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准确的分析油藏动态和预测各种开采方式下的生产趋势,单元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油藏动态资料。常规的水驱油藏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考虑的往往都是静态下的地质模型,无法定量的评价油藏的水驱动态、注入水分配,油井受效等问题,更不能追踪到井组间准确的动态特征。本文研究一种基于注采平衡原理的水流线定量方法,在动态资料不丰富的井组,也可以通过计算定量的描述出水驱流线的强弱,为井组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注采平衡;水流线方向;分层注入量;分层产液量
1、前言
沙二1-3开发单元位于胜坨油田的西部高点,含有面积6.78Km2。是一套河流相沉积的偏亲油,正韵律,中稠油,中高渗透为主、北高南低的穹隆背斜构造油藏。目前单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水驱作为主要开发方式,是单元开发的主战场。对水流线方向及强弱的认识,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基础,实现定量化评价注采井间关系,进行油藏整体与井组分析,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法,在控制产水量增长的条件下可实现较长时间的稳产 [1]。
2、复杂水驱砂岩油藏的产量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沙二1-3单元层间渗透率级差达到8.6,造成单元层间注采状况差异越大。纵向上,高渗透层带其连通性较好,吸水能力强,水线推进速度快。而中低渗透层则相反,这就造成了高渗透层与中低渗透层间的层间矛盾,使注入水总是向着物性好的层流动而干扰中、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进而影响其产油能力。平面上油层物性的不同、连通性的差异,使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不同。因而使水线在不同方向上的推进速度不同,使油层的压力、产量、含水不同,造成高渗透区水线形成舌进,油井过早见水,采收率降低。中、低渗透区,长期见不到注水效果,使压力下降,产量递减。
开发因素:单元主力层11、35动态井网对应率比较高,井网相对较完善,其他各层的井网注采对应率相对较低,井网完善程度较差。只注不采和只采不注会影响井网完善程度,对小层的产液和吸水均有影响。在许多井组,对同井场的不同层位及相同层位加密了生产井。由于井距和供液面积发生了变化,都会对油水井间的水流线产生影响[3]。
3、基于注采平衡沙二1-3单元油藏水驱流线定量分析
沙二1-3单元水驱流线定量分析是以注采平衡为原则,综合利用各项动态开发资料,深入研究储层动用状况。并将油水井当前注采平衡状态,劈分到单砂体、单井方向的一种方法。以井组内注采平衡为依据,将注水井的分层注水量按注水井和其影响到的采油井的油层条件和开采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得到各油井分层的水井方向来液量。
3.1)油藏水驱流线方向定量计算
在综合考虑油水井各小层的油层条件(油层厚度、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开发条件(注采井距、生产压差、改造措施)的基础上,将注水井井口日注水量劈分到注水井的各小层,即得到注水井的分层注水量。详细步骤如下:渗流阻力系数计算:根据水电相似原理,以注水井为中心,计算注水井各小层周围各油井方向的渗流阻力系数: 可以根据该区改造措施效果确定M值。如大庆油田统计结果,压力后近期可增产一倍,故M=2;未压裂的井层M=1;堵水井层,M取接近0的值。
水井垂相劈分系数计算:在综合考虑注水井個小层地层系数和其周围各油井方向渗流阻力系数大小的基础上,设注水井射开n个小层,则注水井第i层垂向劈分系数计算式为: 在注水井垂向劈分系数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注水井井口的日注水量,计算出注水井分层注水量:
平面分配系数的计算:同一小层内若注水井周围有若干口油井同时射开,注水量向各油井方向的平面分配系数取决于油水井间油水两相流的渗流阻力系数和油井流压。设注水井第i个小层周围有m口油井,油水两相渗流阻力系数分别为R1R2…Rm;第j口油井该层的分配水量为: 第I个小层的总水量为: 由上式可得 第j口井平面分配系数:
符号注解:h-油层厚度;K-渗透率;L-注水井距;ΔP-生产压差;Wi-注水井第i小层的日注水量;Qw-注水井全井日注水量;Ri-注水井第i小层吸水比例(吸水剖面资料);Rij-注水井第i小层周围第j口油井方向的渗流阻力系数;Lj-注水井第j口油井距; μ0-原油粘度;Kij-注水井第i小层第j口油井的有效渗透率;Hij-第i小层第j口油井有效厚度 Mij-第i小层第j口油井改造措施系数;P-注水井井底压力;Pj-注水井周围第j口油井的井底流压;Ci-水井第i小层垂向劈分系数 Ki-注水井第i小层有效渗透率;Hi-注水井第i小层垂有效厚度 Mi-注水井第i小层的改造措施系数Qwi-注水井第i小层分层注水量
4、结论
本方法把油、水井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综合考虑注水井和其影响到的采油井的油层条件和开发条件,克服了过去用动态监测资料不全、水井的分层产液量和注水量不准确的缺陷。能够定量的描述注采井间的注采关系,对井组注采调整提出数据支持。通过现场实际验证,本方法符合率较高。采用该方法,可以认识没有监测资料井的动用状况,对分析小层剩余油潜力及制定分层改造措施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尚斌.利用生产数据计算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2)
