专职教师成长为一所以环境教育见长的学校的校长。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的实践与认识。
第一,在摸索中形成项目特色。建校之初我校成立红领巾爱我家园环保小组,率先开始了环境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于199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 1998年~2002年,大奖之后,学校声誉蜚声世界,但是,望二人未将其看作终点,而是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又一新起点,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环境教育在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2002年~2008年,着力于学生环境素养和环境公德意识的培养。
2008年,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在麓谷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标志着长沙“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被誉为“全球环保五百佳”的望月湖二小,适逢“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全体“望二人”发挥传统的环保教育优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落实“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念,推动着两型社会的发展, 2010年,望月湖二小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
第二, 在设计中形成整体特色。环境教育的实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的称号让望月湖二小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再一次让学校的项目特色更加鲜明。但如何使这种高知名度转变为持久的高美誉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提炼出特色理念,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如何提炼特色理念?首先我们对“两型”进行解析。“两型”的核心内涵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终达到“和谐”。
“两型”是教育理念。“资源节约”,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减负,要求老师们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用短时、高效的方法让学生会学,爱学。“环境友好”,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对自己友好,身心健康,积极锻炼身体,保护视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同学友好相处。再就是与周边的环境相处好,即树立节约资源,重复使用等意识并身体力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两型”教育是以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为前提的,比如教学方式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是不是有效、简洁,教学效果能不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在“两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正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设置,打造独具特色的“两型课堂”。
“两型”是管理思想。治校要治思想,管理要管行为。在学校的这个生态环境中,学校依靠制度来提升人员素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两型管理流程:布置—落实—检查—反馈—反思—评价,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两型教育是无声的教育:一是环境和氛围对人无声的影响,花草虫鱼,生命和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环境,也无声地传达着两型教育的理念;二是人对学校环境和文化无声的维护,希望整个校园看不到纸屑垃圾,营造“学校是个家”的氛围,像重视教学一样重视教师的健身锻炼。
回顾望月湖二小的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
第一,提炼出核心理念是使局部特色上升为整体特色的关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的特色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前后一致的,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是项目特色与整体特色的联系纽带,因此这个理念即要有包容性,又要有超越性,结合学校特色发展以弹性空间。“两型教育”理念具备这两个特点,从项目特色提升到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整体特色的生成需要学校主动设计。项目特色形成有偶然性,但整体特色很难自发形成,因为从局部特色上升到整体特色,需要对局部特色进行剖析,从中找出核心元素。在解读醒目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理念,再从该理念生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特色教育体系。
杨 登:我总觉得,我们要搞清楚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间的差别。在学校或小区域内有影响的活动或项目,我们可称之为特色项目或学科特色。一所学校应该同时有多个特色项目存在,但不是每个特色项目都能上升到学校特色层面。随着特色项目的不断发展,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同时进入到学校发展规划,由学校牵头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推广,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初步认定其为学校特色。
我认为,学校特色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
⑴参与面足够大。一个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参与的活动或者凭借几块参赛奖牌称为学校特色是可笑和可悲的,只有大部分师生都接受和参与的项目才能说是学校特色。
⑵进入课程研究和实践。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课程(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堂),只有开设相关课程建设,利用课程推动特色项目的发展,我们才能认可特色项目称为学校特色。
⑶与学校发展同步。学校特色应该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年复一年停留在同一水平,只能算“枯死”的特色。
特色学校应属于较高层次范畴,不管我们是否接受,特色学校应该不是短期内能发展出来的。特色学校应当渗入到学校价值观中,也就是说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并非指校园环境文化)中能很自然流露出这所学校的特色。举个例子:阳明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果某一天,阳明小学任一学生在外都能自觉按照传统道德标准为人处事,有扎实的国学根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都略知一二,也许到那时我们可以说阳明小学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谢奇华:我支持杨登校长的观点,特色学校建设是有阶段性的。我认为,至少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特色理念的构建、特色项目的打造、特色文化的形成。
