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下乡,去了怀来县最偏远的村子—镇边城。我们从县城出发,路程约60公里。途中,右侧是斧凿的峭壁,左侧则是万丈悬崖和碧波荡漾的官厅水库。山路崎岖,我们的依维柯似庞然大物般,喘着粗气向上攀延。一路上,灌木与汽车的摩擦声此起彼伏。车子绕了整整五十道弯,走了将近2个小时,才到了这个四面环山之地。
下了车,大家如释重负地伸着懒腰,眼球却瞬间被扑面而来的大山吸引过去。天蓝得透明,雪白的云朵悠然飘荡着。清新的空气里,有植物的芬芳,顷刻沁入心脾。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尽享这一刻的沉醉。
来迎接我们的村长说,镇边城是明代内三关长城重要的防守城,是河北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住着的,多是守城将领的后裔,虽只有百户人家,却有20多种姓氏。山里人贫穷,却几乎个个长寿。你们尝尝这里的水,绝对没有任何污染。他的语气,充满了对本土的热爱。
完成工作后,时间尚早,大家雀跃着要去爬山。踏着石头铺就的巷道,我们走出村委会。临街处,坐落着一个建了300年的石砌戏台,顶部由12根木制柱子支撑。它是镇边城最古老也最坚固的建筑。曾经,这里处处雕梁画栋,上面布满民间艺人精美的手工彩绘。但岁月的风,已剥蚀掉所有的色彩纷呈。细细看去,只有一些旧日的残迹依稀可辨。
大家一路说笑着,不觉间已到了镇边城的东门。东门高约3米,宽2米多。门洞用青砖修葺,形容已斑驳脱落。头顶的“镇边城”牌匾是80年代新换的,那块旧的,早不知去了哪里。镇边城原有的南门及北门,现已不复存在。只有3棵500年的老槐,仍在曾经的南门处高高耸立着。
我们走上东门顶,脚下的古城墙一路向北延伸。大家一边在石头墙上小心翼翼地行走,一边忍不住向西望去。著名的笔架山巍然屹立,杏叶红透千山,风景如画般秀美。我一边喘着气,一边接二连三地按动相机。这样养眼的美图,定是不能错过的。
爬到一半时,对面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令我吃惊的是,她的脚是裹着的,就是旧时那种三寸金莲。她下山的步伐虽缓慢,却十分稳健,左胳膊上还挎着一个用柳条编制的篮子。
走近时,她停下脚步,从篮子里抓出红红的山楂让我们吃。我们慌忙婉拒。老人笑了,慈祥地说,孩子,吃吧,刚刚从树上采的,不跟你们要钱。我问,老奶奶,您多大岁数了?她伸出两把手,自豪地说,后面再加一个零。100岁?!我们同时将嘴巴张得异常大。是啊,我的重孙子都有小孩了。老奶奶用手理了理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我注意到,她的腕上,松垮地圈着两只小小的银镯。它们泛着陈旧的光泽,上面刻有老式雕花。一阵风吹过,有细微的声响悠然传来。
我由衷感叹着,奶奶,您都100岁了,身子骨还如此硬朗,真是难得呢。老人将篮子放下,坐到石头上,望着远山说,你别忘了,这里可是镇边城。如果身子不硬朗,我们用什么保卫边防呢?那场血腥的南口战役,至今想起,仍是记忆犹新呢。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大家天天有大米白面吃,条件好的,还能吃到肉和水果,跟原来相比,真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呢。老人站起来,跟我们道别后,慢慢向山下走去。望着老人略显蹒跚的背影,我似悟到了什么,感到头顶的天空,霎时高出许多,也明亮了许多。
山路越发难走。有时,会有大块巨石,阻挡住我们向前的路。我们一步一挪,一小时后,终于到了山顶。镇边城整个村子蜗在山谷里,此时,有袅袅的炊烟从各家冉冉升起,那般清静安宁。
下山后,听说这里的核桃极好,便让妇联主任带我们去买。走进一个空荡简陋的院子,竟然又重逢了山上那位百岁奶奶。妇联主任说,张奶奶家的核桃,是全村最好吃的,皮薄肉实呢。老人笑逐颜开地让我们在院子里的石头上落座。然后,拿出杆秤和核桃,开始给我们称取。她每称完一份,就提高嗓门对屋子里喊,老头子,我算得对吗?屋内先是一阵咳嗽,然后听到老爷爷答道,对着呢。老爷爷说完,老奶奶才会安心地称下一份。妇联主任又说,张爷爷病瘫在床近40年了,一直都是张奶奶精心侍候着。所有的山杏还有核桃,全部是张奶奶一个人从山上一袋一袋地背回来。此时,张奶奶的白发在山风里纷乱地飞舞着,我的眼里顷刻弥漫起一层薄雾。这时,听到有同事问,老太太,您身体这么好,是不是跟常年吃核桃有关系啊,听说核桃极有营养的。老奶奶却摇头道,不。这核桃,我一个都不舍得吃。我家老头子还等着用它换来的钱买药治病呢。都吃了,钱上哪弄去?我的身子骨硬朗,可能跟天天爬山有关吧。生命在于运动,越劳动越精神。
是啊,我所见到的山里人,没有一个肥胖的。他们大都体形偏瘦,给人的感觉精力充沛。他们日日劳作,每天在山路上行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春天将种子一点点运上去,秋天将果实再一点点背回来。他们吃天然的食物,喝无污染的山泉水,自内而外透着洁净的气息。
我们回去时,路旁有几个小孩躺在巨石上晒太阳,也有一些老人在参天的松树下下象棋。这里的人,跟镇边城一样,个个似石头般硬朗结实。这种坚硬,已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它已渗透到山民的骨子里。突然想到一句话:站着是棵松,躺倒是根梁。这应该,就是镇边城永远的精神。
