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性强、探究性强,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探究与实验,而生物显微镜是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实验工具,熟练操作显微镜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显微镜操作能力,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如下:
1 第一次上显微镜知识时,就把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兴趣能够把人的生命力调动起来,而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应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第一次上显微镜知识时,就把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如何调动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1)介绍显微镜发明史,讲述显微镜下的发明、发现等故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2)让学生亲身体验显微镜下的惊奇。如在上课前,调好显微镜,让个别学生到讲台桌观察显微镜下的蝴蝶鳞片,那是一副五彩缤纷的画面,然后让观察到的学生描述现象,没看到的同学听了就心动。
2 利用显微镜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过去老师们在上《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条件不好的学校根本不让学生动手,因为显微镜是精密的放大仪器,唯恐学生摸坏),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已经改变那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在第一次上显微镜知识时,就把学生带到实验室,通过直接接触显微镜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为了节省时间,课前应布置学生预习,以便课堂讲显微镜结构所用的时间尽可能少,让更多的时间用在探究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和如何使用显微镜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步骤,依次探究镜座、镜柱、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筒、目镜、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等结构的功能。
3 改讲授为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1 取镜和安放
探究怎么拿更好?为什么?放哪里?怎么放?
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平稳(右手比左手有力,习惯用右手;防止目镜从镜筒滑落)。放在离桌子边缘约5厘米,略偏左(以便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3.2 安装镜头
(1)探究如何取、装目镜和物镜?
(2)观察目镜和物镜,识别目镜、物镜放大倍数,区分低倍镜和高倍镜。
(3)探究如何擦拭镜头?(明白应顺着一个方向擦拭的原理)。
3.3 对光
(1)探究“如何看到一個白亮的圆形视野”?
(2)探究如何选择光圈和反光镜?
教师应特别强调:不能用手直接扳动物镜,应旋转转换器;应用左眼观察,不能用右眼观察或闭住一眼进行观察。
3.4 观察玻片标本
(1)探究如何正确操作并看到清晰的“像”?
强调:应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离玻片标本2—3毫米为止。然后,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2)探究“倒”像
引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上”、“F”、“6”三种“标本”, 从而认识“倒”像。;
引导学生先观察“像”的方位和“标本”的方位,然后比较“像”的方位和“标本”的方位,进一步认识“倒”像。
(3)探究“像”的移动
引导学生往不同方向移动玻片,同时观察“像”的移动方向;再比较玻片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的结论。
(4)探究放大倍数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目镜、物镜上的放大倍数,并计算本次观察的放大倍数。
3.5 整理
探究如何整理显微镜?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与传统教师在黑板讲理论,学生竖起耳朵听相比)学生能较快掌握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学生分组练习,培养操作技能
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5 分组讨论,探究显微镜操作的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各操作步骤中要注意的问题并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2)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动作错误引导学生讨论。
6 总结操作过程,对学生强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显微镜
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流程化操作显微镜。
6.1 操作顺序
(1)安装对光时,从上到下:
目镜(装上)→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转换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遮光器(选择光圈)→ 反光镜
(2)整理时,从下到上:
玻片(取出)→转换器(物镜“八”字向外)→目镜(取下);反光镜(竖立)→遮光器(光圈最小)
6.2 显微镜光系统
光源→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物镜→目镜→眼睛
(1)如果对光看不到白亮视野应检查:反光镜、光圈、物镜。
(2)如果发现视野有杂质应检查目镜、玻片、物镜。
6.3 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要想看到完整的像应选择放大倍数小的镜头,要想看清某一细胞的结构,应选择放大倍数大的镜头。
6.4 倒立实像
(1)“6”、“b”、“bd”、“db”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9”、“q”、“pq”、“qp”
(2)所看到的像在左下角,为了把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要将玻片向左下方向移动。
6.5 如何快速找到物像
(1)如果标本“1”字形,应将玻片放在中央,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看到玻片痕迹时,将玻片左右方向移动,上下方向不动。如根尖永久装片。
(2)如果标本“一”字形,应将玻片放在中央,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看到玻片痕迹时,将玻片上下方向移动,左右方向不动。如迎春叶横切永久装片。
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用根尖、迎春叶横切玻片标本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在五至十分钟内完成取镜、安装、对光、调焦、观察、整理的操作,提高了显微镜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章永煌(1974-),男,福建大田人,福建大田县第六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物。)
1 第一次上显微镜知识时,就把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兴趣能够把人的生命力调动起来,而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应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第一次上显微镜知识时,就把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如何调动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1)介绍显微镜发明史,讲述显微镜下的发明、发现等故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2)让学生亲身体验显微镜下的惊奇。如在上课前,调好显微镜,让个别学生到讲台桌观察显微镜下的蝴蝶鳞片,那是一副五彩缤纷的画面,然后让观察到的学生描述现象,没看到的同学听了就心动。
2 利用显微镜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过去老师们在上《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条件不好的学校根本不让学生动手,因为显微镜是精密的放大仪器,唯恐学生摸坏),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已经改变那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在第一次上显微镜知识时,就把学生带到实验室,通过直接接触显微镜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为了节省时间,课前应布置学生预习,以便课堂讲显微镜结构所用的时间尽可能少,让更多的时间用在探究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和如何使用显微镜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步骤,依次探究镜座、镜柱、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筒、目镜、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等结构的功能。
3 改讲授为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1 取镜和安放
探究怎么拿更好?为什么?放哪里?怎么放?
