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堂这一独特视角,辩证地吸收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合理思想,结合作者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索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本化德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人本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102-03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并被应用于教育教学理论领域,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当前西方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包括:在教育目标方面,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应当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教育观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认识能力发展教育目标,也包括情意发展教育目标,即提倡教学是知识教育与情感发展教育二者的结合,这就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是马斯洛提出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还是罗杰斯提出的“学习者中心理论”,都强调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受到尊重,这样可以促进其认知过程的发展。在教学过程方面,主张“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意义学习,认为“这种学习超乎了一种对事实的积累。它是一种对个体的行为、对他将来选择活动的过程、对他的态度和个性发生影响的学习”。进行意义学习,认知与情感等都伴随其中,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与此相对应,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助手。
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
倡导人本化教学的思考
人本主义教育观运用到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中,就要求倡导人本化教学。人本化的本质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人视为世界中的最高存在;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作用;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在职业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本化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德性为最终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人本化:生活化与职业化
首先,是德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有其特定的涵义,狭义的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再结合具体的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找到适合于德育教学的切入点;广义的生活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所处的时空世界,即我们的国家和精彩的外部世界。只有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其所属的时代,才能实现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人文性,增强德育的现实效果。据此,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不仅要把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不仅要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还要放眼整个世界。与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密切相联系的就是职业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生源的特殊性以及他们的特殊需要。也决定了德育内容的职业化倾向。德育内容的职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德育课程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其所学专业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德育内容职业化的另一层含义是指真正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在入校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道德的熏陶。
其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师,让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热爱这个专业,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完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意识,练就一身本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对新的学习生活无所适从、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的问题,德育教师应与专业教师一道,对学生开展“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突破口放在学生所学的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上,重点则放在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完成树立专业思想与学习、生活的过渡。对于二年级学生,德育教师可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法律知识课程、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创办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法律知识以及礼仪和人际关系的教育等,为学生将来创业提供实用的知识与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德育教师可结合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就业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传授与求职有关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职业决策,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总之,德育教师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结合实际,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德育各科课程为媒介,科学构建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的人本化:创造性与生成性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从其最主要的方面和最主要的特征来说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正如日本教育家木下百合子指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沟通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开展创造性教学呢?
首先,要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巧妙设问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实际上,开启学生的大脑进行思维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不打开这个“开关”,创造性教学就无从谈起。我认为,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毫无悬念、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课堂效果就会很沉闷。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注重一步步地启发,而不是急于抛出正确答案。德育课的动态生成性还要求德育教师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大胆地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创造性教学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未来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急需创造型的人才。“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课的主要目标。德育课堂的创造性,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否定意识”,即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自觉形成多问一个“为什么”的否定意识。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利用教材,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敢于质疑教材中滞后的、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特殊性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对于德育课教师来说,更应该让“质疑”成为德育课堂上的一种习惯,成为师生一种思维的常态。德育教师可以利用中外文化中那些失去现实存在合理性的“糟粕”、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开展有益的讨论,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质疑的习惯。另一方面,德育课堂创造性的培养要建立宽容、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循循善诱的精神,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来,鼓励学生积极而富于创造地性思考。对学生的“找茬”、“唱对台戏”、“讲歪理”、“提谬论”等行为,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包容心,而且要热情鼓励、耐心解释和引导。
(三)师生关系的人本化:个性化与平等化
首先,要努力营造真实的、富于个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发挥师生潜力的课堂氛围。在德育课堂上,虚假是最致命的。对于德育教师来说,要想真正地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发灵魂深处的革命,真诚恐怕是唯一的起点。优秀的德育教师,或者侠肝义胆、无私无畏,或者睿智深刻、学养深厚,或者幽默轻松,或者广闻强记,他们个个生动鲜活,绝无刻板统一、千人一面的模式。课堂上,不再只有一种“权威声音”,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以一种更深刻的气度去宽容“不同的声音”,它营造出了师生之间渴望交流、共同成长的宽松氛围。
其次,应努力营造平等、理解、愉快的课堂氛围。就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言,所有的学生与教师都是平等的。罗杰斯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无条件积极关注”。这里的“无条件”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不以学生的家庭出身、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因素为转移。教师既要感同身受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又不能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门科学,因此,德育课要想取得满意的授课效果,必须时刻注意教室中学生的动态,准确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线索或教育时机,营造一个自然、安全、有意义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德育教学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方式的人本化:多样化与现代化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学方法与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青春年少,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对人生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见解而又偏执、极不成熟,渴望交流而又不善表达。他们厌倦传统的授课方式,但对课堂活动却很有兴趣。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为采取多样化与现代化的课堂形式。
首先,应采取对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通过一问一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了学生不理解的原因何在。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道德故事,以自己的声音讲话,因而认可自己的道德观点和体验。要采用师生对话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区别对待,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应有效引入多媒体、网络交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德育课的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材料于一身,可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将最新、最佳的教学资料引用过来,做成高质量具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幻灯片。事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资料准备,为课堂上师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可能,也使课堂的信息量远远超出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可锻炼学生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职业院校培养学习型人才奠定基础。互联网的即时交流工具为师生“零距离”心灵接触提供了绝佳的方便条件。通过它们,德育教师不仅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还能及时地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并与同行教师达成共享与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关系会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
相信只要德育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一定会有效地提升职业院校的德育效果,提高新一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为祖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亚庆.试论人本主义的教育图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68-71.
[2]郭光恒.谈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发[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
[3]周汝萍.人本主义学习观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J].山东教育,1999, (26):12.
[4]钟建军,郭志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1):97.
