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妊娠13-16周引产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ie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索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妊娠13-16周引产的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的87例瘢痕子宫妊娠13-16周孕妇应用口服米非司酮及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的临床效果。结果: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妊娠13-16周引产,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小,产后阴道出血量少,产程时间短,未有子宫瘢痕破裂发生。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瘢痕子宫妊娠13-16周引产的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瘢痕子宫;引产
  【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01-02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高,瘢痕子宫的患者也日渐明显增多。但对于要求终止妊娠的孕13-16周的瘢痕子宫患者,因孕周较小,羊水量较少,且有开腹手术史,行利凡诺羊膜腔注药或大月份钳刮术操作困难,危险较大,并发症较多,患者不易接受。我院自2009年以来,应用口服米非司酮及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瘢痕子宫妊娠13-16周的孕妇引产,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孕周为13-16周要求引产的瘢痕子宫患者87例,均系1次剖宫产史,年龄为23-39岁。引产前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试验、心电图、及子宫B超常规检查,无药物禁忌,并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引产的风险,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常规签署药物引产手术同意书。
  1.2 方法:患者入院当日晚19:00口服米非司酮200mg(服药前后2小时禁食水),36小时后即隔日晨7:00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600ug。6小时后视宫缩情况可重复使用米索前列醇,产后行常规清宫术。产程中专人进行产程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宫缩频度及强度,下腹部压痛等情况,提前做好输血准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分娩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并认真检查宫腔是否完整,宫壁有无缺损,特别注意原瘢痕有无裂开。
  1.3 观察指标:①药物不良反应②宫缩出现时间③胎儿排出时间④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
  量⑤胎盘胎膜残留情况⑥引产并发症,是否有瘢痕子宫破裂发生。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4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3例出现寒战、发热,给予抗过敏及退热对症处理。
  2.2 引产效果:米索前列醇使用后,85%的患者2-6小时出现规律宫缩;12%的患者于6小时后因宫缩较弱且不规律,重复应用米索前列腺醇1次;1%的患者因出血量多改行大月份钳刮术结束妊娠;2%的患者使用药物引产无效改用它法,。
  2.3 胎儿排出时间:米索前列醇使用后,24小时内胎儿娩出者占89%,36小时胎儿娩出者占9%,引产成功率达97%。
  2.4 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90-280ml,胎儿娩出后立即肌注缩宫素20u,并行常规清宫术。
  2.5 胎盘、胎膜残留情况:产后给予缩宫素10U1/日肌注,3天后常规复查子宫B超,发现3%的患者出现宫腔残留,行二次清宫术。
  2.6 引产并发症:引产患者中无1例出现瘢痕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及宫腔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和轻度抗雄激素特性。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因而能和孕酮竞争结合蜕膜的孕激素受体,从而阻断孕酮活性而终止妊娠。同时由于妊娠蜕膜坏死,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促进子宫收缩及宫颈软化【1】。米索前列腺醇是前列腺素的衍生物,有抑制子宫颈胶原的合成,扩张和软化子宫颈的作用,还能兴奋子宫肌促进子宫收缩,能够有效减少药物流产史的出血量。且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的生物利用约大于口服给药的3倍【2】。故采用陰道给药即可明显减少胃肠道反应,又阴道给药药物作用明显优于口服。
  由此我们认为,采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应用于13-16周瘢痕子宫妊娠引产,方法简便、安全、操作简单、患者乐于接受、成功率高、副作用少,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26.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7-398.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于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检索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有关GIST淋巴结转移研究的文献,分析相关病例资料,总结GIST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表达、GIST分期及GIST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GIST淋巴结转移详细报告病例16例,男性6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9.25岁;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3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和不伴fQRS患者以及不同fQRS时限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探讨OMI患者fQRS、fQRS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321例OMI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有无fQRS分为OMI伴fQRS组(A组,167例)和OMI不伴fQRS组(B组,154例).A组将出现fQRS的导联加长描记50mm/s心电图,连续
【摘 要】目的:探讨多体位低场MRl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0.35TMRI成像仪对45例受试者进行颈椎屈伸位及中性自然位成像,分析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的变化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前屈位检查41例、131个椎间盘有突出征象,新出现突出椎间盘18.47%(41个/222个),较中性自然位突出加重63.09%(53个/84个)。后伸位检查共有40例、116个椎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躁动,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的攀升,近年来发现其导致的重症肺炎病例也在不断增多,目前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耐药率的影响在进一步加重,对该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就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效果,探讨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方法 将68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腔镜组)及开腹修补术(传统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腔镜组为(65.30±3.1)min,传统组为(55.2±3.6)min;术中出血量腔镜组为(11.5±8.4) ml,传统组为(38.2±
目的 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通过对9年间22例(24只眼)因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用Jensen直肌等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24只眼术后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其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预防性药物主要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维生素、矿物质及中药等.作为钙离子拮抗剂用于偏头痛预防的药物主要为氟桂利嗪,现对该药预防偏头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机制综述如下.关键词:偏头痛;氟桂利嗪;预防
目的 探讨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85例(101眼),男50例,女35例,平均年龄24.8(11~59)岁,均为行斜肌手术或直肌移植术,术前手术方式已确定,无需术中调整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球后麻醉组(50例,61眼)及对照组(浸润麻醉;35例,40眼),采用1%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3∶1混合分别对患者行球后麻醉或浸润麻醉后,行下斜肌部分切
对于温度匹配KTP晶体的Nd:YAG/KTP倍频激光器,需要精确控制KTP温度,使其达到最佳工作条件.传统的模拟控温系统只实现了单向加热或制冷控温系统,基于ADN8831的温控电路利用N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