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名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个理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的。那么怎样把新的课程标准正确的运用到音乐课的教学中去?是值得每个音乐教师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双基;审美教育;身动;心动
在大纲中对音乐“双基”教学任务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能力,发展音乐听觉和增强音乐的记忆力,培养正确的节奏感,获得有关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所以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识谱、基本乐理以及演唱演奏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再从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来看,如何要求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必须进行基本乐理的讲授和较系统的视唱练耳的训练等,繁难程度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广大音乐教师按上述要求,积极开展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学为首要的音乐课堂教学。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全新教学理念
1.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度
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长短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欢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题材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有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如英雄、少年、高山、流水等等。通过上述诸方面的培养是使学生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使情操得到陶冶,精神随之升华。
2.音乐的情感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
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的语言——心灵之声。所以神奇的音乐被舒曼看成是“一种最崇高的心灵语言”,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一则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知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特别重要的是知识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再则,教师应根据以情动人的音乐教育规律,以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特别是审美情感,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凡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交流与流露,而忽视情感的音乐教学,不仅不能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反而阻碍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甚至是对其音乐兴趣的扼杀。
二、音乐课的“身动”与“心动”
1.重视学生在“心动”基础上的“身动”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外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学生来说,音乐更多的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2.加强学生在“身动”时的“心动”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等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撼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被音乐所描写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最高层次的动。
三、提倡科学综合,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科学综合,理解多元化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随着人们对音乐与文化深层关系的日益深入,多元文化的音乐交流也就显得重要起来。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的去认识一种音乐。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了解他们与其他地区或民族文化的不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综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的了解与尊重。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电影《我是谁》中的非洲歌舞片段,出示非洲的地图和有关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遥远、古老而又神奇的非洲。通过非洲的服饰风格、建筑风格、音乐节奏型等等,同学们已经大体了解了非洲的音乐风格。然后欣赏《非洲赞歌》,同学们就能够自发的运用击掌、捻指、哼鸣、领唱、齐唱等方式。这样的音乐课不仅教会了知识,而且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总之,随着艺术课程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也会不断完善,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越来越科学,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双基;审美教育;身动;心动
在大纲中对音乐“双基”教学任务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能力,发展音乐听觉和增强音乐的记忆力,培养正确的节奏感,获得有关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所以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识谱、基本乐理以及演唱演奏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再从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来看,如何要求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必须进行基本乐理的讲授和较系统的视唱练耳的训练等,繁难程度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广大音乐教师按上述要求,积极开展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学为首要的音乐课堂教学。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全新教学理念
1.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度
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长短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欢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题材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有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如英雄、少年、高山、流水等等。通过上述诸方面的培养是使学生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使情操得到陶冶,精神随之升华。
2.音乐的情感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
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的语言——心灵之声。所以神奇的音乐被舒曼看成是“一种最崇高的心灵语言”,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一则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知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特别重要的是知识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再则,教师应根据以情动人的音乐教育规律,以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特别是审美情感,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凡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交流与流露,而忽视情感的音乐教学,不仅不能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反而阻碍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甚至是对其音乐兴趣的扼杀。
二、音乐课的“身动”与“心动”
1.重视学生在“心动”基础上的“身动”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外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学生来说,音乐更多的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2.加强学生在“身动”时的“心动”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等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撼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被音乐所描写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最高层次的动。
三、提倡科学综合,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科学综合,理解多元化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随着人们对音乐与文化深层关系的日益深入,多元文化的音乐交流也就显得重要起来。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的去认识一种音乐。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了解他们与其他地区或民族文化的不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综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的了解与尊重。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电影《我是谁》中的非洲歌舞片段,出示非洲的地图和有关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遥远、古老而又神奇的非洲。通过非洲的服饰风格、建筑风格、音乐节奏型等等,同学们已经大体了解了非洲的音乐风格。然后欣赏《非洲赞歌》,同学们就能够自发的运用击掌、捻指、哼鸣、领唱、齐唱等方式。这样的音乐课不仅教会了知识,而且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总之,随着艺术课程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也会不断完善,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越来越科学,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