⑴特色理念的构建就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及遵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下,每个学校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就等于找到学校发展的新的切入口。特色理念的构建是特色学校发展和形成的开端。如我们提出“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努力创造教育自身之美,把美的因素、美的意识贯穿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之中,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这一新的理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口,给全体师生树立了工作和学习的奋斗目标。
⑵特色项目的打造。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打造特色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特色项目打造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特色项目,构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特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骛远。优势特色项目的确认要取决于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本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学校的每个特色项目的确立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理念,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方针,要从特色理念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如我们学校以声乐、舞蹈、网球等项目为突破口,打造艺术、体育特色,培养学生美的声音、美的身姿、美的气质,就是根据学校实际,突出学校“美的教育”的理念。
⑶特色文化的形成。学校特色项目的打造最终就会形成一种特色文化,学校特色发展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过程,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不断地打造一项又一项特色,即形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化特征。当一个又一个特色的规范和成熟,一个又一个文化特征的内化和形成,一所学校就会强烈地张扬出其独特个性,让人极易辨别的文化品质。一所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如我们学校以“美的教育”为主题,以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社会之美为主线,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四条文化长廊,使学校师生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而不用刻意讲解和阐述,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人神往,这就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求真与探索的精神,相信一定会引领着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精彩!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这样算是宏大的一个命题,仅仅一次的“沙龙”肯定不可能穷尽它的内涵与外延,希望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机会继续探讨。我相信,建立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的基础上的下一次探讨将会更深入、更全面。谢谢大家!
(主持人:向阳,曾为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二校校长,现为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教研员)
主持人(向阳):各位校长,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是我们“校长沙龙”的宗旨和追求。今天,咱们的主题是特色学校建设。在座的各位都是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校长,且各位所在的学校都是在岳麓区被认定为有一定特色的学校。对于这样一个话题,相信大家都有话说。那么,就请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吧。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陈 雷:我先来说说。时下,“特色”一词使用频率颇高,学校争创特色学校,老师争做特色教师,“一校一特”“以特立校”等口号频频。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往往也会以该校有何特色作为重要考察指标之一,甚至,许多家长还会因此为孩子选择就读学校。为什么要创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否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这是我一直以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陈 芳:我认为,创建特色学校是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又不容忽视,于是乎,大伙儿托关系找后门扎堆地往名校挤,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
如果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样家长不再对一两所、或几所学校趋之若鹜,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弹性的特色,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满足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实,每一所学校都有潜在的学校特色,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关键是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特色目标、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的,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又有特长,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学校办学目的。学校办出特色是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良好途径。
朱国新:创建学校特色,是打造学校品牌、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清水塘中学在创建科技特色的过程中,历经了望城坡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梅溪湖开发区乃至现在的大河西先导区的发展和变革,当年确立科技特色的时候就是依赖这一重要的社会发展背景,从环境的不断巨大变化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概念,以激发农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出发点,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条件,十年磨一剑,终于基本确立科技特色。近十年来,广大师生自主开发科技研究课题、科技作品200多项。