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出行方式,有着太多的痛点:通勤的路程和时间长以及交通拥堵导致出行速度受限;公共交通工具不管在乘坐体验还是环境来说都不够舒适;更多的私家车也意味着更多的碳排放,这也让城市环境越来越差……随着物联网的发展、5G的出现、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你是否曾设想过,在未来,只需轻轻动动手指便可以获取最佳的出行方案,让公共交通网络、共享汽车网络等真正连通,实现最具有规模效应和兼具效率、环保和舒适的智能出行?
畅想下一个10年、20年,为未来出行来一场沙盘推演,不断探索2020年数字经济时代、2030年乘客经济时代和2040年后更长远未来的出行趋势和产业变革,洞察中国不同城市、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与期待,道达尔携手《第一财经》杂志,共同发起“未来出行大调查”,一起探秘出行产业的未来。本次调研覆盖了中国一二三线城市不同行业的不同受访者,他们有的已经拥有自己的家庭,有的依然享受着单身生活,但他们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与3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受访者完成了深入交谈。通过具体的个案,我们努力发现不同人在未来出行中的相同期待。他们期待极高的出行效率、舒适的乘车体验以及更先进的技术、更清洁的能源。他们更畅想在十年后,出行能够成为服务的延伸,汽车成为服务性质的载体,音乐、娱乐甚至餐饮服务一应俱全,拥有私家车不如拥有一个强大的出行服务支撑网络……
何粒粒在北京三环边的一家媒体工作,上一份工作则是在二环边的一家影视公司。无论在哪里上班,她都会选择离单位很近的房子:“对我来说,公司在哪里,住处就在哪里,这是我找房子时候的首要考虑。”
之所以在住所的位置上有如此的倔强,是因为她怕极了北京的交通拥堵。“当时我还只是在北京实习,住得离单位比较远,每天需要挤上很久的地铁,人贴着人,车厢里一股味道,但即便这样都比打车堵车要来得舒心痛快。”事实上,超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都市人生活的一大痛点,在此次调查中,76.88%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拥堵是影响出行效率的罪魁祸首。
“住得离公司近,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作为一名只需要步行10分钟便能到达公司的北京市民,何粒粒在下班后可以立刻到家,拥有一个完整的夜晚,有空时出去看看电影,想宅着的时候搞搞烹饪,解锁无数的可能性。为了充分享受这种幸福,她甚至还搬了一次家,将通勤时间从15分钟减少到了10分钟。
但绝大多数上班族没有何粒粒这么幸运,在我们的调查中,46.73%的人通勤距离在10公里以上。李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晖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师,校区在昌平,李晖却住在二环,每天从家到学校,开车都需要1个小时:“特别是刚刚开上二环,早高峰的车太多,你必须得斗智斗勇。”说起应对出行难题,李晖有着不少经验。
在北京的新能源牌照还没那么稀缺的2017年,牌照指标将要过期的他入手了一台电动汽车。对新能源汽车,李晖最大的印象是发展得快:“我们当时买的那个型号也就出了一小阵,很快就停产了,后来马上又出了更新的款式。”
但作为车主,李晖对电动汽车与城市交通的匹配性并不够满意:“电车充电的地方比较少,充得时间又比较长,当你发现快没电的时候,很难找个快充的地方,万一碰到交通堵塞,心里还是非常打鼓的。”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成的人在未来愿意在电动汽车之外,尝试其他新型燃料汽车。
除了提高续航能力,我们发现“舒适性”也是许多人购置私家车时格外看重的点。对李晖来说,“我的那个车价格大概17万多,但我觉得那个配置顶多值10万左右”,从舒适性上看,他和身边的人都一致“唱衰”新能源车,“假如有机会买油车,没人要买电车”。
在道达尔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博士看来,这种不满也正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机会。身为能源领域的专家,他充满信心:“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意识到,出行效率不仅包括时间效率,还包括能源效率,比如你到一个地方去,是不是足够环保,能不能够实现未来的碳中和目标等等。而包括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在内的新能源,都会带来更多机会。”随着燃料技术的不断成熟,车辆的设计、舒适性等也都会次第发展。
“虽然现在的出行仍然有很多槽点,但和以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徐忠华认为,“我念大学的时候,你能买到火车票就已经很好了,但现在要去一个地方,你会有很多的出行方式,效率之外,你可能还会考虑出行的途中我能享受些什么。”
