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乙烯醇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山东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层,以聚乙烯醇为分离层材料,通过向聚乙烯醇中添加氧化石墨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乙烯醇纳滤膜。分别以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为原料液,测试了改性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并与聚乙烯醇纳滤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聚乙烯醇纳滤膜相比,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乙烯醇纳滤膜的通量有一定下降,但对盐的截留率显著提高,对硫酸钠的截留率最高达96.1%,对氯化钠的截留率在30%左右,显示出较好的分盐性能。
其他文献
离子型稀土乃国家战略资源,研究浸矿尾水中离子型稀土的富集回收具有重大意义。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氧化石墨烯(GO)改性纳滤膜和未改性纳滤膜分别对浸矿尾水中离子型稀土进行富集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膜在进料流量为5~6 L/min、操作压力为0.6~0.8 MPa时,对离子型稀土的富集呈现最佳状态,而且GO改性纳滤膜对离子型稀土的富集效果优于未改性纳滤膜。且在最佳操作条件下,未改性纳滤膜和GO改性纳滤膜的水通
期刊
采用液相共沉积法制备了以槲皮素-聚多巴胺(PDA)为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考察了沉积液中多巴胺与槲皮素的质量比对活性分离层表面性质和染料脱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和多巴胺共沉积有效抑制了PDA聚集颗粒的形成,赋予膜表面更好的均匀性;同时槲皮素的引入使分离层结构更为疏松,显著提高了复合纳滤膜的透水性能,且染料截留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当多巴胺与槲皮素的质量比为1∶1时,复合纳滤膜的纯水渗透率高
期刊
选用NF-C和NF-75两种纳滤膜对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进行纳滤实验,考察纳滤膜对PPCPs的截留机理。结果表明:纳滤膜去除PPCPs是由筛分作用、静电作用和吸附作用共同决定的。当PPCPs为非解离亲水性物质时,纳滤膜对PPCPs的去除机理主要为筛分作用;当PPCPs为非解离疏水性物质时,纳滤膜对PPCPs的去除机理为吸附作用。当PPCPs为可解离性物质时,纳滤膜对PPCPs的静电作用随
期刊
他达拉非(Tadalafil),(6R,12aR)-6-(1,3-苯并二氧戊环-5-基)-2-甲基-2,3,6,7,1 2,12a-六氢化吡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二酮,分子式为C22H19N3O4,相对分子质量为389.41,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V(Phosphodiesterase V,PDE 5)的可逆抑制剂。环磷酸鸟苷酸(cGMP),通过提高
学位
通过颗粒溶胶路线合成三元SiO2-TiO2-ZrO2溶胶,在中空平板陶瓷载体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滤膜,用于双氯芬酸钠(DCF)水溶液的分离。考察了盐酸用量和溶胶浓度对溶胶粒径的影响,发现增大盐酸用量,降低溶胶浓度均可有效降低溶胶粒径。本实验还探究了煅烧温度对溶胶凝胶化后的影响,发现SiO2-TiO2-ZrO2凝胶经过550℃煅烧后仍保持无定型态,表明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在DCF的分离实验中,分
期刊
纳滤(NF)的分离性能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具有低功耗、能够对大多数多价离子和低分子量有机物实现高效分离等特点,已成为膜分离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目前为止,大多数可用的纳滤膜都是聚酰胺薄膜复合(PA-TFC)膜,PA-TFC膜具有高水通量和高选择性被广泛用于水处理中。PA-TFC纳滤膜通常是薄而致密的分离层和多孔超滤支撑层组成,其中支撑层多由相转变方法制备,厚度通常超过100μm,降低了膜组件
学位
学位
利用静电喷雾方法成功制备了聚乙烯亚胺(PEI)/均苯三甲酰氯(TMC)荷正电纳滤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NH2-UIO-66(Zr),进一步提升了复合纳滤膜的性能。通过FTIR、SEM、EDS、Zeta电位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复合膜结构、形貌和表面电荷,并采用错流测试装置对不同重金属溶液进行分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MOFs的添加量为0.01 wt%时,制备出的复合纳滤膜性能最优,通量为8.9 L·m-2
期刊
制备二维氧化石墨烯(GO)纳滤膜并系统探索染盐分离性能。通过氧化刻蚀的方法获得多孔性GO(hGO),以聚乙烯亚胺(PEI)、硫脲(TU)为交联剂,利用层层自组装方法构建hGO纳滤膜。通过改变氧化刻蚀时间控制hGO纳米片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以调控膜染盐分离性能及稳定性。结果显示,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hGO膜的渗透通量逐渐增大,氧化处理1 h后hGO-1膜的纯水通量为8.2 L/m~2h bar;染料
期刊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以及各种阴离子在农业、食品以及化工行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断给人们带来效益,但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给地球生物造成很大伤害。因此,二氧化碳监测、捕集以及阴离子识别变的至关重要。本文对L-苯丙氨酸衍生的酰腙类有机凝胶因子(A1-A3)在二氧化碳识别方面的性质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合成了对比化合物A4。从荧光强度变化、凝胶状态改变两方面测试了氟离子诱导的A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