同学们在国家、市、区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市、区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奖148项,还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学校连续五年荣获岳麓区科技节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多次被长沙市教育局、岳麓区教育局、长沙市科协、长沙市少年宫、岳麓区少年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建立了学生科技制作室,编写了《从零开始学习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技能》校本教材;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编写了第二套校本教材《科技创新你也行》;省级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荣获省二等奖。我校学生科技作品《多功能空调椅》作为湖南省优秀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省会知识界迎春茶话会”上向与会的省市领导进行了展示,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本次茶话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科技辅导老师张成林和学生代表刘洋作为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获奖代表出席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鉴于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湖南省发明协会授予我校“湖南省科技发明示范学校”。长沙市委文明办授予我校“科普示范基地”。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代表中国发明协会授予我校“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实验基地”,岳麓区教育局授予我校“岳麓区科技特色学校”。
主持人:清水塘中学确实是区特色学校建设的典范。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不断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学生。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刚才朱国新书记在介绍的时候,用到了“十年磨一剑”一词,可见,特色学校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那么,特色学校的特色从何而来?特色学校建设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特色学校建设, “永远在路上”
杨登:个人肤浅地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特色学校其实只能算是这些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还没有达到特色学校的层次。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将学校某方面的特色上升到学校特色,更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学校某项特色可能是由管理者或规划者先期描绘,后期按规划逐步实施,从而形成学校某方面的特色。如望月湖第一小学的体操特色,就是校长先做好可行性报告和发展规划,然后逐步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方案和及时修正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这种项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学校特色,但也有可能在发展初期因学校管理者的变更导致项目搁置。
学校特色也有可能是因学校某学科教师努力工作形成,或者是机缘巧合借用一定外力形成。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的科技特色,由于张成林老师在科技发明方面的痴迷和影响力,逐渐形成这所学校的科技特色。又如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最初就是因为校外的武术专业人才主动到学校联系办班,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形成了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初期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讲究机遇,且可能因相关老师的调动导致特色中断。
朱国新:特色不是校长书记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它应该建立在对学校原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上,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缺乏强大的生命力。它必须考虑发展特色与构筑愿景的关系。共同愿景是能够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学校发展必定伴随着教师个人的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必须和学校发展捆绑起来,学校的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学校特色只与少众有关,而不是关系每一位老师,那么,特色发展的推动是很困难的。如果只与少数几个人有关,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学校特色的确立,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与每一位老师的发展有关。
另外,学校特色与办学质量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在初中,如果直接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特色,往往对办学质量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与教学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色,应该找到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有机联系,建立两者的关系,使得落脚点最终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否则,学校特色的前景将失色不少。
陈芳:“特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个性,也是有价值地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我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
⑴项目的独特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为其他学校所没有或所不及。如溁湾路小学过去的“艺术教育”,现在的“公民教育”;望月湖二小的“环保教育”“礼仪教育”;裕湘小学的“少年城管”,等等。
⑵时空的广泛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在开展活动时,时间和空间都有广泛的延伸,为其他学校所未曾做到。如2006年以前的溁湾路小学,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无论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还是校园环境建设中至在学生家庭中都渗透着“艺术教育”,简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实,溁湾路小学广泛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历史至少在二十年以上,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被誉为“希望之星”的摇篮。如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希望之星陈俊;全国希望之星彭玺;体操之星彭莎;长沙市十佳少先队员李娜、徐菁、乌画、周筱雅;全国博士蛙王慧聪等。1992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电视剧《墨海新蕾》就是描写拥有“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书法艺术学会会员”“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等众多头衔的陈俊习字练人的成长经历。学校先后为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输送专业人才达50人之多。
