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维钊年表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9年(1岁)3月3日,即己亥年正月二十二日,陆维钊先生生于浙江平湖新仓镇,原名子平,字东武,后改名维钊,字微昭。晚年喜署劭翁。青年时斋名陆逊庐,后改称庄徽室,亦称圆赏楼。陆维钊祖父陆勋,字少云。二十二岁应试入庠,后补为廪贡生。曾执教私塾二十余年,善诗、书、画,亦曾悬壶济世。父亲陆壬林,字承基,少读书,为邑庠生。1898年10月患伤寒病故,时年二十三岁。逝世四月后,陆维钊先生诞生。
  1906年(8岁)入新仓镇芦川小学读书。邻居潘锦甫先生常指导他写字,成为其书法启蒙老师。
  1907年(9岁)祖母黎氏病故。
  1909年(11岁)芦川小学初小肄业,转入祖父执教的私塾读四书五经。究先生一生,重道德学问而淡泊名利,诗书画三绝,此时的熏陶甚为关键。
  1913年(15岁)复进芦川小学,插班高小二年级读书。师从崇明陆柏筠先生学篆隶。
  1914年(16岁)毕业于芦川小学,考入嘉兴秀州书院(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之前身)。受业于嘉善张天方、乍浦锺子勋、江山刘子庚、海宁朱蓬仙诸先生,学做诗词,常与同学胡士莹、徐震堮唱和,被誉为“嘉兴三才子”。
  1916年(18岁)初学钟鼎,临《杜白作宝盨》条幅。
  1918年(20岁)毕业于秀州书院,考入私立之江大学。冬大病,辍学回家,此后开始研读医古文。
  1919年(21岁)任新仓镇竞存小学教师。
  1920年(22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竺可桢先生攻读气象地理。
  1921年(23岁)因足患“流火”,不宜野外实习,改学文史,为此学习期限延长一年。受业于柳翼谋、吴瞿庵、王伯沆诸名师,在文学和书学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3年(25岁)担任《史地学报》主编,历时二年。
  1925年(27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由吴瞿庵先生推荐,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先生助教。
  1926年(28岁)1月,祖父病重,请假南归,助教职务请同学赵万里暂代。三月,祖父逝世,享年七十四岁。9月,任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国文教员。
  1927年(29岁)2月,任嘉兴秀州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之前身)国文教员。9月,任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国文教员。
  1928年(30岁)5月,母亲病故,终年五十三岁。
  1933年(35岁)3月,与松江李吉蓉结婚。与王季思、徐震堮、施蛰存、朱雯合编《当代国文》十二册,由上海中学生书局出版,供江苏省中学作教材用。
  1934年(36岁)长女出生,取名多多。为松江女中新建教学楼题“树人院”匾额,并重写校牌,作校歌歌词。书《旌表贞孝钱孝女淑贞墓碣》并篆碑额。
  1936年(38岁)代业师王哲安作《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所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选》,由正中书局出版。
  1937年(39岁)春,妻吉蓉患病。7月7日,芦沟桥事变。11月5日,日寇金山卫登陆,先生携病妻幼女举家逃亡,颠沛流离。家藏的珍贵字画、善本书籍和碑帖,为日寇所劫,丧失殆尽。
  1938年(40岁)1月,吉蓉病故。借贷入殓,葬于奉贤庄行。8月,松江女中迁上海法租界福煦路(即今延安中路铜仁路口),遂返校复课。浙大来聘,因“负责綦重,任教多年,不忍遽离” ,婉言辞谢。
  1940年(42岁)4月,与金山李怀恭结婚。
  1941年(43岁)6月,多多病殁。11月,长子开济(后改名昭徽)出生。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上海法租界,松江女中被迫停办。
  1942年(44岁)迫于生计,鬻字卖画。经常与樊少云、吴湖帆先生交往,切磋书画艺术。2月,任上海育英中学国文教员。8月,受聘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
  1943年(45岁)因《全清词钞》卷帙浩繁,另为索引,编撰《全清词目》。
  1944年(46岁)6月,女儿昭蓉出生。
  1945年(47岁)8月,抗战胜利。应浙江大学之聘,任文学院副教授,赴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报到。
  1946年(48岁)清明前,回故鄉扫墓,为新仓镇国药店题《韩康遗法》匾。接平湖县政府通知,已被圈定为临时县参议员,坚辞不就。7月,次子昭怀出生。
  1947年(49岁)浙大自遵义、浙大分校自龙泉相继迁回杭州,奉命协助接收罗苑分部。中秋后三日,贺学友胡宛春乔迁新居,用耕烟、麓台两家笔意作山水一帧,题曰:乱世年荒,安得如此溪山可以避秦耶。
  1948年(50岁)所著《中国书法》一书,由华夏图书公司出版。
  1949年(51岁)二月,小女昭菊出生。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杭州分会。
  1950年(52岁)奉调去苏州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历时半年。
  1951年(53岁)革大学习结束,仍回浙大中文系任教。黄炎培先生偕夫人姚维钧到杭造访。
  1952年(54岁)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大文学院、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为浙江师范学院,任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957年(59岁)2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列席政协浙江省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夏天,去莫干山休养,作山水条幅。
