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职称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面对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的中职学生,怎样使他们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呢?本文提倡的“多元化信息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4-0059-0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普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和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生活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不仅信息技术课程被当作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重要的基础性工具课程被列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且信息技术教育或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信息教育的内涵也由传统的单纯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向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转变。那么,怎样让中职生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职业人呢?笔者认为,开展多元化信息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含义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或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时必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职学校的多元化信息教育,就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业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力情况,采用多层次的信息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制定多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信息素质培养。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层次的教学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作为信息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逐步构建学生的信息“三元目标体系”(见图1)。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手段获取需要的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态度和技能、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
(一)态度和技能
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和独立学习能力。
信息意识情感一般表现为学生能意识到信息的社会价值,能意识到新的信息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利用信息手段收集相应的信息。喜爱信息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
信息伦理道德一般表现为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时能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时刻意识到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安全问题,利用信息时能考虑到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等。
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活动,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信息教育,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意义重大。
(二)信息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应着眼于对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上,尽可能让学生多接受信息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进行简单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和数据处理,能在网上进行交流、检索、下载、应用信息和发布信息,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等等。
(三)信息能力
是指学生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手段及信息资料的本领,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和发布能力。
操作和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能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会上网等等,通过训练形成信息技能。
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可行的检索方案,利用一定的检索技术,从网络的信息资源海洋中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评价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正确辨别和理解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能批判性地做出选择。
运用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适当加工处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应用。
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加工处理,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表达,产生和发布新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意识情感与信息伦理道德,应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信息学科的开始阶段就进行教育和培养,并注意调动家庭、社区及社会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信息意识情感与信息伦理道德加以逐步强化。而要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则应该遵循信息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结合社会需求,分层次、模块化地提出信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信息课程教育三元目标体系。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上述教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及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对基本模式的几点说明:
关于教育目标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信息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体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在信息学方面获得充分的最好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确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要求。
关于教育途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个别辅导三种形式。以课程方式实行多元化信息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模式在承认信息课程方式“基础地位”的同时,注重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以便学生充分地提高信息素质。
关于教育内容在参照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克里斯蒂娜·道尔(Christina Doyle)的信息素养论及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订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信息素质的三层次(即信息态度和技能、信息能力培养和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特长生和差生的辅导。
关于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信息教育的三元目标体系为出发点和评估依据,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解决问题的个别辅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等,达到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实践
我们于2007年8月在本校高一年级随机选取2个试验班、2个对照班,开展多元化信息教育实验。随后,在2008年2月,对其他年级、兴趣小组和竞赛小组等也开展了多元化分层次的信息教育。实验分为三个层面:
(一)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见图3)
这里的“三维”是指信息课程的组织形式、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其中,课堂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课外活动和个别辅导三种,分别在信息教育的不同阶段采用;课程目标包括普及、提高和拔尖三个层次,体现了信息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培养规格包括兴趣、特长和专长,针对的是学生在信息科学方面的天赋差异,体现了信息教育规格的“多元化”。课堂的组织形式、课程的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三个方面互相之间呈“正三梭体”关系,所以称为“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组织形式、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的不同,信息多元化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普及型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对信息科学的兴趣,重点对学生进行信息态度、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训练。第二层次是提高型教学,采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对那些有潜质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技能小组、竞赛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发挥特长,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第三层次是个别辅导教学。针对一些有才华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开展个案辅导,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和有效性。
(二)采用“自主—导学”的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见图4)
教学以教师导学为主:根据课程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问题引导、设疑激趣、巡视辅导、学法指导等环节和手段,引导、诱导和辅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定目标、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信息素质,训练信息技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对学习环节调节上,因而对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则意味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教育的主体。
(三)开展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包括六个环节,如见图5所示。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内的成员能互相扬长补短、和谐相处,并民主选举小组长,以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根据学习任务,讨论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信息,并制定方案,确定收集信息的途径和分工办法。第三,各小组成员按照方案,分工协作收集信息。第四,小组成员共同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供下阶段使用。第五,对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料,各小组成员按照制定的方案,分工协作,对信息进一步分类、组织及集成,得到初步的学习成果。第六,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对照学习任务,各小组成员对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即前面各环节)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向全班汇报、交流。
这样,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任务之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通过书籍、Web网页、电子邮件、新闻组BBS、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途径,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提高了信息技能和信息素质,学会了与同学和谐相处,体验了与人协作的快乐。该模式可运用于信息学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
参考文献:
[1]吕爱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OL].(2004-12-19).http://www.lxbhxx.qd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91.
[2]祝水根.职业学校分层教学综合探讨[J].职教论坛,2005,(26).
[3]左新朝.论中职教育的分层次教学方法[J].河南农业,2010,(2).