⑶认同的社会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较高的“回头率”。兄弟学校间经常被赞赏、引用;上级领导部门经常提及、表扬;家长、社区对特色一致认可;以及新闻媒介经常有报道。溁湾路小学曾经是岳麓区的艺术教育窗口学校,多次被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长沙电视台及《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媒体采访报道。2000年学校迎来了国家教育部艺体卫司杨力主任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视察,2004年在省、市进行了“学校艺术成果汇报”活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校参加各级各类集体、个人项目比赛成绩斐然。1997年,器乐队参加了省会中小学迎香港回归音乐晚会;1999年器乐合奏《奔向新世纪》参加了省团委、省教委举办的中国少先队建队50年大型音乐会演出;同年12月学校合唱队参加了“张家界天门山国际特技飞行大赛”演出;2000年学生合唱节目获中南六省艺术交流会“最佳节目演出奖”; 2004年合唱《朝霞》获得长沙市首届艺术展演一等奖、器乐合奏获得一等奖。付喜、李娜、舒译闲、李许军在全国艺术童星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或“十佳”头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三年,该校艺术类学生在全国希望之星电视大奖赛和全国推新人艺术大赛中,捷报频传,先后有彭钰慧、周劲捷、贺舒显、邹思捷、舒艺娴等闯入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分别荣获“优秀选手”奖和“推新人奖”。2000年,湖南电视台播出了教育专题片《80年上下求索暨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全方位报道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2008年起,该校致力于公民教育,红手链优雅行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不仅有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还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学校成为红手链总部,为城市文明书写了新的名片。
李 晖:学校特色的形成,一般是从特长培养到形成特色再到特色学校。我认为,学校特色一定要蕴含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及学校价值观(校训);否则,那仅仅是技能培训,而技能是不可能也无需让每个人都掌握的。
德润园小学定位为书法特色学校,是因为我们觉得,书法特色建设以下两个方面很重要:
普及。书法书写及鉴赏进入课程,全体师生人人学习,人人品味。虽不是说人人得练出与众不同的好字,但从这儿毕业的学生,人人会品读书法,成为有品位的人。书法讲究平心静气,学生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学会品味“慢”的艺术,也可说是学校送孩子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融合。特色创建要与学校文化融合。在进行书法学习时,老师们会把学校的核心理念系统糅合到教学当中,使系统与书法学习的途径、目标相整合,既练好字,又育好人。
学校特色的确立,一定要符合学校所在区域特点,符合本学校历史传承及家长学生现实需要,吻合学校师资特点。
德润园小学确定学校特色,是对本校所在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师生家长的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之后确定的。确立之后,为使特色真正成为师生的“共性”,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⑴环境上看得出来。操场、楼道、教室,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能有书法气息。楼梯间有书法基础知识介绍,提醒师生正确的握笔、运笔、谋篇布局的方法;走道教室展示着师生优秀作品;操场有石碑刻着历代四大楷书及行草名帖;操场四周散落着有师生优秀书法作品的天然石。行走在校园学生随时可读、可品、可触到书法精髓。
⑵老师、校长能讲出来。每学期开展两次以上专题培训,每学期举办教师书法比赛,平时教师要完成书法作业。
⑶课程开出来。书法进入课表,每周一次课,每天中午练15分钟书法。
张 懿:理论上可能我还思考不够深入,但是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校的工作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也希望能为各位提供一个研究中小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案例,更希望得到来自专家们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⒈扎根实地,确立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办学特色
2008年初,那场遮天漫地的大雪刚刚消融,学校行政、老师就齐聚一堂。大家首先对学校多年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结合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作了深入调查分析,经过缜密思考,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走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
咸嘉湖小学长久以来处于城郊结合部,学生组成较为复杂:20%左右是本地农民子女,30%左右是新建楼盘业主子女,另外50%左右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可以说,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长环境,给咸嘉湖小学每位教师带来诸多棘手的教育问题,因此学校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感觉举步维艰,曾经甚至试图通过招揽优秀生源,改变学校办学困境。在磕磕绊绊中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浮躁的咸小人沉静下来,直面现状。结合我校原有基础,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自己的办学目标确立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校训定为:和谐 感恩;校风定为:求真尚美 向善向上;教风:厚德 博学 敬业 创新;学风:乐学 善思 自律 合作。学校还征集了校徽、校歌。在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下,创建了异彩纷呈的班级特色文化,并让卡通星星人的形象深入咸小学子的心。同时,确立了以轮滑、排球为抓手的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⒉踏实前行,咸小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成长壮大
作为一所发展受限制的老校,和名校、大校比起来,底蕴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直面差异的教育才有价值,直面差异的管理才有活力。”咸小人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经过集体决议,学校决定将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分三步走:
(1)挖掘特色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精品轮滑课程。
轮滑是学校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的一个校本课程。在区内学校大肆进行轮滑培训的时候,我们学校一直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常态的存在,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特色上多做宣传,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从2008年开始,区内其他一些率先引进轮滑课程的学校慢慢偃旗息鼓,但是我们学校坚持了下来,与铁骑兵团的合作更趋于规范。不但分批次地将学生送到铁骑兵团长沙总部进行动作技巧、花样的培训,还请来铁骑兵团的特技师到学校现场指导,同时学校也与铁骑兵团取得协议,加快了对轮滑装备的检修频率。在课程的安排上,学校更是将其纳入每周的一节体育课。
