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师,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平常的教学或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面对顽劣的学生,女老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苦心教育,可收获的却是一声“你为什么就不懂老师的心呢”,而男老师的“高压与怀柔政策”也是丝毫没有效果。有时抱着负责的态度,打电话通知家长来校,交流时也一再声明“我是对你的孩子充满着爱,是对他的明天负责”。现实教育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缺少爱心,特别是对那些潜能生,我们更是倾注了更多的爱。可有时,老师满腔的爱换来的只是一声失望的叹息。
老师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施行爱,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爱要给孩子尊重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老师不要去试图改变他。老师要尽量地放大学生美好、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渍。在教育学生时,不要老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要为学生去设定一条人生的轨道。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尊重是爱的根本。我们要像保护珍贵瓷器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在上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
二、爱要善待孩子的过错
老师是园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师的辛劳,可老师与修花草的园丁有着本质的不同。园丁可以把长得不好的、生病的、被害虫侵害的花草彻底地除掉,只留下自认为长得漂亮的。花草不能主动发展,长快了或者生病了就会被剪掉。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孩子。教师不能排斥、讽刺、打击那些学习不好、品行不良、行为不端的学生,更不能“一刀”把他们“剪掉”。学生是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况且今天的成绩和表现不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更多、更好地给予他们爱心和耐心,要用爱教导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的优点越来越突出。
三、爱要形式多样
(1)理性之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扮演着“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角色,到学校往往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希望老师能处处照顾自己,如果自己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还要发发小姐、少爷脾气。这时,老师既应该及时地引导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实施,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迁就。
(2)慈爱。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功能、地位不再是传统的板着面孔的“师道尊严”,他更应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对于一个长期成绩差,得不到老师欣赏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拿出别人更多的耐心跟他谈心,用鼓励去化解他心灵中的坚冰,肯定他的优点,鼓励他去发现自己的优势,而后把谈话的语调变得轻松自如,把讲道理变成聊天式的谈话,使他那紧张的心得到放松,而这种情绪又能很快影响到他的学习,使厌学情绪得到控制。
(3)仁爱。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也难免会遇到个别不能理解老师的家长。每当与他们探讨孩子的家庭教育时,父母总是说:“我相信我的孩子不会是这样的,老师你也应该经常鼓励、表扬我的孩子。”每次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时,他们的话语无疑是给老师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有时也会非常生气地对自己说:“算了吧,父母对孩子都是这样的溺爱,你还在这里瞎起什么劲?”可每当接触孩子纯澈的目光,看到孩子因为老师的一个微小的鼓励而充满学习干劲,因为老师及时的批评使他免于更大的损失时,为师的幸福感觉也就充满心田。
四、爱要无处不在
老师不仅要从学习上关爱学生,还要从生活中关爱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关爱学生,而且在课后也要关爱学生。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中心,成绩的好坏,紧紧地牵连着他们脆弱的自尊。老师尤其要对学习落后的学生予以关心,尽量不在公开的场合点名批评成绩差的学生,对于每次考试在后面的学生要单独予以辅导,认真帮他们分析原因,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
边远农村的学生孤独留守、远离亲人,生活中肯定有很多不便。老师如果能尽可能地给他们以方便,学生会很感激。尤其在学生生病的时候,最渴望亲人的温暖。而父母又不可能很快地来到他们的身边,老师的关心便是温暖。孤寂无助时的关爱会让学生感恩一生。对于老师的教育,他也就会毫无心理障碍地接受,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课后要关心他们的交往,这个交往,一方面是指异性间的有悖于友谊原则的交往,一方面是指同性间的交往。一旦发现不良的交往,要及时正确地引导,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品尝“青涩的苹果”。
老师用爱撑起了一方晴空,老师用爱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那么,老师收获的将是灿烂的彩虹,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
老师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施行爱,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爱要给孩子尊重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老师不要去试图改变他。老师要尽量地放大学生美好、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渍。在教育学生时,不要老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要为学生去设定一条人生的轨道。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尊重是爱的根本。我们要像保护珍贵瓷器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在上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
二、爱要善待孩子的过错
老师是园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师的辛劳,可老师与修花草的园丁有着本质的不同。园丁可以把长得不好的、生病的、被害虫侵害的花草彻底地除掉,只留下自认为长得漂亮的。花草不能主动发展,长快了或者生病了就会被剪掉。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孩子。教师不能排斥、讽刺、打击那些学习不好、品行不良、行为不端的学生,更不能“一刀”把他们“剪掉”。学生是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况且今天的成绩和表现不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更多、更好地给予他们爱心和耐心,要用爱教导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的优点越来越突出。
三、爱要形式多样
(1)理性之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扮演着“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角色,到学校往往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希望老师能处处照顾自己,如果自己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还要发发小姐、少爷脾气。这时,老师既应该及时地引导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实施,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迁就。
(2)慈爱。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功能、地位不再是传统的板着面孔的“师道尊严”,他更应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对于一个长期成绩差,得不到老师欣赏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拿出别人更多的耐心跟他谈心,用鼓励去化解他心灵中的坚冰,肯定他的优点,鼓励他去发现自己的优势,而后把谈话的语调变得轻松自如,把讲道理变成聊天式的谈话,使他那紧张的心得到放松,而这种情绪又能很快影响到他的学习,使厌学情绪得到控制。
(3)仁爱。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也难免会遇到个别不能理解老师的家长。每当与他们探讨孩子的家庭教育时,父母总是说:“我相信我的孩子不会是这样的,老师你也应该经常鼓励、表扬我的孩子。”每次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时,他们的话语无疑是给老师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有时也会非常生气地对自己说:“算了吧,父母对孩子都是这样的溺爱,你还在这里瞎起什么劲?”可每当接触孩子纯澈的目光,看到孩子因为老师的一个微小的鼓励而充满学习干劲,因为老师及时的批评使他免于更大的损失时,为师的幸福感觉也就充满心田。
四、爱要无处不在
老师不仅要从学习上关爱学生,还要从生活中关爱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关爱学生,而且在课后也要关爱学生。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中心,成绩的好坏,紧紧地牵连着他们脆弱的自尊。老师尤其要对学习落后的学生予以关心,尽量不在公开的场合点名批评成绩差的学生,对于每次考试在后面的学生要单独予以辅导,认真帮他们分析原因,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
边远农村的学生孤独留守、远离亲人,生活中肯定有很多不便。老师如果能尽可能地给他们以方便,学生会很感激。尤其在学生生病的时候,最渴望亲人的温暖。而父母又不可能很快地来到他们的身边,老师的关心便是温暖。孤寂无助时的关爱会让学生感恩一生。对于老师的教育,他也就会毫无心理障碍地接受,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课后要关心他们的交往,这个交往,一方面是指异性间的有悖于友谊原则的交往,一方面是指同性间的交往。一旦发现不良的交往,要及时正确地引导,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品尝“青涩的苹果”。
老师用爱撑起了一方晴空,老师用爱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那么,老师收获的将是灿烂的彩虹,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