事实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如果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足够成熟,超过6成的人会愿意尝试出行过程中的附加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现在已经有的音乐、视频,也包括保健、餐饮甚至酒店服务等。而7成的人表示,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对此何粒粒的态度就格外开放,出差在路上是她生活的常态,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是个值得好好计划的课题:“我现在的基本选择是带着颈枕,只要有时间就睡上一觉,但有的时候路途太远,我就会提前在手机里缓存好剧,然后慢慢看。”但其实她对这种体验并不满意:“有时候路途颠簸,有时候也会无聊”,如果有足够好的享受,她愿意第一个尝试。
规律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的李晖,则对公共交通抱有更大的期待。“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规模很大但路网的设计不尽合理,所以还是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密地铁和公交,再有就是一些共享的私人交通。”因为开往昌平的路上需要高速费,价格比公共交通更贵,李晖宁可乘地铁通勤,从精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上计算,使用网约车也要比自己养车更加划算。
徐忠华指出,这些想法的出现说明出行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当出行不再局限在特定的平台,而是整合进一个集合运输的服务当中,就会带去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一个人进过的饭店、去过的办公室或许都将会有数据的共享互联,出行行业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价值,就能带去更多的创新可能。
當然,新技术的发展也会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当出行数据与其他数据打通后,个人的隐私能否得到保护?服务的筛选能否实现精准?在何粒粒看来,区块链技术、金融工具的支持和国家法规的监管,会让出行的进步更加安全可靠。
相比于软件的进步,李晖更期待出行设施的硬件建设。徐忠华设想,在未来超高速交通方式、立体交通、智能化的加油站将日益普及,那时候物联网将会无处不在,我们的出行体验也将变得更加自由、舒心和丰富。
畅想下一个10年、20年,为未来出行来一场沙盘推演,不断探索2020年数字经济时代、2030年乘客经济时代和2040年后更长远未来的出行趋势和产业变革,洞察中国不同城市、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与期待,道达尔携手《第一财经》杂志,共同发起“未来出行大调查”,一起探秘出行产业的未来。本次调研覆盖了中国一二三线城市不同行业的不同受访者,他们有的已经拥有自己的家庭,有的依然享受着单身生活,但他们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与3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受访者完成了深入交谈。通过具体的个案,我们努力发现不同人在未来出行中的相同期待。他们期待极高的出行效率、舒适的乘车体验以及更先进的技术、更清洁的能源。他们更畅想在十年后,出行能够成为服务的延伸,汽车成为服务性质的载体,音乐、娱乐甚至餐饮服务一应俱全,拥有私家车不如拥有一个强大的出行服务支撑网络……
何粒粒在北京三环边的一家媒体工作,上一份工作则是在二环边的一家影视公司。无论在哪里上班,她都会选择离单位很近的房子:“对我来说,公司在哪里,住处就在哪里,这是我找房子时候的首要考虑。”
之所以在住所的位置上有如此的倔强,是因为她怕极了北京的交通拥堵。“当时我还只是在北京实习,住得离单位比较远,每天需要挤上很久的地铁,人贴着人,车厢里一股味道,但即便这样都比打车堵车要来得舒心痛快。”事实上,超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都市人生活的一大痛点,在此次调查中,76.88%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拥堵是影响出行效率的罪魁祸首。
“住得离公司近,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作为一名只需要步行10分钟便能到达公司的北京市民,何粒粒在下班后可以立刻到家,拥有一个完整的夜晚,有空时出去看看电影,想宅着的时候搞搞烹饪,解锁无数的可能性。为了充分享受这种幸福,她甚至还搬了一次家,将通勤时间从15分钟减少到了10分钟。
