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最高行政“官”。我们既要确立校长是“官”的观念,做好校长的本职工作,又要研究探索其特殊性,转变“官”念,完善明显的不足之处,探讨治校新路径。具体说来,要做到:变独体式为集体式,变人为式为人文式,变直管式为层管式,变因循式为开拓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一、变独体式为集体式
校长负责制实际上确定了校长在学校、国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校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陶行知说:“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就这一意义而言,校长的职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可以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独断一切。校长不应是唯我独尊的“君主”,当然,也不应是“传声筒”或“维持会长”。校长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定新思路,构建实施管理的新格局,而所构建的格局的基本标志,就是集体式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不仅应当宣传和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图和思想把全体教师组织和联合起来”,还应当“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于这些思想”。这进一步启示我们,校长宜强化集体行为。在新形势下,校长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校务工作会、董事会、教职工代表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有效地组织、指挥、协调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对内创设一个教育者自觉管理和受教育者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对外营造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管理的良好环境,形成一个大教育的网状格局,创造一种远比校长个人力量大得多的集体教育力量。校长只有在实施管理中变独体式为集体式,才有可能全面调动学校积极因素,学校才会焕发出无限的教育生机。
二、变人为式为人文式
如果校长对校长负责制认识欠明确,受潜意识中“一校之长”的观念的影响,行为上往往容易陷入管理的误区,尤其是对第一个层面的管理对象——教师,或过分强调“清规戒律”,或随心所欲而“朝令夕改”,或忽视战略策划而偏向短期行为。所以,作为校长,要使教师满意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智,就要在情境上开创一个以淡化人为的行政手段为前提的人文管理的模式,即强化文化意识,创设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一句话,校长要以学者风范去团结教师,而不是以硬性的规定去迫使教师就范。因此,校长应该是一个好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学者。校长要努力地掌握教学的规律、技巧和艺术,只有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成为一个有威望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才能释放出一种特殊“凝聚能量”。
三、变直管式为层管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看成一个整体并把各种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大层次,从而揭示了人类需要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可以说,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
校长在实施管理中要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校长要从个人直接管理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要根据学校校务分工的层次架构落实岗位责任制,逐层包干,逐层负责,如主任对校长负责,学科组长对教导处主任负责,年级组长对德育处主任负责,班主任对年级组长负责。让中层干部和各层教职员工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努力挖掘个人的潜能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四、变因循式为开拓式
不少学校卓有成效的办学经验证明,成功的学校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更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而校长的观念更新,往往会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和工作风格。每一所成功的学校都与一位具有开拓性思想意识的校长相关联,每一个真正成功的校长,都是具有开拓性思想意识的校长。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的校长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者。校长负责制为校长执著地追求学校的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校长开拓管理之路。诚然,在同旧传统思想的搏斗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意料的障碍,这就更需要校长充满自信和理智的思考,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和修正,坚定不移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学校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为此,校长必须转变“官”念,讲究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构建实施管理的新模式,以达到科学治校、情感管理的理想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人力资源,提高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取得最好的办学效益。(作者单位:瑞金市第三中学)
一、变独体式为集体式
校长负责制实际上确定了校长在学校、国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校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陶行知说:“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就这一意义而言,校长的职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可以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独断一切。校长不应是唯我独尊的“君主”,当然,也不应是“传声筒”或“维持会长”。校长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定新思路,构建实施管理的新格局,而所构建的格局的基本标志,就是集体式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不仅应当宣传和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图和思想把全体教师组织和联合起来”,还应当“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于这些思想”。这进一步启示我们,校长宜强化集体行为。在新形势下,校长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校务工作会、董事会、教职工代表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有效地组织、指挥、协调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对内创设一个教育者自觉管理和受教育者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对外营造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管理的良好环境,形成一个大教育的网状格局,创造一种远比校长个人力量大得多的集体教育力量。校长只有在实施管理中变独体式为集体式,才有可能全面调动学校积极因素,学校才会焕发出无限的教育生机。
二、变人为式为人文式
如果校长对校长负责制认识欠明确,受潜意识中“一校之长”的观念的影响,行为上往往容易陷入管理的误区,尤其是对第一个层面的管理对象——教师,或过分强调“清规戒律”,或随心所欲而“朝令夕改”,或忽视战略策划而偏向短期行为。所以,作为校长,要使教师满意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智,就要在情境上开创一个以淡化人为的行政手段为前提的人文管理的模式,即强化文化意识,创设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一句话,校长要以学者风范去团结教师,而不是以硬性的规定去迫使教师就范。因此,校长应该是一个好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学者。校长要努力地掌握教学的规律、技巧和艺术,只有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成为一个有威望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才能释放出一种特殊“凝聚能量”。
三、变直管式为层管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看成一个整体并把各种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大层次,从而揭示了人类需要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可以说,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
校长在实施管理中要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校长要从个人直接管理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要根据学校校务分工的层次架构落实岗位责任制,逐层包干,逐层负责,如主任对校长负责,学科组长对教导处主任负责,年级组长对德育处主任负责,班主任对年级组长负责。让中层干部和各层教职员工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努力挖掘个人的潜能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四、变因循式为开拓式
不少学校卓有成效的办学经验证明,成功的学校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更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而校长的观念更新,往往会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和工作风格。每一所成功的学校都与一位具有开拓性思想意识的校长相关联,每一个真正成功的校长,都是具有开拓性思想意识的校长。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的校长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者。校长负责制为校长执著地追求学校的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校长开拓管理之路。诚然,在同旧传统思想的搏斗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意料的障碍,这就更需要校长充满自信和理智的思考,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和修正,坚定不移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学校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为此,校长必须转变“官”念,讲究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构建实施管理的新模式,以达到科学治校、情感管理的理想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人力资源,提高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取得最好的办学效益。(作者单位:瑞金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