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平稳(右手比左手有力,习惯用右手;防止目镜从镜筒滑落)。放在离桌子边缘约5厘米,略偏左(以便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3.2 安装镜头
(1)探究如何取、装目镜和物镜?
(2)观察目镜和物镜,识别目镜、物镜放大倍数,区分低倍镜和高倍镜。
(3)探究如何擦拭镜头?(明白应顺着一个方向擦拭的原理)。
3.3 对光
(1)探究“如何看到一個白亮的圆形视野”?
(2)探究如何选择光圈和反光镜?
教师应特别强调:不能用手直接扳动物镜,应旋转转换器;应用左眼观察,不能用右眼观察或闭住一眼进行观察。
3.4 观察玻片标本
(1)探究如何正确操作并看到清晰的“像”?
强调:应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离玻片标本2—3毫米为止。然后,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2)探究“倒”像
引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上”、“F”、“6”三种“标本”, 从而认识“倒”像。;
引导学生先观察“像”的方位和“标本”的方位,然后比较“像”的方位和“标本”的方位,进一步认识“倒”像。
(3)探究“像”的移动
引导学生往不同方向移动玻片,同时观察“像”的移动方向;再比较玻片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的结论。
(4)探究放大倍数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目镜、物镜上的放大倍数,并计算本次观察的放大倍数。
3.5 整理
探究如何整理显微镜?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与传统教师在黑板讲理论,学生竖起耳朵听相比)学生能较快掌握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学生分组练习,培养操作技能
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5 分组讨论,探究显微镜操作的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各操作步骤中要注意的问题并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2)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动作错误引导学生讨论。
6 总结操作过程,对学生强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显微镜
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流程化操作显微镜。
6.1 操作顺序
(1)安装对光时,从上到下:
目镜(装上)→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转换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遮光器(选择光圈)→ 反光镜
(2)整理时,从下到上:
玻片(取出)→转换器(物镜“八”字向外)→目镜(取下);反光镜(竖立)→遮光器(光圈最小)
6.2 显微镜光系统
光源→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物镜→目镜→眼睛
(1)如果对光看不到白亮视野应检查:反光镜、光圈、物镜。
(2)如果发现视野有杂质应检查目镜、玻片、物镜。
6.3 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要想看到完整的像应选择放大倍数小的镜头,要想看清某一细胞的结构,应选择放大倍数大的镜头。
6.4 倒立实像
(1)“6”、“b”、“bd”、“db”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9”、“q”、“pq”、“qp”
(2)所看到的像在左下角,为了把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要将玻片向左下方向移动。
6.5 如何快速找到物像
(1)如果标本“1”字形,应将玻片放在中央,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看到玻片痕迹时,将玻片左右方向移动,上下方向不动。如根尖永久装片。
(2)如果标本“一”字形,应将玻片放在中央,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看到玻片痕迹时,将玻片上下方向移动,左右方向不动。如迎春叶横切永久装片。
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用根尖、迎春叶横切玻片标本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在五至十分钟内完成取镜、安装、对光、调焦、观察、整理的操作,提高了显微镜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章永煌(1974-),男,福建大田人,福建大田县第六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