在轮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有些学生怕累怕摔,有些学生缺乏轮滑运动极其需要的平衡感觉,学校没有扔下这些孩子不管,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项运动惠及每一个孩子。我们深信,不放弃,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普及才有希望,不抛弃,才能让每一个咸小教育者拥有一份责任感。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全力打造,轮滑课程已经成为咸小精品校本课程,并摘取了串串硕果。在湖南省2008年铁骑兵团轮滑比赛中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0年市七运会轮滑项目取得一金三铜;学校轮滑队还作为全省唯一一支轮滑队伍参加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开园庆典表演,接受了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等省市领导的检阅并赢得一致好评。
(2)因地制宜,逐步让排球成为学生业余主要运动项目。
2008年初,在确定大体育特色之一的排球项目之后,学校立即着手进行了人才储备,引进了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并在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上规划了两个排球场,同时将各种器具购置到位,2009年上学期,与区体校取得合作许可后,学校开始招募排球热爱者,组成了男女两支队伍。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之后坚持训练,风雨不误,雨天在走廊上进行基本身体素质训练,晴天则在球场进行技能训练。在训练中,我们还多次请排球专家——体校的毕菊梅校长来校指导,并将队伍拉到区内排球先行学校与兄弟学校的队伍进行友好切磋,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2010年上学期,学校抓住市中小学生排球赛这一契机,决定不管是骡子是马,都牵出去遛遛。这一遛,竟然取得了女队市第四名、男队市第六名的好成绩,让兄弟学校都刮目相看。这无异于给大体育特色这一工作思路打了一剂强心针,学校更有信心走下去了。学校借势将排球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推广,原先只能看热闹的学生终于接触到了排球,从此,球场上总是学生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咸小的学生,打破了家庭差距、成绩优劣带来的分化,尽情运动快乐成长。起先一小部分不支持排球发展的教师,也感受到这一运动带来的实惠:懒散的学生合作意识在加强,拼搏精神在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习效率也自然水涨船高了。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到了这一运动中,学校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各班自发组织的赛事,教师们不光做裁判,甚至和学生同队同场比赛。平时我们说教育要讲艺术,讲智慧,讲效果,看看咸小教师于不经意间在排球场上散发的亲和力,不正体现了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增强了教育的效果吗?
⑶引进智力运动新贵——国际象棋。
2010年下学期,学校做了岳麓区第一所敢吃螃蟹的学校——率先引进了国际象棋课程。国际象棋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流工具,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全国智力运动会项目,国际象棋更是一种开发智力最好的棋类,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许多发达城市,国际象棋已经作为学校正式课程走进课堂。
在引进之前,学校也曾有顾虑,作为新生运动项目,怕家长们不理解,孩子们不感兴趣,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2010年上学期,学校开始与长沙市飞马国际象棋俱乐部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了该项目的特点,思索了推广该项目的可行性,决定采取稳打稳拿的策略。率先在一二年级进行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老师和家长们欣喜地发现,活泼好动的孩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容易沉静下来听课,智力活动明显增强,也更喜欢进行探究、交流了,同时通过国际象棋,小小的孩子也更有绅士风度了。如此两全其美的事,家长当然会支持了。本学期,学校顺势而为,在全校各班举办兴趣小组,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同时为了支持这一项目的推广,学校在有限的场地里,开辟了“国际象棋体验室”,让孩子们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⒊多方合力,全力打造学校特色
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支持这一过程的动力,来自于学校长期以来通过精细管理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1)建立特色队伍,壮大教育的核心力量。
首先,学校结合区教育局实施的“名师工程”,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活动,同时加强了教师培训,通过外出学习,举办讲座,教学研讨,校际交流等形式,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学校还改革了教师例会,在例会中开辟“教改动态”“教师风采”“团队风采”栏目,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舞台,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们曾一度反思:“教师是红烛吗?”不,我们不能把自己燃烧掉来照亮别人最后没有了自己,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所以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通过交流与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每个人不一定都有一手好牌,而在于用心地去把手中现有的牌打好,由以前的想“教—好学生”,转变到“教好—学生”。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几年书,而关键是他用心教了几年书。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校新增了市区级骨干教师5人,市区级学科理事6人,教师由以前的不爱上公开课、教研课,到现在的主动上“邀请课”,每位教师都朝着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的目标前进着。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日渐壮大。
(2)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
长期以来,学校注重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环保系列活动的进行,跳蚤市场的开市,与交警叔叔的亲密接触……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了一个观念:真正的好学生,并非为名校的学生;而是能让自己学校成为名校的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激情,让发展成为他们的内部需求,从而为教育教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内部动力。
