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最终WORK了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小旋风
  上个学期的一门课,我被分到了一组被称为“亚洲小旋风”的队伍里,原因是我们六个组员全是亚洲人。六个人中除了我,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中国女孩,一个谨言慎行的日本男生,一个漂亮的泰国女土豪,一个自负的马来西亚女“夜叉”和一个神经兮兮的大龄印度男。
  这一次的group work,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比较不愉快的团队经历,虽然我们都来自亚洲,在外人看来,性格和文化上理应更加亲密无间才对,可相处下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在第一次的meeting中——还未被分配工作,大家只是见个面熟悉彼此——性格迥异的我们彼此间就产生了隔阂:还未开始自我介绍,马来女就直接把一叠文件拍到桌上,说这是她问去年学过这门课的同学要到的资料,要我们回去读熟;另外一个中国女孩马上表示赞同,然后自荐为我们组的leader,要为大家安排任务;泰国美女浅浅地笑了笑,说自己以后每周的周四到周日不能开会,要去伦敦见男朋友及做美容;轮到日本男了,他只是自我介绍了一下,就端正地坐到一旁看着我们,不再说话;与日本男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笑嘻嘻的印度男,好像是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Raj活脱脱蹦出来一般。
  由于泰国女的要求,我们每周只能在周一至周三开会,又由于专业不同,大家能凑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每周三的两个小时。那么,在极少的时间内做出跟其他组一样甚至更好的成果,就是我们的目标,而这需要每个组员提前在家里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前几次的meeting还算顺利,大家把各自做好的任务拿出来由leader整合在一起。可好景不长,三周以后,印度男就不再出现,每次开会都说自己有事不能参加。当他第四次找寻借口逃避meeting的时候,我们雄心勃勃的中国女leader和马来女夜叉就炸了锅,咆哮着说这是unfair的,要把印度男“告老师”。
  对于这种反应,我实在是哭笑不得,内心一万个省略号奔腾而过。“告老师”这种招数在初中就绝迹了吧?作为二十多岁的硕士,难道就不能用其他解决方法吗?我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印度男或许有难言之隐,泰国女表示无所谓,日本男说可以让印度男在今后多做工作,加倍补偿。尽管如此,马来女和leader仍旧坚持己见,当即给教授发了一封邮件控诉印度男的缺席行为,并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把我的名字也署了上去。
  仅仅第二天,教授就给我们组的每位成员都发了一封邮件,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解决方法:一、批评教育为主,让印度男回归组织;二、批评教育,印度男分数减半;三、把印度男从我们组中开除。同时,可能教授也单方面找印度男进行了沟通求证,我们还未做出一个“选择”,印度男就急匆匆地来参加meeting并诚恳地向我们道歉,希望能够得到原谅。马来女没有说话,其他人都表示默认。
  对于组里的另一位中国同学和张牙舞爪的马来女,我从心底产生了很多不满,因为她们过于独断专行,让本应“平等自由”的小组讨论变成了她们二人的朝拜,时间长了,我愈发不满,却从未说出口。每当她们滔滔不绝之时,日本男还会争论两句,细致地列出各方观点的利与弊并加以对比;泰国女则是比较听话,认为按照书上和老师讲的那样写就没错;我则是默默地坐在一旁,接受所有观点。可能由于我一直都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且从未缺席任何一次meeting,马来女对我的不满,直到上交report的前一天才发作出来,她竟然指着我讲:“Katherine,你一直都不怎么说话,你对组织没有贡献,我要把这件事告诉教授!”
