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有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阐述依法治校的概念及内涵,探讨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关系,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总结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依法治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61-04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针战略和未来奋斗目标。之后,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开始进入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发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实践依法治校的热潮,2012年,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进一步推动依法治校工作向纵深发展。实施依法治校,改革和创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内容涉及学校管理中从教学到后勤的各个领域,作为高校“铸魂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必然受到依法治校方略的强烈辐射和影响。在如火如荼的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拟阐释依法治校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总结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和内涵
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简单来说,依法治校就是依照体现教育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治理学校,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学校,要求学校的教学、学生、后勤等各方面的活动全部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和破坏。
依法治校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宏观上看,指的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从微观上看,是高校依照法律法规对内部各项事务的管理行为。笔者拟从微观涵义的视角探讨依法治校。
二、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近年来,随着学生法律意识的觉醒,高校诉讼案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屡见不鲜,如学位证发放、处分争议等,案件内容显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高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挑战。这些事件暴露出高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爆炸性的信息和思想浪潮席卷而来,时刻颠覆着以往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内心更加向往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开始用法治思维观察思考社会,甚至质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合法性。
如何解决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紧跟形势,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运行方式,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向学生展现公正的法治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机,不但能够消除质疑,甚至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契合,是今后高等学校治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有学者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高校校内配套制度体系,依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人治弊端和随意化倾向,更好地发挥其“生命线”作用,推进依法治校的实现。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结构中市民社会自我空间需要的扩大,公民自我意识、权利意识的高度觉醒,使得人们对权利需求层次不断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及融合,产生多元的道德观和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面临着法律规范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转型社会的新变化和未来社会的新要求构成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法治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教育目的来看,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依法治校保障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有力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依法治校是前提。一方面,法治意识、法制知识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依法治校主体的法律素质,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工作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依法治校的影响范围辐射到高校的各个领域,促成高校形成全面的优质法制环境,长期的熏陶会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最终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法治环境的建立,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拓展空间与范围,丰富内容与平台,创新理论与实践。同时,相关主体参与民主管理等依法治校事务,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和成长,依法治校也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依法治校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者结合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三、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为全面深入分析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的主题是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针对高校学生、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三类对象,共设计72道题目,其中70道选择题,2道主观问答题。回收有效问卷532份。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了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依法治校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求法治意识先行。若法治意识不到位,尽管学校也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但绝不可能将依法治校化为自觉行为,不可能有较高的管理效率。受历史和过往经验影响,高校在诸多管理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治的传统思维定势,自由、平等等法治理念的扎根尚需要时间和历练。学习法制知识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学校与学生存在着的法律关系属性。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高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完成国家交办的教育任务,对学生教育的相关事项进行管理,这是一种纵向关系,主体地位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属于或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是一种横向平等的法律关系。
在法治意识方面,在受访者中,近50%对自己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13%完全理解依法治校的涵义;66%有一些理解但不全面;44%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薄弱甚至基本没有;49%认为尚可;仅有7%认为较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1%纯粹为考试而学习;25%仅仅是偶尔关注一下;54%的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并非出于主动意愿,而在主动参与的学生中又有58%表示活动收益甚微,与期望值有差距。对于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26%认为形式多样,对学生有重大影响;15%认为内容重要,但陈旧的形式和风格使其作用越来越小;59%认为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存在偏差。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显著的矛盾情况。一方面,学生坦然承认自身法律知识储备不够,掌握程度不佳,法治观念薄弱;另一方面,他们对参与法制教育活动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极大热情,相反却对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提出了疑问。针对这样的矛盾,在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高校面临的迫切挑战。
随着依法治校的步伐加快,高校管理者也逐步开始调整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受访者中仍有2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甚至基本缺失;29%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管理者自身而言,他们中的36%对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熟悉或不关注;29%将学生维权意识高涨视为学校矛盾增加的原因而予以排斥;仅有16%认为应该多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外84%则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多管闲事,多说无益。这些数字一方面显示出学校管理者在依法治校工作过程中初步树立了外在的法治工作形象,得到超过70%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法治理念融入学校管理的艰难,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一些错误的思想依然顽固存在,依法治校的理念和内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二)制度建设
