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热能动力专家、“杰出教授”、我国热能动力工程的开山祖师陈学俊有一位深明大义、目光远大的父亲。陈学俊尚在童年时,父亲就将儿子的人生定位铆在了“为国家干大事有大出息”的基点上。父母正直勤劳、努力上进,他们严格而又慈爱的教育,影响了陈学俊的一生……
【父亲目光远大】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父亲陈克钧,幼年在私塾念过书,依靠自学成为一个深明礼义的有学有识之士。父亲年少时就与堂兄在镇上经商,他们经商有道,买卖公平,因此发展得很不错。而且父亲为人正直,生活俭朴,烟酒不沾,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诚恳待人却严于律己。更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如出钱办学、修桥铺路,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全镇居民的尊敬。母亲张慧先,纯朴忠厚,勤劳节俭,不多说话,只干实事。她和堂嫂忙于为全家及店员30多人烧饭做菜。陈学俊至今还记得母亲一天三次去河边淘米,经常看到母亲挎着竹篮的手臂红一块紫一块。母亲手脚不停,做好后让别人吃,自己忙着做厨房的扫尾工作。因此她顿顿都是吃剩下的饭菜却从不抱怨,好像天经地义似的。另外,父母恩爱,相敬如宾,相互关心,勤奋工作。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式的、启发开导式的。孩子一旦有缺点错误,父母从不打骂,只是让孩子“面壁思过”,认真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因此陈学俊和他的兄弟们对父亲都是非常爱戴和敬畏的。
最为可贵的是父亲目光远大,他认为经商至多只是赚点钱而已,内忧外患的国家更需要一大批才识出众的知识人才,而读好书学到科学知识才是造就这些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为自己的孩子们创造学习机会,叮嘱陈学俊兄弟要读书,而不要他们接班经商。少年时代的陈学俊受父母影响,知道炎黄子孙要有志气,努力学习从未停滞。
【身逢离乱志更坚】
1931年,陈学俊在乌衣镇育智小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那是教会办的私立中学。但初中只读了一年。时逢上海“一·二八”事变,战乱不但没影响他的学习,反而更激起了他学习的劲头。他休学在家补习功课半年,跳两级考入南京私立安徽中学高中部。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因战乱迁至重庆),二哥同时也考入了大学。去重庆就学前,父亲让他乘火车先送四弟去安徽屯溪中学读书。分别之际,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凝望月儿水中游,送弟八百下徽州。从此同为他乡客,何日共乐明月秋?”
但离愁归离愁,并没有消融他的意志。思乡情浓,怀念父母,都成为他奋进的动力。在重庆他们生活很艰苦,吃的是蔬菜黄米饭,睡的是一百多人的大教室,还不时有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他更感到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工程救国的理想在他心里日益坚定。
1939年陈学俊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分至重庆经济部,在中央工业部试验所工作。由于努力钻研,他在1941年写出了锅炉制造工艺方面的论文,并出席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登上了全国性学术会议讲台。当时他才22岁。
由于成绩突出,1943年他受国家派遣,出国到美国燃烧工程公司考察。考察期间,他不但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经验知识,还不忘宣传自己的祖国。一次朋友聚会,为长中国人民志气,他在教堂管风琴伴奏下先唱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歌,然后他唱《嘉陵江上》。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为使自己学业更精专,他用实习得来的钱读书,进美国普渡大学深造。毕业后他谢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1947年回到上海,任上海交大教授,不久迎来了上海解放……
【父亲目光远大】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父亲陈克钧,幼年在私塾念过书,依靠自学成为一个深明礼义的有学有识之士。父亲年少时就与堂兄在镇上经商,他们经商有道,买卖公平,因此发展得很不错。而且父亲为人正直,生活俭朴,烟酒不沾,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诚恳待人却严于律己。更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如出钱办学、修桥铺路,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全镇居民的尊敬。母亲张慧先,纯朴忠厚,勤劳节俭,不多说话,只干实事。她和堂嫂忙于为全家及店员30多人烧饭做菜。陈学俊至今还记得母亲一天三次去河边淘米,经常看到母亲挎着竹篮的手臂红一块紫一块。母亲手脚不停,做好后让别人吃,自己忙着做厨房的扫尾工作。因此她顿顿都是吃剩下的饭菜却从不抱怨,好像天经地义似的。另外,父母恩爱,相敬如宾,相互关心,勤奋工作。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式的、启发开导式的。孩子一旦有缺点错误,父母从不打骂,只是让孩子“面壁思过”,认真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因此陈学俊和他的兄弟们对父亲都是非常爱戴和敬畏的。
最为可贵的是父亲目光远大,他认为经商至多只是赚点钱而已,内忧外患的国家更需要一大批才识出众的知识人才,而读好书学到科学知识才是造就这些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为自己的孩子们创造学习机会,叮嘱陈学俊兄弟要读书,而不要他们接班经商。少年时代的陈学俊受父母影响,知道炎黄子孙要有志气,努力学习从未停滞。
【身逢离乱志更坚】
1931年,陈学俊在乌衣镇育智小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那是教会办的私立中学。但初中只读了一年。时逢上海“一·二八”事变,战乱不但没影响他的学习,反而更激起了他学习的劲头。他休学在家补习功课半年,跳两级考入南京私立安徽中学高中部。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因战乱迁至重庆),二哥同时也考入了大学。去重庆就学前,父亲让他乘火车先送四弟去安徽屯溪中学读书。分别之际,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凝望月儿水中游,送弟八百下徽州。从此同为他乡客,何日共乐明月秋?”
但离愁归离愁,并没有消融他的意志。思乡情浓,怀念父母,都成为他奋进的动力。在重庆他们生活很艰苦,吃的是蔬菜黄米饭,睡的是一百多人的大教室,还不时有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他更感到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工程救国的理想在他心里日益坚定。
1939年陈学俊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分至重庆经济部,在中央工业部试验所工作。由于努力钻研,他在1941年写出了锅炉制造工艺方面的论文,并出席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登上了全国性学术会议讲台。当时他才22岁。
由于成绩突出,1943年他受国家派遣,出国到美国燃烧工程公司考察。考察期间,他不但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经验知识,还不忘宣传自己的祖国。一次朋友聚会,为长中国人民志气,他在教堂管风琴伴奏下先唱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歌,然后他唱《嘉陵江上》。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为使自己学业更精专,他用实习得来的钱读书,进美国普渡大学深造。毕业后他谢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1947年回到上海,任上海交大教授,不久迎来了上海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