(编辑·姚磊)
下了车,大家如释重负地伸着懒腰,眼球却瞬间被扑面而来的大山吸引过去。天蓝得透明,雪白的云朵悠然飘荡着。清新的空气里,有植物的芬芳,顷刻沁入心脾。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尽享这一刻的沉醉。
来迎接我们的村长说,镇边城是明代内三关长城重要的防守城,是河北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住着的,多是守城将领的后裔,虽只有百户人家,却有20多种姓氏。山里人贫穷,却几乎个个长寿。你们尝尝这里的水,绝对没有任何污染。他的语气,充满了对本土的热爱。
完成工作后,时间尚早,大家雀跃着要去爬山。踏着石头铺就的巷道,我们走出村委会。临街处,坐落着一个建了300年的石砌戏台,顶部由12根木制柱子支撑。它是镇边城最古老也最坚固的建筑。曾经,这里处处雕梁画栋,上面布满民间艺人精美的手工彩绘。但岁月的风,已剥蚀掉所有的色彩纷呈。细细看去,只有一些旧日的残迹依稀可辨。
大家一路说笑着,不觉间已到了镇边城的东门。东门高约3米,宽2米多。门洞用青砖修葺,形容已斑驳脱落。头顶的“镇边城”牌匾是80年代新换的,那块旧的,早不知去了哪里。镇边城原有的南门及北门,现已不复存在。只有3棵500年的老槐,仍在曾经的南门处高高耸立着。
我们走上东门顶,脚下的古城墙一路向北延伸。大家一边在石头墙上小心翼翼地行走,一边忍不住向西望去。著名的笔架山巍然屹立,杏叶红透千山,风景如画般秀美。我一边喘着气,一边接二连三地按动相机。这样养眼的美图,定是不能错过的。
爬到一半时,对面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令我吃惊的是,她的脚是裹着的,就是旧时那种三寸金莲。她下山的步伐虽缓慢,却十分稳健,左胳膊上还挎着一个用柳条编制的篮子。
走近时,她停下脚步,从篮子里抓出红红的山楂让我们吃。我们慌忙婉拒。老人笑了,慈祥地说,孩子,吃吧,刚刚从树上采的,不跟你们要钱。我问,老奶奶,您多大岁数了?她伸出两把手,自豪地说,后面再加一个零。100岁?!我们同时将嘴巴张得异常大。是啊,我的重孙子都有小孩了。老奶奶用手理了理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我注意到,她的腕上,松垮地圈着两只小小的银镯。它们泛着陈旧的光泽,上面刻有老式雕花。一阵风吹过,有细微的声响悠然传来。
我由衷感叹着,奶奶,您都100岁了,身子骨还如此硬朗,真是难得呢。老人将篮子放下,坐到石头上,望着远山说,你别忘了,这里可是镇边城。如果身子不硬朗,我们用什么保卫边防呢?那场血腥的南口战役,至今想起,仍是记忆犹新呢。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大家天天有大米白面吃,条件好的,还能吃到肉和水果,跟原来相比,真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呢。老人站起来,跟我们道别后,慢慢向山下走去。望着老人略显蹒跚的背影,我似悟到了什么,感到头顶的天空,霎时高出许多,也明亮了许多。
山路越发难走。有时,会有大块巨石,阻挡住我们向前的路。我们一步一挪,一小时后,终于到了山顶。镇边城整个村子蜗在山谷里,此时,有袅袅的炊烟从各家冉冉升起,那般清静安宁。
下山后,听说这里的核桃极好,便让妇联主任带我们去买。走进一个空荡简陋的院子,竟然又重逢了山上那位百岁奶奶。妇联主任说,张奶奶家的核桃,是全村最好吃的,皮薄肉实呢。老人笑逐颜开地让我们在院子里的石头上落座。然后,拿出杆秤和核桃,开始给我们称取。她每称完一份,就提高嗓门对屋子里喊,老头子,我算得对吗?屋内先是一阵咳嗽,然后听到老爷爷答道,对着呢。老爷爷说完,老奶奶才会安心地称下一份。妇联主任又说,张爷爷病瘫在床近40年了,一直都是张奶奶精心侍候着。所有的山杏还有核桃,全部是张奶奶一个人从山上一袋一袋地背回来。此时,张奶奶的白发在山风里纷乱地飞舞着,我的眼里顷刻弥漫起一层薄雾。这时,听到有同事问,老太太,您身体这么好,是不是跟常年吃核桃有关系啊,听说核桃极有营养的。老奶奶却摇头道,不。这核桃,我一个都不舍得吃。我家老头子还等着用它换来的钱买药治病呢。都吃了,钱上哪弄去?我的身子骨硬朗,可能跟天天爬山有关吧。生命在于运动,越劳动越精神。
是啊,我所见到的山里人,没有一个肥胖的。他们大都体形偏瘦,给人的感觉精力充沛。他们日日劳作,每天在山路上行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春天将种子一点点运上去,秋天将果实再一点点背回来。他们吃天然的食物,喝无污染的山泉水,自内而外透着洁净的气息。
我们回去时,路旁有几个小孩躺在巨石上晒太阳,也有一些老人在参天的松树下下象棋。这里的人,跟镇边城一样,个个似石头般硬朗结实。这种坚硬,已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它已渗透到山民的骨子里。突然想到一句话:站着是棵松,躺倒是根梁。这应该,就是镇边城永远的精神。
(编辑·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