  1958年(60岁)以西川宁为团长的日本书法代表团第一次访华来杭,参加接待工作。秋,黄炎培夫妇第二次到杭造访。
  1959年(61岁)浙江师范学院改名为杭州大学,任杭大中文系副教授。创作篆隶“心画”条幅。临窗写生,画“宝石山全景”设色山水。秋,分别应浙江美术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的邀请,在两校讲授古典文学课。
  1960年(62岁)应潘天寿院长之请,由杭大调入美院,任中国画系副教授。合编《中国文学史(古代部分)》,由杭大出版。10月,参加以潘天寿为首的中国画讲师团。撰《姚耕云康藏纪游册》序。   1961年(63岁)1月,由杭大河南宿舍迁居韶华巷59号,取斋名“圆赏楼”。就查考《梦奠帖》中模糊之字,给马一浮丈复信。题《陆俨少为韩天衡画〈黄山烟云长卷〉》。秋,参加浙江省政协组织的各界知名人士参观团,赴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参观访问,后又到福建厦门前线,慰问人民解放军将士。车过连城金鸡岭有感,归来用宾鸿草堂写生法作设色山水一幅。
  1962年(64岁)3月,作为特邀人士,赴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三届三次会议,并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三次会议。在潘天寿院长的积极倡导下,经文化部批准,浙江美术学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学院决定在中国画系筹组书法篆刻科,筹备组由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刘江等组成,陆维钊负责具体筹备工作,刘江协助。以西川宁为团长的日本书法代表团第二次访华来杭,参加接待工作。集殷契文书甲骨文“物多车马鸡豚西子宾来尊酒飨,农有桑禾渔牧东野人归乐事同”联。
  1963年(65岁)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正式开学,任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主任。首期学生两名:金鉴才、李文采。参加西泠印社,为西泠印社书“清平乐·六盘山”行草条幅。集《毛公鼎》成《庶事在乎勤造我邦家巩兹大政,宏猷无不吉率我文武扬厥朱旗》篆书联。书篆隶“菩萨蛮·大柏地”条幅。
  1964年(66岁)任政协浙江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招收第二届书法篆刻科学生三名:朱关田、蒋北耿、杨永龙。以西川宁为团长的日本书法代表团第三次访华来杭,参加接待工作。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写行书“满江红”四首。为贺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周年,撰隶书“印学庆重光推陈出新佐我党宣传莫以雕虫轻小技,艺林尊首创承先启后作亚东倡导不将宗派限人才”联。书隶书“抽宝剑,缚苍龙”联。书篆隶“同心干,放眼量”联。
  1965年(67岁)3月,参观四明湖水库,归来喜作山水“记参观四明湖水库”条幅。作墨竹条幅,题:直节虚心。7月,以西川宁为团长的日本书法代表团第四次访华来杭,再次参加接待工作。
  1966年(68岁)“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70岁)8月,被关进“牛棚”,接受“审查”。
  1969年(71岁)4月,允许回家住宿,继续接受“审查”。
  1970年(72岁)9月,因前列腺肿大引起急性尿闭,住院治疗,准备开刀,后因故未成。
  1971年(73岁)2月,跋《上海博物馆〈鲜于枢行书诗赞〉》。随美院师生赴桐庐梅蓉参加双抢劳动,后又赴分水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临虞本《兰亭序》第八十八通。
  1972年(74岁)为迎接尼克松访华,杭州重修凤凰寺,题《凤凰寺》匾。用汉竹简法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条幅。
  1973年(75岁)在西泠印社会见日本友人香川峰云。
  1974年(76岁)前列腺肿大症复发,再次住入浙江医大附属一院,5月25日作前列腺切除手术,后发现已有癌变,决定保守治疗。六月中旬出院,回家休养。
  1975年(77岁)三十二年前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的《全清词钞》共十二卷,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正式出版。悼丰子恺逝世,为其遗像题签。以行书为沙孟海夫人包稚颐题册页。录五十年前旧作:《渡江云·陪业师陈佩忍、吴瞿庵两先生虎丘冷香阁夜饮归作》、《八声甘州·镇江客感》和《浣溪沙》等。11月,浙江美院通知退休,并代办退休手续。
  1976年(78岁)病后试步,由学生陪同登城隍山,写行书七绝三首。题诸乐三先生《长江记游卷》。书隶书“齐踊跃,肯登攀”联。写楷书“人贵有自知之明”横幅。书篆隶“节录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句”条幅,送日本展出。
  1977年(79岁)为纪念建军五十周年,写楷书“著名战争印章集”条幅,并篆刻印章“沈阳”一枚。自署篆隶“临黄大痴《富春山居图》”手卷。为增强体力,饱览湖山景色,曾四登玉皇山,归来喜作登山图,沙孟海、王焕镳两先生题跋,诸乐三先生署“登览”签。画山水“霜红簃填词图”横幅。画竹石条幅,题:虚心是师。12月,任政協浙江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78年(80岁)为岳飞墓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篆隶联。书“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行草联。书篆隶“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横幅,题曰: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书“冲霄汉,起宏图”篆隶联。写“同心干,放眼量”隶书联。绘花卉条幅,题:岁朝,戊午元旦,是日观寿者画,怅然,乃记于黄垆居。画山水条幅,题:昔年余与黄宾虹丈论画湖上,丈喜言徽派诸公,此帧余偶效之,果不必乞灵石涛八大也。世有知者,当会余意。10月,浙江美院收回退休证,请回学校工作。