(3)营造特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无声的课堂,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2008年下学期,我校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在原有基础之上反复推敲之后,完善了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学校加强走廊文化建设,三栋教学楼,每一层楼走廊都明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甄选了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优秀小故事等配上形象精美的图画,粘贴上墙,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各班也制定了各自的班级口号,黑板报、队角、班级特色展示板等定期更换,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班级风采和个人风采展示窗口。我们希望,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能成就文化校园,强有力地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
陈 芳:咸嘉湖小学的张懿校长就学校轮滑特色的挖掘与传承谈了他们的经验,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谈谈学校特色的传承与转化。
学校特色的确立应该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那么选择的特色项目就一定要符合校情,不能“凭空杜撰”,也不能脱离实际做空中楼阁。
翻开溁湾路小学99年的历史,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可谓辉煌的成绩,成为岳麓教育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河西最繁华的地段,区委区政府宿舍所在地,众多的好单位为溁湾路小学提供了优质生源。王平、刘桂雯、李跃飞几位岳麓区的金牌音乐老师为艺术特色提供了师资保障。岁月沧桑,时代变迁,随着区委区政府的搬迁,随着旧城改造的步步推进,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蜂拥而至,随着河西众多高品质的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生源急剧滑坡。师资方面,艺术类骨干教师相继从溁小腾飞,走向领导岗位,青年教师一时难以承担重任。此时,我们如果再去追求高投入,光彩夺目的艺术教育特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的出路在哪呢?我们在传承难以维系时,想到了特色的转化。多年来,我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在全市率先吟唱“公民道德歌”,“八荣八耻歌”,影响极大,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我校发起的“红手链优雅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典型案例,由此,长沙市把每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22日定为礼让日;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曾就读于我校,他因病休学后,我们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给予他热忱的帮助。我校地处全国优秀社区——望月湖社区,我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道德银行的活动等等。于是,我们把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新的特色来打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说每一个曾就读,溁湾路小学的学生都打上了公民教育的烙印。
陈 慧:望月湖二小从建校至今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走过了从形成鲜明的项目特色(环境教育)到自觉设计学校整体特色(两型教育)的特色建设之路。而我,也是在这所学校,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从当年的环境教育专职教师成长为一所以环境教育见长的学校的校长。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的实践与认识。
第一,在摸索中形成项目特色。建校之初我校成立红领巾爱我家园环保小组,率先开始了环境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于199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 1998年~2002年,大奖之后,学校声誉蜚声世界,但是,望二人未将其看作终点,而是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又一新起点,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环境教育在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2002年~2008年,着力于学生环境素养和环境公德意识的培养。
2008年,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在麓谷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标志着长沙“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被誉为“全球环保五百佳”的望月湖二小,适逢“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全体“望二人”发挥传统的环保教育优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落实“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念,推动着两型社会的发展, 2010年,望月湖二小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
第二, 在设计中形成整体特色。环境教育的实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的称号让望月湖二小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再一次让学校的项目特色更加鲜明。但如何使这种高知名度转变为持久的高美誉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提炼出特色理念,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如何提炼特色理念?首先我们对“两型”进行解析。“两型”的核心内涵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终达到“和谐”。
“两型”是教育理念。“资源节约”,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减负,要求老师们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用短时、高效的方法让学生会学,爱学。“环境友好”,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对自己友好,身心健康,积极锻炼身体,保护视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同学友好相处。再就是与周边的环境相处好,即树立节约资源,重复使用等意识并身体力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两型”教育是以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为前提的,比如教学方式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是不是有效、简洁,教学效果能不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在“两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正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设置,打造独具特色的“两型课堂”。
“两型”是管理思想。治校要治思想,管理要管行为。在学校的这个生态环境中,学校依靠制度来提升人员素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两型管理流程:布置—落实—检查—反馈—反思—评价,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两型教育是无声的教育:一是环境和氛围对人无声的影响,花草虫鱼,生命和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环境,也无声地传达着两型教育的理念;二是人对学校环境和文化无声的维护,希望整个校园看不到纸屑垃圾,营造“学校是个家”的氛围,像重视教学一样重视教师的健身锻炼。