法制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据,指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法律法规。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依法治校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度建设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除了要遵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也会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制定本校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定章程或者关系师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要做到程序民主、公开,能够广泛征求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遇到重大问题,应采用听证方式听取意见,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两个误区需要说明:误区一,制度越多法治水平越高。过犹不及,制度过多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约束,同时也增加了制度执行的管理成本。因此,制度以适量够用为好。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制度论。执法必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依法治校的要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倾向,容易造成制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越来越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简单化和工具化。不可眼中只见制度不见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人为本”也是需要坚持的理念,应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从调查数据来看,受访者64%认为所在大学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91%认为所在大学拥有自己的大学章程;62%认为学校每年组织法制或规章制度学习的次数比较多。同时也应看到,仍有11%的管理者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通知不能准确地执行。受访者认为,学校在依法治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宣传力度不够、校领导是制定政策主体、教职工参与度不高、规章制度不健全。可以看出,高校十分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特别是大学章程,并习惯于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从而均获得超过半数的认可。但在制度执行层面,仍然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在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上,遮遮掩掩,公开透明度不达标,在对学生处分程序上,证据缺失,缺乏听证,程序不够严谨。在制度体系合理的情况下,依法行政就成为依法治校的关键和难点。
(三)民主管理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方略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行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其次,有利于有效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再次,有利于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关于学校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的决策,在受访者中,35%认为有征集意见渠道,决策时能够充分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80%认为教师或学生有足够能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40%了解或参加过学生代表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58%觉得学校在校务公开或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学生事务管理中,62%管理者认为做到了“公正、公开、透明”;18%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42%的学生曾向学校提出建议或反映意见;14%的学生有平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意识且经常付诸行动;37%的学生有足够意识但很少付诸行动。分析这些数据,学生已经具备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条件:能力和意识,但是付诸行动却不多。原因在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初始,具备了形式上管理和监督的条件,但无论内容还是范围,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民主管理仅仅是浅层次参与,内容与深度均不够,往往参与后也显得理性不足,缺乏经验。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个过程本身无疑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渗入和融合,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伟.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吴琼.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3]何桂美.对高校法制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9-60.
[4]毛祥成.法律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孙耀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倾向浅析[J].高教论坛,2010(7):8-9,25.
[6]梁瑜.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依法治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61-04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针战略和未来奋斗目标。之后,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开始进入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发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实践依法治校的热潮,2012年,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进一步推动依法治校工作向纵深发展。实施依法治校,改革和创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内容涉及学校管理中从教学到后勤的各个领域,作为高校“铸魂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必然受到依法治校方略的强烈辐射和影响。在如火如荼的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拟阐释依法治校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总结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和内涵
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简单来说,依法治校就是依照体现教育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治理学校,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学校,要求学校的教学、学生、后勤等各方面的活动全部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和破坏。
依法治校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宏观上看,指的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从微观上看,是高校依照法律法规对内部各项事务的管理行为。笔者拟从微观涵义的视角探讨依法治校。
二、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近年来,随着学生法律意识的觉醒,高校诉讼案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屡见不鲜,如学位证发放、处分争议等,案件内容显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高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挑战。这些事件暴露出高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爆炸性的信息和思想浪潮席卷而来,时刻颠覆着以往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内心更加向往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开始用法治思维观察思考社会,甚至质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合法性。
如何解决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紧跟形势,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运行方式,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向学生展现公正的法治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机,不但能够消除质疑,甚至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契合,是今后高等学校治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有学者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高校校内配套制度体系,依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人治弊端和随意化倾向,更好地发挥其“生命线”作用,推进依法治校的实现。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结构中市民社会自我空间需要的扩大,公民自我意识、权利意识的高度觉醒,使得人们对权利需求层次不断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及融合,产生多元的道德观和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面临着法律规范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转型社会的新变化和未来社会的新要求构成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法治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教育目的来看,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依法治校保障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有力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依法治校是前提。一方面,法治意识、法制知识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依法治校主体的法律素质,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工作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依法治校的影响范围辐射到高校的各个领域,促成高校形成全面的优质法制环境,长期的熏陶会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最终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法治环境的建立,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拓展空间与范围,丰富内容与平台,创新理论与实践。