但绝大多数上班族没有何粒粒这么幸运,在我们的调查中,46.73%的人通勤距离在10公里以上。李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晖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师,校区在昌平,李晖却住在二环,每天从家到学校,开车都需要1个小时:“特别是刚刚开上二环,早高峰的车太多,你必须得斗智斗勇。”说起应对出行难题,李晖有着不少经验。
在北京的新能源牌照还没那么稀缺的2017年,牌照指标将要过期的他入手了一台电动汽车。对新能源汽车,李晖最大的印象是发展得快:“我们当时买的那个型号也就出了一小阵,很快就停产了,后来马上又出了更新的款式。”
但作为车主,李晖对电动汽车与城市交通的匹配性并不够满意:“电车充电的地方比较少,充得时间又比较长,当你发现快没电的时候,很难找个快充的地方,万一碰到交通堵塞,心里还是非常打鼓的。”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成的人在未来愿意在电动汽车之外,尝试其他新型燃料汽车。
除了提高续航能力,我们发现“舒适性”也是许多人购置私家车时格外看重的点。对李晖来说,“我的那个车价格大概17万多,但我觉得那个配置顶多值10万左右”,从舒适性上看,他和身边的人都一致“唱衰”新能源车,“假如有机会买油车,没人要买电车”。
在道达尔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博士看来,这种不满也正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机会。身为能源领域的专家,他充满信心:“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意识到,出行效率不仅包括时间效率,还包括能源效率,比如你到一个地方去,是不是足够环保,能不能够实现未来的碳中和目标等等。而包括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在内的新能源,都会带来更多机会。”随着燃料技术的不断成熟,车辆的设计、舒适性等也都会次第发展。
“虽然现在的出行仍然有很多槽点,但和以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徐忠华认为,“我念大学的时候,你能买到火车票就已经很好了,但现在要去一个地方,你会有很多的出行方式,效率之外,你可能还会考虑出行的途中我能享受些什么。”
事实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如果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足够成熟,超过6成的人会愿意尝试出行过程中的附加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现在已经有的音乐、视频,也包括保健、餐饮甚至酒店服务等。而7成的人表示,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对此何粒粒的态度就格外开放,出差在路上是她生活的常态,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是个值得好好计划的课题:“我现在的基本选择是带着颈枕,只要有时间就睡上一觉,但有的时候路途太远,我就会提前在手机里缓存好剧,然后慢慢看。”但其实她对这种体验并不满意:“有时候路途颠簸,有时候也会无聊”,如果有足够好的享受,她愿意第一个尝试。
规律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的李晖,则对公共交通抱有更大的期待。“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规模很大但路网的设计不尽合理,所以还是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密地铁和公交,再有就是一些共享的私人交通。”因为开往昌平的路上需要高速费,价格比公共交通更贵,李晖宁可乘地铁通勤,从精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上计算,使用网约车也要比自己养车更加划算。
徐忠华指出,这些想法的出现说明出行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当出行不再局限在特定的平台,而是整合进一个集合运输的服务当中,就会带去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一个人进过的饭店、去过的办公室或许都将会有数据的共享互联,出行行业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价值,就能带去更多的创新可能。
當然,新技术的发展也会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当出行数据与其他数据打通后,个人的隐私能否得到保护?服务的筛选能否实现精准?在何粒粒看来,区块链技术、金融工具的支持和国家法规的监管,会让出行的进步更加安全可靠。
相比于软件的进步,李晖更期待出行设施的硬件建设。徐忠华设想,在未来超高速交通方式、立体交通、智能化的加油站将日益普及,那时候物联网将会无处不在,我们的出行体验也将变得更加自由、舒心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