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地理四大核心素养的“绿心”结构的认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方式,力求营造凸显核心素养的课堂:“瞻前顾后”,生成教学目标;“舉足轻重”,把握教学内容;“量体裁衣”,突破教学难点;“动静结合”,培养地理思维。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绿心;教学方式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随着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笔者逐渐认识到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能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终身发展的地理思维能力或地理观。
“城市绿心”指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它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1]。城市绿心的空间结构模式类型大体有两种: 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单个城市的中心绿色空间的结构模式和以荷兰兰斯塔德为代表的城市组团围绕绿色中心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与城市组团绿心空间结构模式比较相似。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分别承载了地理学科的三大核心“职能”——视角高度(认识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的方式)、行动能力(改造世界的方式)。而人地协调观则是“绿心”,与三大核心“职能”相互影响,并随着时间发展和空间变化,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绿心”对三大核心“职能”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协调统一并产生最终的决策(如图1)。可以说,人地协调观是人类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最终依赖的准则,是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一、“瞻前顾后”,生成教学目标
当前“三维目标”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不管是在表达还是在落实上既继承又有所发展——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2]。不管是能力目标还是品格目标都需要精心预设和生成。
1.生成“顾后”
所谓“顾后”是通过准确把握教材,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达到的目标设置一个灰色区域,为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由此获得精彩的生成。例如,对“湿地的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湖泊、沼泽类湿地,让他们自主归纳湿地概念,进而对湿地概念的理解从“湿地离不开水”、“湿地不全是水”升华为“湿地与水是一对若即若离的亲密恋人”,有助于落实能力目标。
2.预设“瞻前”
所谓“瞻前”即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预设与课堂生成先行的知识,让学生顺畅、舒服地接受新知识,做到理解、掌握和运用。例如,“湿地的概念”教学时,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江南水乡,周围有很多湿地,也建了一些“湿地公园”。但“湿地公园”内大多是沼泽、湖泊类湿地,而河流、水稻田等却被划在公园之外。因此,学生往往认为河流、水稻田、海岸滩涂等并非湿地,于是可在预设时提出两个问题:①根据湿地的定义,辨别河流、滩涂、红树林、海洋、水稻田、水库哪些是湿地?②为什么绍兴政府主要对湖泊、沼泽类湿地建公园进行保护?由此学生可进一步加深对湿地概念的理解,初步认识到目前家乡湿地面临的破坏及保护湿地的迫切性。
二、“举足轻重”,把握教学内容
1.知识点“举重若轻”
中学教学侧重知识性,但由于中学生少了小学生的活泼,常常缺乏学习热情,而和谐的课堂会使知识点的教学举重若轻。因此,营造气氛让沉重的知识点自然浮现至关重要。在高三复习课“外力作用”教学中可营造一种武侠氛围点燃“冰冷的”知识点(如表1)。
2.方法“举轻若重”
课前预设时,不但要理清教材知识点,更要以知识点为载体,渗透方法,使高高在上的方法落地、扎根。如表1在区域认知中比较法的渗透,表2中归纳法的应用,让隐性的人地协调观凸显。
三、“量体裁衣”,突破教学难点
难点之所以难,是因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脱节、语言晦涩、模型复杂导致,若能适当转化,“量体裁衣”,与学生原有知识搭架,那么难点将迎刃而解。
1.简化模型
例如,将复杂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型转化为简单的“飞机”图或更简单的“小于号”图(如图2),学生更易记忆。
2.化文为形
例如,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引起的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教材中主要以文字形式表述,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将其转化为图形后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如图3)。
3.提炼口诀
例如,山谷热力环流的原理不易理解,热力环流图也很难画,就连最基本的“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的结论很多学生都要搞错,将此结论提炼为口诀“白骨(谷)精”、“黑(夜)山(风)老妖”后,学生表示山谷风的昼夜变化再也不会混淆。
四、“动静结合”,培养地理思维
以往课堂教学以静态思维为主,但是地理核心的思维素养更多是动态,高考命题者也更关注动态的过程性思维、区位变化思维、综合思维及尺度思维。因此,教学中应让视角动起来,形成尺度观;让时间动起来,培养发展观;让空间动起来,重视区域性;让思维动起来,构建综合性。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节中以“水稻种植业”为例构建的动态思维课堂(如图4)。▲
参考文献:
[1]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心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0):165-168.