同时,相关主体参与民主管理等依法治校事务,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和成长,依法治校也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依法治校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者结合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三、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为全面深入分析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的主题是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针对高校学生、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三类对象,共设计72道题目,其中70道选择题,2道主观问答题。回收有效问卷532份。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了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依法治校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求法治意识先行。若法治意识不到位,尽管学校也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但绝不可能将依法治校化为自觉行为,不可能有较高的管理效率。受历史和过往经验影响,高校在诸多管理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治的传统思维定势,自由、平等等法治理念的扎根尚需要时间和历练。学习法制知识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学校与学生存在着的法律关系属性。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高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完成国家交办的教育任务,对学生教育的相关事项进行管理,这是一种纵向关系,主体地位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属于或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是一种横向平等的法律关系。
在法治意识方面,在受访者中,近50%对自己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13%完全理解依法治校的涵义;66%有一些理解但不全面;44%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薄弱甚至基本没有;49%认为尚可;仅有7%认为较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1%纯粹为考试而学习;25%仅仅是偶尔关注一下;54%的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并非出于主动意愿,而在主动参与的学生中又有58%表示活动收益甚微,与期望值有差距。对于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26%认为形式多样,对学生有重大影响;15%认为内容重要,但陈旧的形式和风格使其作用越来越小;59%认为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存在偏差。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显著的矛盾情况。一方面,学生坦然承认自身法律知识储备不够,掌握程度不佳,法治观念薄弱;另一方面,他们对参与法制教育活动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极大热情,相反却对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提出了疑问。针对这样的矛盾,在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高校面临的迫切挑战。
随着依法治校的步伐加快,高校管理者也逐步开始调整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受访者中仍有2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甚至基本缺失;29%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管理者自身而言,他们中的36%对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熟悉或不关注;29%将学生维权意识高涨视为学校矛盾增加的原因而予以排斥;仅有16%认为应该多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外84%则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多管闲事,多说无益。这些数字一方面显示出学校管理者在依法治校工作过程中初步树立了外在的法治工作形象,得到超过70%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法治理念融入学校管理的艰难,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一些错误的思想依然顽固存在,依法治校的理念和内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二)制度建设
法制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据,指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法律法规。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依法治校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度建设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除了要遵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也会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制定本校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定章程或者关系师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要做到程序民主、公开,能够广泛征求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遇到重大问题,应采用听证方式听取意见,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两个误区需要说明:误区一,制度越多法治水平越高。过犹不及,制度过多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约束,同时也增加了制度执行的管理成本。因此,制度以适量够用为好。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制度论。执法必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依法治校的要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倾向,容易造成制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越来越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简单化和工具化。不可眼中只见制度不见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人为本”也是需要坚持的理念,应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从调查数据来看,受访者64%认为所在大学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91%认为所在大学拥有自己的大学章程;62%认为学校每年组织法制或规章制度学习的次数比较多。同时也应看到,仍有11%的管理者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通知不能准确地执行。受访者认为,学校在依法治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宣传力度不够、校领导是制定政策主体、教职工参与度不高、规章制度不健全。可以看出,高校十分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特别是大学章程,并习惯于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从而均获得超过半数的认可。但在制度执行层面,仍然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在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上,遮遮掩掩,公开透明度不达标,在对学生处分程序上,证据缺失,缺乏听证,程序不够严谨。在制度体系合理的情况下,依法行政就成为依法治校的关键和难点。
(三)民主管理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方略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行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其次,有利于有效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再次,有利于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关于学校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的决策,在受访者中,35%认为有征集意见渠道,决策时能够充分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80%认为教师或学生有足够能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40%了解或参加过学生代表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58%觉得学校在校务公开或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学生事务管理中,62%管理者认为做到了“公正、公开、透明”;18%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42%的学生曾向学校提出建议或反映意见;14%的学生有平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意识且经常付诸行动;37%的学生有足够意识但很少付诸行动。分析这些数据,学生已经具备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条件:能力和意识,但是付诸行动却不多。原因在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初始,具备了形式上管理和监督的条件,但无论内容还是范围,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民主管理仅仅是浅层次参与,内容与深度均不够,往往参与后也显得理性不足,缺乏经验。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个过程本身无疑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渗入和融合,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伟.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吴琼.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3]何桂美.对高校法制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9-60.
[4]毛祥成.法律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孙耀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倾向浅析[J].高教论坛,2010(7):8-9,25.
[6]梁瑜.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