[5] 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
作者简介:
沈晓红(1971—)女,辽宁锦州人,教育硕士,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人本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102-03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并被应用于教育教学理论领域,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当前西方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包括:在教育目标方面,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应当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教育观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认识能力发展教育目标,也包括情意发展教育目标,即提倡教学是知识教育与情感发展教育二者的结合,这就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是马斯洛提出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还是罗杰斯提出的“学习者中心理论”,都强调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受到尊重,这样可以促进其认知过程的发展。在教学过程方面,主张“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意义学习,认为“这种学习超乎了一种对事实的积累。它是一种对个体的行为、对他将来选择活动的过程、对他的态度和个性发生影响的学习”。进行意义学习,认知与情感等都伴随其中,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与此相对应,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助手。
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
倡导人本化教学的思考
人本主义教育观运用到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中,就要求倡导人本化教学。人本化的本质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人视为世界中的最高存在;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作用;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在职业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本化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德性为最终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人本化:生活化与职业化
首先,是德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有其特定的涵义,狭义的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再结合具体的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找到适合于德育教学的切入点;广义的生活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所处的时空世界,即我们的国家和精彩的外部世界。只有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其所属的时代,才能实现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人文性,增强德育的现实效果。据此,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不仅要把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不仅要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还要放眼整个世界。与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密切相联系的就是职业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生源的特殊性以及他们的特殊需要。也决定了德育内容的职业化倾向。德育内容的职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德育课程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其所学专业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德育内容职业化的另一层含义是指真正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在入校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道德的熏陶。
其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师,让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热爱这个专业,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完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意识,练就一身本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对新的学习生活无所适从、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的问题,德育教师应与专业教师一道,对学生开展“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突破口放在学生所学的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上,重点则放在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完成树立专业思想与学习、生活的过渡。对于二年级学生,德育教师可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法律知识课程、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创办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法律知识以及礼仪和人际关系的教育等,为学生将来创业提供实用的知识与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德育教师可结合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就业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传授与求职有关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职业决策,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总之,德育教师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结合实际,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德育各科课程为媒介,科学构建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的人本化:创造性与生成性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从其最主要的方面和最主要的特征来说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正如日本教育家木下百合子指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沟通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开展创造性教学呢?
首先,要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巧妙设问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实际上,开启学生的大脑进行思维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不打开这个“开关”,创造性教学就无从谈起。我认为,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毫无悬念、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课堂效果就会很沉闷。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注重一步步地启发,而不是急于抛出正确答案。德育课的动态生成性还要求德育教师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大胆地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创造性教学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未来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急需创造型的人才。“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课的主要目标。德育课堂的创造性,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否定意识”,即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自觉形成多问一个“为什么”的否定意识。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利用教材,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敢于质疑教材中滞后的、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特殊性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对于德育课教师来说,更应该让“质疑”成为德育课堂上的一种习惯,成为师生一种思维的常态。德育教师可以利用中外文化中那些失去现实存在合理性的“糟粕”、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开展有益的讨论,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质疑的习惯。另一方面,德育课堂创造性的培养要建立宽容、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循循善诱的精神,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来,鼓励学生积极而富于创造地性思考。对学生的“找茬”、“唱对台戏”、“讲歪理”、“提谬论”等行为,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包容心,而且要热情鼓励、耐心解释和引导。
(三)师生关系的人本化:个性化与平等化
首先,要努力营造真实的、富于个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发挥师生潜力的课堂氛围。在德育课堂上,虚假是最致命的。对于德育教师来说,要想真正地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发灵魂深处的革命,真诚恐怕是唯一的起点。优秀的德育教师,或者侠肝义胆、无私无畏,或者睿智深刻、学养深厚,或者幽默轻松,或者广闻强记,他们个个生动鲜活,绝无刻板统一、千人一面的模式。课堂上,不再只有一种“权威声音”,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以一种更深刻的气度去宽容“不同的声音”,它营造出了师生之间渴望交流、共同成长的宽松氛围。
其次,应努力营造平等、理解、愉快的课堂氛围。就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言,所有的学生与教师都是平等的。罗杰斯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无条件积极关注”。这里的“无条件”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不以学生的家庭出身、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因素为转移。教师既要感同身受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又不能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门科学,因此,德育课要想取得满意的授课效果,必须时刻注意教室中学生的动态,准确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线索或教育时机,营造一个自然、安全、有意义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德育教学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方式的人本化:多样化与现代化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学方法与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青春年少,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对人生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见解而又偏执、极不成熟,渴望交流而又不善表达。他们厌倦传统的授课方式,但对课堂活动却很有兴趣。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为采取多样化与现代化的课堂形式。
首先,应采取对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通过一问一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了学生不理解的原因何在。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道德故事,以自己的声音讲话,因而认可自己的道德观点和体验。要采用师生对话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区别对待,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应有效引入多媒体、网络交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德育课的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材料于一身,可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将最新、最佳的教学资料引用过来,做成高质量具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幻灯片。事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资料准备,为课堂上师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可能,也使课堂的信息量远远超出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可锻炼学生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职业院校培养学习型人才奠定基础。互联网的即时交流工具为师生“零距离”心灵接触提供了绝佳的方便条件。通过它们,德育教师不仅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还能及时地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并与同行教师达成共享与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关系会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
相信只要德育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一定会有效地提升职业院校的德育效果,提高新一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为祖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亚庆.试论人本主义的教育图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68-71.
[2]郭光恒.谈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发[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
[3]周汝萍.人本主义学习观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J].山东教育,1999, (26):12.
[4]钟建军,郭志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1):97.
[5] 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
作者简介:
沈晓红(1971—)女,辽宁锦州人,教育硕士,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