作者简介:
祝水根(1967—),男,浙江江山人,浙江省江山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职校计算机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4-0059-0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普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和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生活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不仅信息技术课程被当作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重要的基础性工具课程被列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且信息技术教育或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信息教育的内涵也由传统的单纯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向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转变。那么,怎样让中职生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职业人呢?笔者认为,开展多元化信息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含义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或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时必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职学校的多元化信息教育,就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业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力情况,采用多层次的信息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制定多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信息素质培养。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层次的教学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作为信息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逐步构建学生的信息“三元目标体系”(见图1)。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手段获取需要的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态度和技能、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
(一)态度和技能
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和独立学习能力。
信息意识情感一般表现为学生能意识到信息的社会价值,能意识到新的信息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利用信息手段收集相应的信息。喜爱信息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
信息伦理道德一般表现为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时能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时刻意识到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安全问题,利用信息时能考虑到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等。
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活动,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信息教育,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意义重大。
(二)信息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应着眼于对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上,尽可能让学生多接受信息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进行简单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和数据处理,能在网上进行交流、检索、下载、应用信息和发布信息,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等等。
(三)信息能力
是指学生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手段及信息资料的本领,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和发布能力。
操作和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能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会上网等等,通过训练形成信息技能。
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可行的检索方案,利用一定的检索技术,从网络的信息资源海洋中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评价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正确辨别和理解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能批判性地做出选择。
运用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适当加工处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应用。
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加工处理,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表达,产生和发布新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意识情感与信息伦理道德,应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信息学科的开始阶段就进行教育和培养,并注意调动家庭、社区及社会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信息意识情感与信息伦理道德加以逐步强化。而要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则应该遵循信息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结合社会需求,分层次、模块化地提出信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信息课程教育三元目标体系。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上述教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及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对基本模式的几点说明:
关于教育目标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信息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体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在信息学方面获得充分的最好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确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要求。
关于教育途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个别辅导三种形式。以课程方式实行多元化信息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模式在承认信息课程方式“基础地位”的同时,注重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以便学生充分地提高信息素质。
关于教育内容在参照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克里斯蒂娜·道尔(Christina Doyle)的信息素养论及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订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信息素质的三层次(即信息态度和技能、信息能力培养和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特长生和差生的辅导。
关于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信息教育的三元目标体系为出发点和评估依据,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解决问题的个别辅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等,达到多元化信息教育的目标。
中职学校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实践
我们于2007年8月在本校高一年级随机选取2个试验班、2个对照班,开展多元化信息教育实验。随后,在2008年2月,对其他年级、兴趣小组和竞赛小组等也开展了多元化分层次的信息教育。实验分为三个层面:
(一)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见图3)
这里的“三维”是指信息课程的组织形式、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其中,课堂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课外活动和个别辅导三种,分别在信息教育的不同阶段采用;课程目标包括普及、提高和拔尖三个层次,体现了信息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信息教育的培养规格包括兴趣、特长和专长,针对的是学生在信息科学方面的天赋差异,体现了信息教育规格的“多元化”。课堂的组织形式、课程的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三个方面互相之间呈“正三梭体”关系,所以称为“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组织形式、目标层次和培养规格的不同,信息多元化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普及型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对信息科学的兴趣,重点对学生进行信息态度、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训练。第二层次是提高型教学,采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对那些有潜质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技能小组、竞赛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发挥特长,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第三层次是个别辅导教学。针对一些有才华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开展个案辅导,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和有效性。
(二)采用“自主—导学”的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见图4)
教学以教师导学为主:根据课程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问题引导、设疑激趣、巡视辅导、学法指导等环节和手段,引导、诱导和辅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定目标、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信息素质,训练信息技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对学习环节调节上,因而对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则意味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教育的主体。
(三)开展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包括六个环节,如见图5所示。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内的成员能互相扬长补短、和谐相处,并民主选举小组长,以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根据学习任务,讨论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信息,并制定方案,确定收集信息的途径和分工办法。第三,各小组成员按照方案,分工协作收集信息。第四,小组成员共同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供下阶段使用。第五,对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料,各小组成员按照制定的方案,分工协作,对信息进一步分类、组织及集成,得到初步的学习成果。第六,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对照学习任务,各小组成员对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即前面各环节)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向全班汇报、交流。
这样,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任务之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通过书籍、Web网页、电子邮件、新闻组BBS、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途径,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提高了信息技能和信息素质,学会了与同学和谐相处,体验了与人协作的快乐。该模式可运用于信息学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
参考文献:
[1]吕爱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OL].(2004-12-19).http://www.lxbhxx.qd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91.
[2]祝水根.职业学校分层教学综合探讨[J].职教论坛,2005,(26).
[3]左新朝.论中职教育的分层次教学方法[J].河南农业,2010,(2).
作者简介:
祝水根(1967—),男,浙江江山人,浙江省江山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职校计算机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