  另一个中国女孩立刻表示赞同,要把我的分数减半,日本男和泰国女不同意,说Katherine也做了许多工作,我们的贡献是一样的;而印度男,由于之前已经被“批斗”过,自那以后变得非常老实,每次meeting只是专心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做PPT,像我一样甚少说话。在马来女说完的瞬间,我愤怒得周身血液上涌,反驳的话语在一秒钟内填满了大脑,但万幸我的理智地压住了一切,只是轻轻说了句sorry,这反倒让马来女无从发泄,只是不甘心地坐下来,我却从心底里对另一个中国女孩产生了“相煎何太急”的悲哀。
  这一次的group work为我带来了小组合作的阴影,总是怕再遇到这类强势独断的组员,像我这种软柿子,则是能躲就躲。
  非洲黑哥哥
  很快第二学期到来,新的group work为我带来了几个中东和非洲组员。这次的group work以欢乐为基调,因为我的同学们奇怪的非洲口音总能把我逗得哈哈大笑。通常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黑哥哥们叽里咕噜说一长串,听起来像是热带雨林里的土著居民敲着鼓唱着歌时嘴里发出了“啊喽喽”的声音,我强忍住笑意,歉疚地说一句“sorry?”,请求他们重来一遍,然后他们放慢了“啊喽喽”的速度,可我还是听不懂,再一次“pardon?”。几番下来,我们身心俱疲但是都很开心,实在交流不畅的时候,就用纸写下来,或者用图画表示,真难以想象我们都是来英国留学的学生,竟然还用如此低级的交流方法。每次的group work,往往都是在我们既畅快又无奈的笑声中结束。
  在这个group中,唯一黄皮肤的我担当起了leader的重任,但我做得并不好,可能是自身性格所致,总学不会一个leader应有的决绝与果断。还好组里的一位中东大哥能够耐心地帮助我,担当起了副队长的职责,及时补充我所有遗漏的地方,安排任务合理高效,让我们小组的进度赶在了其他组之前。这门课叫“People and Organization”,有很多很多的案例让我们分析,让我们处在manager的位置解决一个又一个人力与组织方面的问题。这类的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好坏更多的在于是否把各个层面考虑得清楚和完善。因此,集结大家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我们正好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眼前的问题。
  有次案例是分析外派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对工作质量的影响,在怎样提高外派人员满意度的小问题中,我所能想到的就是给予员工带薪适应期,而我的组员们马上想到的却是给予员工家人的福利,比如每年两次回国的往返机票,逢年过节给员工家人的礼品和慰问等等。看看其他组员,西方同学多能够从员工的家庭方面来考虑,而这一点是我所欠缺的。时间长了,我跟黑哥哥们也熟悉了起来,有时周末有狂欢派对也会想着叫上我。黑哥哥们比白人聪明热情,是做朋友的最佳人选,怪不得当年毛爷爷都说“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某一天,我看到了中东大哥的Facebook资料,发现我俩竟然是同一天生日,于是这份同窗之情又变得更为亲密和难得。   学霸学渣together
  最后一次的group work是所有人闻之色变的strategy课程。这个传说中80%挂科的变态课程,有着复杂的计分方式,50%的考试,35%的group report,7.5%的wiki comments(wiki是一种国外类似Facebook的交流工具),还有7.5%的activity和register。听闻这门课30多分是常态(40分及格),那么在group report中拿到高分以缓和考试时压力,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不知是运气太好还是太差,这次的group,我被分到了一个著名的“学霸组”,一个英国帅哥,一个法国帅哥,一个俄罗斯美女,一个约旦帅哥和我这个学渣中的战斗机。作为学渣,我非常特别以及极其想要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奈何学霸们光芒太盛,有我没我都一样。虽然这群学霸都是白人,但不同国家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法也在小小的group work中被放大开来:
  比如,我们就是否用Rumelt model来分析公司层策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英国男:“这个模型很有道理,而且适用于这个策略,我认为可以考虑。”
  法国男:“相当不错,但是我们还需要其他模型进行辅助。”
  英国男:“我同意,那就把所有模型都用上吧,我愿意逐个进行分析。”
  我:“全用上太多了吧?report的篇幅是有限的……”
  俄罗斯战斗民族女:“不行!教授的slide(幻灯片)上没有提及这种模型,我们必须按照书上写的模型分析,书上的步骤是什么,我们就用什么步骤!”
  英国男:“淡定,我认为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俄罗斯战斗民族女:“不行!你是在挑战权威!”
  法国男:“或许我们可以都用。”
  约旦男:“我在做礼拜……”
  法国男:“Katherine,你怎么认为?”
  我:“额……都行,随便……”
  最终,争论的结果往往由法国男和英国男决定,因为俄罗斯女过于难缠,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对的,而我又总是提不出什么意见,约旦哥只要有空就在房屋的角落里独自祈祷,帮不上什么忙,法国男和英国男甚至在很多时候都“私自相会”,不再进行小组式的meeting,有时也叫上我,帮着去做一些查reference的简单任务。