回顾望月湖二小的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
第一,提炼出核心理念是使局部特色上升为整体特色的关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的特色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前后一致的,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是项目特色与整体特色的联系纽带,因此这个理念即要有包容性,又要有超越性,结合学校特色发展以弹性空间。“两型教育”理念具备这两个特点,从项目特色提升到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整体特色的生成需要学校主动设计。项目特色形成有偶然性,但整体特色很难自发形成,因为从局部特色上升到整体特色,需要对局部特色进行剖析,从中找出核心元素。在解读醒目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理念,再从该理念生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特色教育体系。
杨 登:我总觉得,我们要搞清楚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间的差别。在学校或小区域内有影响的活动或项目,我们可称之为特色项目或学科特色。一所学校应该同时有多个特色项目存在,但不是每个特色项目都能上升到学校特色层面。随着特色项目的不断发展,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同时进入到学校发展规划,由学校牵头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推广,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初步认定其为学校特色。
我认为,学校特色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
⑴参与面足够大。一个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参与的活动或者凭借几块参赛奖牌称为学校特色是可笑和可悲的,只有大部分师生都接受和参与的项目才能说是学校特色。
⑵进入课程研究和实践。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课程(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堂),只有开设相关课程建设,利用课程推动特色项目的发展,我们才能认可特色项目称为学校特色。
⑶与学校发展同步。学校特色应该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年复一年停留在同一水平,只能算“枯死”的特色。
特色学校应属于较高层次范畴,不管我们是否接受,特色学校应该不是短期内能发展出来的。特色学校应当渗入到学校价值观中,也就是说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并非指校园环境文化)中能很自然流露出这所学校的特色。举个例子:阳明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果某一天,阳明小学任一学生在外都能自觉按照传统道德标准为人处事,有扎实的国学根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都略知一二,也许到那时我们可以说阳明小学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谢奇华:我支持杨登校长的观点,特色学校建设是有阶段性的。我认为,至少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特色理念的构建、特色项目的打造、特色文化的形成。
⑴特色理念的构建就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及遵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下,每个学校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就等于找到学校发展的新的切入口。特色理念的构建是特色学校发展和形成的开端。如我们提出“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努力创造教育自身之美,把美的因素、美的意识贯穿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之中,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这一新的理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口,给全体师生树立了工作和学习的奋斗目标。
⑵特色项目的打造。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打造特色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特色项目打造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特色项目,构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特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骛远。优势特色项目的确认要取决于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本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学校的每个特色项目的确立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理念,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方针,要从特色理念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如我们学校以声乐、舞蹈、网球等项目为突破口,打造艺术、体育特色,培养学生美的声音、美的身姿、美的气质,就是根据学校实际,突出学校“美的教育”的理念。
⑶特色文化的形成。学校特色项目的打造最终就会形成一种特色文化,学校特色发展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过程,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不断地打造一项又一项特色,即形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化特征。当一个又一个特色的规范和成熟,一个又一个文化特征的内化和形成,一所学校就会强烈地张扬出其独特个性,让人极易辨别的文化品质。一所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如我们学校以“美的教育”为主题,以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社会之美为主线,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四条文化长廊,使学校师生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而不用刻意讲解和阐述,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人神往,这就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求真与探索的精神,相信一定会引领着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精彩!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这样算是宏大的一个命题,仅仅一次的“沙龙”肯定不可能穷尽它的内涵与外延,希望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机会继续探讨。我相信,建立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的基础上的下一次探讨将会更深入、更全面。谢谢大家!
(主持人:向阳,曾为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二校校长,现为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