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迟发型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数据库中实施保肛手术的159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3.8%)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手术30 d内发生吻合口瘘定义为早发型,有41例(早发型组,2.6%);手术30 d后发现的吻合口瘘则定义为迟发型,有19例(迟发型组,1.2%);比较分析两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迟发型组确诊时间距吻合时间中位数为194 (30~ 327)d。与早发型组比较,迟发型组肿瘤位置较低[(6.1 ± 2.3) cm比(7.8 ± 2.8)cm, P= 0.023];吻合口位置较低[(3.6 ± 1.8)cm比(4.8 ± 1.6)cm,P= 0.008];术前放化疗比例较高[84.2%(16/19)比34.1%(14/41),P= 0.000];预防性肠造口比例亦较高[73.7%(14/19)比14.6%(6/41),P= 0.000)。根据吻合口瘘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迟发型组所有患者均为A、B级;而早发型组则均为B、C级(P= 0.000)。在初次手术住院期间,迟发型组无腹痛、全身不适和引流液异常者,也无腹膜炎者,发热>38℃者仅有8例(42.1%);而早发型组腹痛、全身不适29例(70.7%),引流液异常者29例(70.7%),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者25例(61.0% ),发热>38℃者39例(95.1%)。迟发型组窦道或瘘管形成13例(68.4%),直肠阴道瘘9例(47.4%);而早发型组则分别只有5例(12.2%)。迟发型组除5例(26.3%)予以继续观察随访(造口未关闭)和5例(26.3%)予以床边外科引流外,9例(47.4%)接受了手术治疗:3例行转流性肠造口,1例行Hartmann术,1例因放疗后盆腔纤维化、重建的直肠狭窄而行经括约肌间切除、结肛吻合及回肠袢式造口术,3例行直肠阴道瘘移行黏膜瓣加脱细胞基质补片修补术,1例行经肛直肠窦道切开术。迟发型组治疗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月,14例(73.7%)治愈。
结论直肠癌患者的肿瘤位置低、吻合口位置低、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及术中行预防性肠造口者,术后应警惕迟发吻合口瘘的发生。迟发型吻合口瘘临床表现隐匿,积极的外科治疗可使多数患者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