[2]喻高明.行列注水油田开发指标计算方法的改正[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4):21-23
关键词:注采平衡;水流线方向;分层注入量;分层产液量
1、前言
沙二1-3开发单元位于胜坨油田的西部高点,含有面积6.78Km2。是一套河流相沉积的偏亲油,正韵律,中稠油,中高渗透为主、北高南低的穹隆背斜构造油藏。目前单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水驱作为主要开发方式,是单元开发的主战场。对水流线方向及强弱的认识,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基础,实现定量化评价注采井间关系,进行油藏整体与井组分析,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法,在控制产水量增长的条件下可实现较长时间的稳产 [1]。
2、复杂水驱砂岩油藏的产量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沙二1-3单元层间渗透率级差达到8.6,造成单元层间注采状况差异越大。纵向上,高渗透层带其连通性较好,吸水能力强,水线推进速度快。而中低渗透层则相反,这就造成了高渗透层与中低渗透层间的层间矛盾,使注入水总是向着物性好的层流动而干扰中、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进而影响其产油能力。平面上油层物性的不同、连通性的差异,使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不同。因而使水线在不同方向上的推进速度不同,使油层的压力、产量、含水不同,造成高渗透区水线形成舌进,油井过早见水,采收率降低。中、低渗透区,长期见不到注水效果,使压力下降,产量递减。
开发因素:单元主力层11、35动态井网对应率比较高,井网相对较完善,其他各层的井网注采对应率相对较低,井网完善程度较差。只注不采和只采不注会影响井网完善程度,对小层的产液和吸水均有影响。在许多井组,对同井场的不同层位及相同层位加密了生产井。由于井距和供液面积发生了变化,都会对油水井间的水流线产生影响[3]。
3、基于注采平衡沙二1-3单元油藏水驱流线定量分析
沙二1-3单元水驱流线定量分析是以注采平衡为原则,综合利用各项动态开发资料,深入研究储层动用状况。并将油水井当前注采平衡状态,劈分到单砂体、单井方向的一种方法。以井组内注采平衡为依据,将注水井的分层注水量按注水井和其影响到的采油井的油层条件和开采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得到各油井分层的水井方向来液量。
3.1)油藏水驱流线方向定量计算
在综合考虑油水井各小层的油层条件(油层厚度、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开发条件(注采井距、生产压差、改造措施)的基础上,将注水井井口日注水量劈分到注水井的各小层,即得到注水井的分层注水量。详细步骤如下:渗流阻力系数计算:根据水电相似原理,以注水井为中心,计算注水井各小层周围各油井方向的渗流阻力系数: 可以根据该区改造措施效果确定M值。如大庆油田统计结果,压力后近期可增产一倍,故M=2;未压裂的井层M=1;堵水井层,M取接近0的值。
水井垂相劈分系数计算:在综合考虑注水井個小层地层系数和其周围各油井方向渗流阻力系数大小的基础上,设注水井射开n个小层,则注水井第i层垂向劈分系数计算式为: 在注水井垂向劈分系数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注水井井口的日注水量,计算出注水井分层注水量:
平面分配系数的计算:同一小层内若注水井周围有若干口油井同时射开,注水量向各油井方向的平面分配系数取决于油水井间油水两相流的渗流阻力系数和油井流压。设注水井第i个小层周围有m口油井,油水两相渗流阻力系数分别为R1R2…Rm;第j口油井该层的分配水量为: 第I个小层的总水量为: 由上式可得 第j口井平面分配系数:
符号注解:h-油层厚度;K-渗透率;L-注水井距;ΔP-生产压差;Wi-注水井第i小层的日注水量;Qw-注水井全井日注水量;Ri-注水井第i小层吸水比例(吸水剖面资料);Rij-注水井第i小层周围第j口油井方向的渗流阻力系数;Lj-注水井第j口油井距; μ0-原油粘度;Kij-注水井第i小层第j口油井的有效渗透率;Hij-第i小层第j口油井有效厚度 Mij-第i小层第j口油井改造措施系数;P-注水井井底压力;Pj-注水井周围第j口油井的井底流压;Ci-水井第i小层垂向劈分系数 Ki-注水井第i小层有效渗透率;Hi-注水井第i小层垂有效厚度 Mi-注水井第i小层的改造措施系数Qwi-注水井第i小层分层注水量
4、结论
本方法把油、水井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综合考虑注水井和其影响到的采油井的油层条件和开发条件,克服了过去用动态监测资料不全、水井的分层产液量和注水量不准确的缺陷。能够定量的描述注采井间的注采关系,对井组注采调整提出数据支持。通过现场实际验证,本方法符合率较高。采用该方法,可以认识没有监测资料井的动用状况,对分析小层剩余油潜力及制定分层改造措施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尚斌.利用生产数据计算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2)
[2]喻高明.行列注水油田开发指标计算方法的改正[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