[2]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3] 石海良.从浙江卷的两组选择题看测量实践力的三个考查角度[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11):63-64.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绿心;教学方式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随着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笔者逐渐认识到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能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终身发展的地理思维能力或地理观。
“城市绿心”指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它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1]。城市绿心的空间结构模式类型大体有两种: 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单个城市的中心绿色空间的结构模式和以荷兰兰斯塔德为代表的城市组团围绕绿色中心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与城市组团绿心空间结构模式比较相似。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分别承载了地理学科的三大核心“职能”——视角高度(认识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的方式)、行动能力(改造世界的方式)。而人地协调观则是“绿心”,与三大核心“职能”相互影响,并随着时间发展和空间变化,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绿心”对三大核心“职能”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协调统一并产生最终的决策(如图1)。可以说,人地协调观是人类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最终依赖的准则,是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一、“瞻前顾后”,生成教学目标
当前“三维目标”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不管是在表达还是在落实上既继承又有所发展——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2]。不管是能力目标还是品格目标都需要精心预设和生成。
1.生成“顾后”
所谓“顾后”是通过准确把握教材,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达到的目标设置一个灰色区域,为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由此获得精彩的生成。例如,对“湿地的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湖泊、沼泽类湿地,让他们自主归纳湿地概念,进而对湿地概念的理解从“湿地离不开水”、“湿地不全是水”升华为“湿地与水是一对若即若离的亲密恋人”,有助于落实能力目标。
2.预设“瞻前”
所谓“瞻前”即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预设与课堂生成先行的知识,让学生顺畅、舒服地接受新知识,做到理解、掌握和运用。例如,“湿地的概念”教学时,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江南水乡,周围有很多湿地,也建了一些“湿地公园”。但“湿地公园”内大多是沼泽、湖泊类湿地,而河流、水稻田等却被划在公园之外。因此,学生往往认为河流、水稻田、海岸滩涂等并非湿地,于是可在预设时提出两个问题:①根据湿地的定义,辨别河流、滩涂、红树林、海洋、水稻田、水库哪些是湿地?②为什么绍兴政府主要对湖泊、沼泽类湿地建公园进行保护?由此学生可进一步加深对湿地概念的理解,初步认识到目前家乡湿地面临的破坏及保护湿地的迫切性。
二、“举足轻重”,把握教学内容
1.知识点“举重若轻”
中学教学侧重知识性,但由于中学生少了小学生的活泼,常常缺乏学习热情,而和谐的课堂会使知识点的教学举重若轻。因此,营造气氛让沉重的知识点自然浮现至关重要。在高三复习课“外力作用”教学中可营造一种武侠氛围点燃“冰冷的”知识点(如表1)。
2.方法“举轻若重”
课前预设时,不但要理清教材知识点,更要以知识点为载体,渗透方法,使高高在上的方法落地、扎根。如表1在区域认知中比较法的渗透,表2中归纳法的应用,让隐性的人地协调观凸显。
三、“量体裁衣”,突破教学难点
难点之所以难,是因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脱节、语言晦涩、模型复杂导致,若能适当转化,“量体裁衣”,与学生原有知识搭架,那么难点将迎刃而解。
1.简化模型
例如,将复杂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型转化为简单的“飞机”图或更简单的“小于号”图(如图2),学生更易记忆。
2.化文为形
例如,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引起的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教材中主要以文字形式表述,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将其转化为图形后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如图3)。
3.提炼口诀
例如,山谷热力环流的原理不易理解,热力环流图也很难画,就连最基本的“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的结论很多学生都要搞错,将此结论提炼为口诀“白骨(谷)精”、“黑(夜)山(风)老妖”后,学生表示山谷风的昼夜变化再也不会混淆。
四、“动静结合”,培养地理思维
以往课堂教学以静态思维为主,但是地理核心的思维素养更多是动态,高考命题者也更关注动态的过程性思维、区位变化思维、综合思维及尺度思维。因此,教学中应让视角动起来,形成尺度观;让时间动起来,培养发展观;让空间动起来,重视区域性;让思维动起来,构建综合性。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节中以“水稻种植业”为例构建的动态思维课堂(如图4)。▲
参考文献:
[1]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心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0):165-168.
[2]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3] 石海良.从浙江卷的两组选择题看测量实践力的三个考查角度[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