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毛曾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就像驾驶马车,没有人能替你掌握方向,我们能做的,应是始终保持清醒,并不忘在马儿奔驰时叫醒身边沉睡的人。
清醒不是怯懦,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不随波逐流,不摇摆不定。清醒应如那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舍生忘死,纵情狂歌。他们独立地清醒着,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生虽殒,此心清醒!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骨。是的,人生中真正的幸福不是儿自蜷缩在光阴里,在混乱世俗的洪流中颓废了精神,在欲望舒展的“马车”里迷茫了灵魂,而是嘹望远方的光亮清醒过来,竭力地向它飞奔。如果可以,请安顿好一颗清醒的心,然后义无反顾地出发。
清醒地过活不仅仅是明白来路的方向,更要明白心中的意愿,和心灵深处的声音,才能不被他人的言语阻绊,让自己的清醒真正永恒。
衣袂纷飞,壮志凌云,年少气盛,仗权贵以扬威名;中年多谋,挟天子以令诸侯;老当益壮,征乌桓以至东海。望面相的名士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只大笑而去,那是他的清醒——须知天下如何、我如何,全在我的手中,待我一展抱负之时他人言语又能奈我何?若不是清醒地听从自己心底的意愿,曹氏一族的百年大业又如何出自曹操之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你清醒地活着时,请不要忘记叫醒身边昏睡的人,别让自己孤身一人驾驶马车。真正的清醒是马寅初“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知识分子的尊严,是鲁迅的笔墨挞伐,是龙应台燃起的野火……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在我们学会独立清醒的时候,鲁迅先生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难道不是最好的告诫吗?反观当下芸芸众生,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我标榜,又给社会带来什么了呢?
浮华之中,寻清醒,味外之旨也;
清醒之中,成支柱,韻外之致也;
清醒后送一份拈花的呼唤给沉睡的人们,乃弦外之音也。
教师点评
本文的亮点有四个:一是标题。让人想起梅列日科夫斯基纪念但丁的文章《昏睡世界中的呐喊着的良心》,以此统摄全文,揭示人类心灵常常昏昏的局面,是为全文立意。二是引用。恰当的引用成为文中的珠玉。本文无论是引三毛之语“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还是引《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句子,都非常贴合材料,有力地论证了清醒及叫醒身边的昏睡者的价值,使观点掷地有声。三是文章的推进。从清醒的必要性谈到也要叫醒身边的昏睡者,议论框架清晰,呈现了思考的明确。四是语言。语言流畅而有音节的美感。
本文的不足有二:一是曹操的事例欠妥,二是更进一步的推进不足,如再论一论为何常常叫不醒昏睡的人们,则文意就更深邃一些,立意也就可更高一些。
(管维萍)
人生就像驾驶马车,没有人能替你掌握方向,我们能做的,应是始终保持清醒,并不忘在马儿奔驰时叫醒身边沉睡的人。
清醒不是怯懦,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不随波逐流,不摇摆不定。清醒应如那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舍生忘死,纵情狂歌。他们独立地清醒着,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生虽殒,此心清醒!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骨。是的,人生中真正的幸福不是儿自蜷缩在光阴里,在混乱世俗的洪流中颓废了精神,在欲望舒展的“马车”里迷茫了灵魂,而是嘹望远方的光亮清醒过来,竭力地向它飞奔。如果可以,请安顿好一颗清醒的心,然后义无反顾地出发。
清醒地过活不仅仅是明白来路的方向,更要明白心中的意愿,和心灵深处的声音,才能不被他人的言语阻绊,让自己的清醒真正永恒。
衣袂纷飞,壮志凌云,年少气盛,仗权贵以扬威名;中年多谋,挟天子以令诸侯;老当益壮,征乌桓以至东海。望面相的名士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只大笑而去,那是他的清醒——须知天下如何、我如何,全在我的手中,待我一展抱负之时他人言语又能奈我何?若不是清醒地听从自己心底的意愿,曹氏一族的百年大业又如何出自曹操之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你清醒地活着时,请不要忘记叫醒身边昏睡的人,别让自己孤身一人驾驶马车。真正的清醒是马寅初“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知识分子的尊严,是鲁迅的笔墨挞伐,是龙应台燃起的野火……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在我们学会独立清醒的时候,鲁迅先生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难道不是最好的告诫吗?反观当下芸芸众生,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我标榜,又给社会带来什么了呢?
浮华之中,寻清醒,味外之旨也;
清醒之中,成支柱,韻外之致也;
清醒后送一份拈花的呼唤给沉睡的人们,乃弦外之音也。
教师点评
本文的亮点有四个:一是标题。让人想起梅列日科夫斯基纪念但丁的文章《昏睡世界中的呐喊着的良心》,以此统摄全文,揭示人类心灵常常昏昏的局面,是为全文立意。二是引用。恰当的引用成为文中的珠玉。本文无论是引三毛之语“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还是引《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句子,都非常贴合材料,有力地论证了清醒及叫醒身边的昏睡者的价值,使观点掷地有声。三是文章的推进。从清醒的必要性谈到也要叫醒身边的昏睡者,议论框架清晰,呈现了思考的明确。四是语言。语言流畅而有音节的美感。
本文的不足有二:一是曹操的事例欠妥,二是更进一步的推进不足,如再论一论为何常常叫不醒昏睡的人们,则文意就更深邃一些,立意也就可更高一些。
(管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