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价强化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高龄(≥75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高龄NSTEACS患者1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 min),30 min后以0.1μg/
【机 构】
:
716000延安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716000延安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716000延安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强化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高龄(≥75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高龄NSTEACS患者1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 min),30 min后以0.1μg/(kg·min)维持,持续48~ 72 h].观察两组患者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7d心绞痛症状缓解程度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30 d的MACE发生率为5.7%(4/70),对照组为14.5%(1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7d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2.9%(65/70)和76.3%(5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7/70)和7.9%(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观察组发生1例血小板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强化抗栓治疗高龄NSTEACS患者,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30 d的MACE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第6秒用力呼气容积(FEV6)替代用力肺活量(FVC)用于阻塞性及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 对470例行肺功能检查的门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 70%及FEV1/FVC正常而FVC占预计值百分比<80%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为标准,分别确定FEV1/FEV6及FEV6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最佳诊断界值及灵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其治疗结果分为病情好转组(96例)和病情加重(包括死亡)组(2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等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pH值、咳嗽咳痰能力良好率、营养支持率、无创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辅助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方法 将13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新生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与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氧合指数、动脉与肺泡氧分压比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预后情况,包括死亡、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4%(62/65)比84.6%(55/6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注射用丹参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价值.方法 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60例,对患者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损害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损害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2
目的 观察脉血康对急性脑出血患者3周内脑血肿吸收、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出血常规治疗及个体化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发病24 h后复查脑CT,脑血肿无扩大即开始为期3周的脉血康肠溶胶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 d采用美国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脑CT所显示的脑血肿、脑水肿
目的 探讨6 min步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坚持每天2次行6 min步行训练,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HRV)及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结果 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HRV各项
目的 对结肠息肉切除术电凝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结肠息肉切除术电凝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肠息肉切除术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为0.5%(11/2 200),多发生于右半结肠广基大息肉,以局部腹痛为主,患者经禁食、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转归良好.结论 结肠息肉切除术电凝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手术技巧、肠壁情况、电流强度和电凝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