  1979年(81岁)接受培养研究生的任务,招收全国第一批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撰《陆抑非画册》序。秋,病重住浙江医院。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撰写“水木清华留与印人传旧迹,亭台错落莫教雅集负良宵”行书联。12月,周扬、苏灵扬夫妇到浙江医院探望。这个时期创作的部分山水花卉,画成后未及具款,身后由家属请诸乐三、沙孟海、陆俨少、王个簃、王焕镳、陆抑非、钱君陶、卢坤峰诸先生补题之。
  1980年(82岁)浙江美术学院报省委宣传部批准,授与教授职称。1月,病重期间,坚持为潘天寿先生书写墓碑,成为绝笔。临终前一周,仍坚持教学工作,在病榻上给研究生讲最后一课,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将研究生教学任务托付给了沙孟海先生,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1月30下午5时,逝世于浙江医院。3月5日,在杭州殡仪馆举行追悼会,后葬于南山公墓。
  先生逝世后,《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诗、书、画作品选集先后整理出版。
其他文献
此藏品以薄金片为底板,金丝盘卷成花草形,上面焊有掐丝和小金珠,掐丝内镶嵌有绿松石和宝石,正中发饰高11厘米,重33克,上端站立一只鳳鸟,左右两边发饰上各站立一对鸳鸯;金钗头用薄金片焊接而成,表面铺满细微金珠,钗头镶嵌绿松石,钗头下端有银股两支,整套发饰极为讲究,是唐代皇族所用饰物。  (此藏品由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收藏)
期刊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道具,一般是把毛笔的笔毛朝上,放进筒内,置于书桌之上,以便随时取笔写字。通常我们所见的笔筒,或圆或方,或变形的筒状,但大致样式相近。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螟蛉有子》条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为其子。”其所说“笔筒”,恐怕就是今日之笔筒。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
期刊
我对油灯的收藏出于偶然。  记得是十几年前到山里采风写生,蜿蜒山路,驱车误入沟底一个十分偏僻的古村。  枝密树茂,清幽静谧。整个村子,只剩下几户留守老人。闲逛中,看见大槐树边一户院落大門敞开,院子内,满地金黄。   院内,有一老人正翻晒收获不久的秋柿,我上前讨了一个解馋。闲聊间,看见窗台上放置一件木头油灯,双立柱,带底座和灯盘,高约50厘米,乌黑发亮,通体是岁月留下的渍痕。夕阳下,青砖残墙,满地金
期刊
此藏品高5.6厘米,重17.55克。其樣式接受了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以金片焊接,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环状,镶嵌宝石,中间为圆球形,表面系细小金珠装饰,下部为方形金片焊接成塔形,最底部以五个小金珠焊接加以点缀,整体形态优美,工艺精湛。  (此藏品由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收藏)
期刊
中國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驱除邪恶。而在《北京形势大略》一书中则还有一种解释,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此藏品由徐州圣旨博物馆收藏)
期刊
此藏品高19厘米。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左右的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  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是我国釉下彩绘瓷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此壶小口卷唇,短颈
期刊
福州某古玩店名“望云小舍”,用沈葆桢原题匾额。匾为棕底字髹金,沈书为颜体行书,迹近何绍基,颇拙厚,“舍”字作人士口,与规范写法“舍”字人干口相异。据店主介绍人士口乃寓“士”人家之意,亦见晚清士绅阶层写字的某些习惯,非仅从俗,实有具体内蕴。其家藏闽籍书画家作品特精。  邓尔雅与苏曼殊同属南社社员,尔雅曾为曼殊题《燕子庵》,继作跋文一段,述其印象,不啻为曼殊评价,可谓文短意丰。文曰:曼殊上人不宜于时,
期刊
新闻速递保利厦门2019秋拍『玄览專场』重要古董器物拍品选赏
期刊
印章之钮也称钮雕,特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装饰印章的作用,明清时期大盛行。明初民间大量使用印章,许多文人发现可用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初仅是在“印鼻子”上简单穿洞,后来发展成为在印章上部的平台进行雕刻装饰。特别是明清后,印钮雕刻艺术突飞猛进,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内容更加丰富,印钮也从简单的纹路扩展为古兽,再扩展为博古图案、人物、翎毛、鸟兽、鱼虫等多种类型。藏者如收藏有精美雕工印钮的老印石,
期刊
《中秋帖》,墨迹,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共3行22字。帖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不易句读。该帖为行草书,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鉴“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明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钤有“宣和”、“绍兴”、“御书”、“广仁殿”、“内府图书之印”、“项氏子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