  这原本不甚和谐的group在上交报告的deadline阶段,却突然爆发,大家都拿出了血液里的最后一分热度,拼了命地把所有涉及到的策略全部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分析。那些天,我们夜夜泡在图书馆,一个词一个词地改。原本只要2500字的report,由于图表里字数不限,我们的正文加附件加文献整整写了一百多页,最终得到了高得离谱的70多分!可能也正是我们这样过于鲜明的文化和性格差异——英国人细致严谨,法国人温柔好说话,俄罗斯人坚持己见,约旦人忠实,而我,中国人勤奋随和——才能使一个看起来并不和谐的group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记得我在国内的时候,小组作业多是直接分配任务,一人一块儿,最后整合,甚少交流与讨论,这样的好处是高效省时,甚至不必花时间meeting,劣势就是作业的整体过于分散,缺少逻辑性,观点过于单一。在英国念书以来,课程带给我的group work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做作业”,也教会我去接纳他人、融入他人,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彼此的知识和能量。留英的三次group work,“亚洲小旋风”给了我勇气,黑哥哥们给了我欢乐和正能量,“学霸组”给了我知识和信念,而最重要的,还是在面对各种文化的同学时,如何更好地合作,这或许才是教授要我们学习的终极技能。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年幼时看武侠小说,总羡慕那些练就独门绝技,使用独门兵器的武林高手,因为独门,所以难对付,不花多少气力,光靠出奇制胜就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端的是一夜成名。  这自然是件人人艳羡的事情。  想必和我有着相同幻想的人不少,熟悉不熟悉的朋友之中,凡热爱写作、摄影、音乐、书画者,总会推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作品”,比如书法,楷书未熟,手腕发抖,索性练行书,行书粘连,索性练草书,最后出来一个四不像,美其名曰创
《纽约时报》科技博客主笔、商业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偷偷地在某天清晨取消了订报服务,引起了大众哗然。  我从小喜爱看纸质报刊,会在每天午饭后坐在阳台上的老爷椅上,一页页地翻阅,享受暖融融的日光和印刷油墨的清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变成了手拿iPhone、大拇指娴熟快速地向下滑动屏幕,要么浏览微博,要么刷屏。  我爱读书更爱写作,却曾一度疑虑与担忧: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
为什么要上大学?身处不同的年代,回答有所不同。  现代的大学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是产业化,即出现了汽车、银行和房地产等行业。  每个行业由不同的企业组成,而企业都需要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比如,市场推销、工程师和管理者。  企业依何标准选择员工呢?可能会看应聘者的certificate(文凭)。  于是形成了与大学教育模式相关的第一组关系——企业和文凭。  其中,
美国学生贷款的种类  美国大学生可以从联邦政府与私人贷款机构如银行等获取学生贷款,贷款的种类繁杂,各所高校都有专门的办公室帮助学生申请这些贷款。虽然大家都在讨论学生贷款危机,可是最大的债主——联邦政府,却对到底联邦学生贷款发放了多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一般估计为1万亿美元左右,占了学生贷款的绝大部分。  联邦政府从三方面援助学生:无需偿还的奖学金、低息贷款以及勤工助学(Federal Work
Q:您主要做哪一行业的投资?  A:基于手机的软件硬件开发,就是移动互联网这块,因为它资产比较轻,但它的价值很大。现在的人没有手机不行。我们正在积极促成一些90年左右的年轻人,在车库咖啡等创业孵化地孕育移动互联方面的项目,帮他们争取投资,帮他们做强。  Q:听说前不久,IDG资本成立了1亿美元的90后基金,专门投资90后创业者或者是面向90后生活方式的创业项目,对这件事儿您怎么看?  A:嗯,知道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摘掉了“文革”期间戴在头上的一个“臭”字,但依然是“老九”。那时他们很穷,但学术风气好。回顾一下这个“好”的原因,对于今天或许是有益的。  那时候老师穷到什么程度呢?有贼为证:当时大钟寺一带尚属荒凉之地,常有劫匪出没,据说,防范劫匪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当遇到劫匪的时候,只要说一句“我是师大的老师”,你便可以安然而归。不肖说,那劫匪的脸上一定堆满了失望的表情。至于学习风气,那就
我是华南农业大学昆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虫虫迷”,每天我不是在实验室研究昆虫,就是在寻找昆虫的路上。有人曾质疑我整天研究昆虫能有什么出息,我却要说,小小昆虫背后解决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甚至整个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寻找阳彩臂金龟  2013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名为《西湖昆虫家族 “新移民”大起底》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在20年后再现西湖群山,
重启烂尾项目“淘课拉”  之所以对于找工作信心满满,是因为整个大学四年江泽辉丝毫没有浪费时间,一直踏踏实实朝着 “程序猿”的方向迈进着。  大一入学后不久,江泽辉就加入了武汉大学最大的学生门户网站“自强学堂”。该网站每天服务来自武汉大学四大校区、超过4万次的访问请求,且访问人数不断递增。  加入自强学堂是因为招新时宣传单上写着的后台代码部让江泽辉好感倍增,他立马报名参加,待了一段时间后,江泽辉越来
精细化预报  建立小组伊始,我们决定就独立自主发布南昌地区的天气预报,一是能够锻炼大家的气象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可以方便同学们出行以及生活。不过很快,我们就受到许多同学的质疑。这时候,2013年第七号台风“苏力”的生成给了我们一次打消大家疑虑的绝佳机会。台风登陆后,小组成员立刻向大家发布了未来的重大天气变化,并随时跟踪台风实况,连续发布了4期台风天气简报来分析未来的天气走向,包括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趋
不同年级,不同方法  周五下午两点十分,柯若石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这是北京交通大学研一学生的一节专业课——物联网,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在讲台上站定,柯若石老师并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热情地与同学们寒暄了几句,“Have you had your lunch?”这是一节长达四个小时全英文讲解的大课,临近周末,又是这样长时间的外文授课,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能力与精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