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细细思量我在农村初级中学任教十七年的美术教育之路,总结出以下三点,期望能够在美育探索中提高质量,完善自我。
一、转变观念,培养农村孩子的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与时俱进。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说"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分配至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发现孩子基本没接受过美术训练,但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纯真质朴性格中的率性流露,这种艺术天性让我心生暗喜,这正契合了我美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发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如物理学家劳厄的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心灵,这也是我开展美育的"突破口"和贯彻始终的"源泉"。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了孩子曾经"自觉"与"不自觉"的美术活动:用小树枝在地上划过的道道痕迹;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抹过的种种色彩;用泥巴砌过的城堡,捏过的小人;用各种纸折过的小船、小青蛙;用农忙时节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让他们在老师面前重新展示各自的拿手好戏。 "你们真棒!""小小年纪就是一位小艺术家了!""让老师欣赏欣赏你们精美的作品!"我称赞每一位孩子,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如洪闸一下子就打开了,使他们明白用自己的思维表現出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有特色的,就是美的,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这种艺术天性——率真,不要被美术理论的条条框框桎梏了思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是我致力于美育的初衷,而这种"渔"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整合农村美术课程资源。
要在基础薄弱、设备落后、经济困难的农村地区开展美育之路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面对现实,我认为照本宣科是不科学的,应整合适合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开展美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我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农村可资利用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还适当补充和增设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课题。
1、开创多元化的人文美术。如我在中西方传统节日中开设课题,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几乎每一个中外节日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欣赏、绘画、手工各个领域都可以展开教学,使孩子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如:教师节的人物写生、贺卡制作;圣诞节的想象画创作、折纸艺术;端午节的彩粽、香包制作,彩绘鸡蛋、龙舟等,还可以让孩子个人或分组对纪念活动(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悬钟旭像)进行"模仿秀"表演,进一步了解涉及节日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和了解中国民间节日纪念的特殊性。我还把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的知识面广又善于学习,一样能够引导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孩子走向清晰明朗的求美之路。
2.开创多领域的宣传方阵。配合学校各种宣传需要,我灵活地把中小学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开设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美术展览室、图片陈设室等用力的宣传阵地,美术字设计、报头设计、图案纹样设计、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是每届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在我的实战训练下,每个班级都培养了一批学校团委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涌现了一群宣传小干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3.开创多层面的乡土美术。客家文化,浩瀚如海,风情万种,让学生投入其中能使其情感丰富,受益匪浅。开设客家围屋、客家名胜古迹的写生活动,泥巴或彩泥制作客家传统美食活动,瓦片、鹅卵石彩绘活动,"三月三"等风俗来源故事的想象画活动……无一不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方阵,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领域。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特色,我还确立了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切入点的课程资源开发,从学生在农忙时节用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启示下,开发了"稻秆编织立体造型"、"稻秆拼贴画"等校本课程
三、总结经验,构建农村美术教育模式。
十几年来,我在农村坚持一线教学,总结经验,具有个人特色、学校特色的美育模式已初步形成,我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创设方便教师、学生操作的平台,才能使美育工作落到实处。我的农村美术之路的开展,实际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环境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例的提供上强调多样性和综合性,注意开发和使用个性化、多元化的课件,在学习内容、工具材料及学习评价上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孩子对美术学科的立体认识,从而让农村孩子的率性与创造性尽可能的结合,体现农村美育的特点。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谢丽芳的文章《乡村·还一个率真》所言"我们发现农村和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欠发达,却相对保护了这部分儿童的艺术天性,正是这种天性与民间美术原生性相吻合的基点,为农村儿童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农村、民族地区儿童美术教学模式的极好机会。"
回顾美育之路,我正是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自觉中就融会贯通了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这是我倍感欣慰的。立足农村、立足现实,我们教者仍需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推进农村教改之路的新发展。
一、转变观念,培养农村孩子的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与时俱进。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说"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分配至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发现孩子基本没接受过美术训练,但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纯真质朴性格中的率性流露,这种艺术天性让我心生暗喜,这正契合了我美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发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如物理学家劳厄的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心灵,这也是我开展美育的"突破口"和贯彻始终的"源泉"。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了孩子曾经"自觉"与"不自觉"的美术活动:用小树枝在地上划过的道道痕迹;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抹过的种种色彩;用泥巴砌过的城堡,捏过的小人;用各种纸折过的小船、小青蛙;用农忙时节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让他们在老师面前重新展示各自的拿手好戏。 "你们真棒!""小小年纪就是一位小艺术家了!""让老师欣赏欣赏你们精美的作品!"我称赞每一位孩子,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如洪闸一下子就打开了,使他们明白用自己的思维表現出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有特色的,就是美的,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这种艺术天性——率真,不要被美术理论的条条框框桎梏了思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是我致力于美育的初衷,而这种"渔"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整合农村美术课程资源。
要在基础薄弱、设备落后、经济困难的农村地区开展美育之路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面对现实,我认为照本宣科是不科学的,应整合适合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开展美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我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农村可资利用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还适当补充和增设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课题。
1、开创多元化的人文美术。如我在中西方传统节日中开设课题,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几乎每一个中外节日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欣赏、绘画、手工各个领域都可以展开教学,使孩子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如:教师节的人物写生、贺卡制作;圣诞节的想象画创作、折纸艺术;端午节的彩粽、香包制作,彩绘鸡蛋、龙舟等,还可以让孩子个人或分组对纪念活动(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悬钟旭像)进行"模仿秀"表演,进一步了解涉及节日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和了解中国民间节日纪念的特殊性。我还把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的知识面广又善于学习,一样能够引导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孩子走向清晰明朗的求美之路。
2.开创多领域的宣传方阵。配合学校各种宣传需要,我灵活地把中小学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开设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美术展览室、图片陈设室等用力的宣传阵地,美术字设计、报头设计、图案纹样设计、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是每届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在我的实战训练下,每个班级都培养了一批学校团委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涌现了一群宣传小干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3.开创多层面的乡土美术。客家文化,浩瀚如海,风情万种,让学生投入其中能使其情感丰富,受益匪浅。开设客家围屋、客家名胜古迹的写生活动,泥巴或彩泥制作客家传统美食活动,瓦片、鹅卵石彩绘活动,"三月三"等风俗来源故事的想象画活动……无一不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方阵,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领域。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特色,我还确立了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切入点的课程资源开发,从学生在农忙时节用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启示下,开发了"稻秆编织立体造型"、"稻秆拼贴画"等校本课程
三、总结经验,构建农村美术教育模式。
十几年来,我在农村坚持一线教学,总结经验,具有个人特色、学校特色的美育模式已初步形成,我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创设方便教师、学生操作的平台,才能使美育工作落到实处。我的农村美术之路的开展,实际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环境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例的提供上强调多样性和综合性,注意开发和使用个性化、多元化的课件,在学习内容、工具材料及学习评价上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孩子对美术学科的立体认识,从而让农村孩子的率性与创造性尽可能的结合,体现农村美育的特点。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谢丽芳的文章《乡村·还一个率真》所言"我们发现农村和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欠发达,却相对保护了这部分儿童的艺术天性,正是这种天性与民间美术原生性相吻合的基点,为农村儿童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农村、民族地区儿童美术教学模式的极好机会。"
回顾美育之路,我正是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自觉中就融会贯通了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这是我倍感欣慰的。立足农村、立足现实,我们教者仍需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推进农村教改之路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