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新背景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希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新的背景,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实际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且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初中生刚步入青春期,对自身,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既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上好这一门课:
一、学生为主,教师辅助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往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展现,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则是充当领航者的身份,一方面为学生指引方向,一方面为学生保驾护航。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初中生来说,交朋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朋友多的学生往往会受到他人的羡慕。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如何交朋友,让学生分享自己交朋友的经验,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建立友谊的過程,以及朋友之间出现过的问题等等。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中互动分享,而不是像之前的教学一样,在教室里只能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二、情景创设,拒绝枯燥
有的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照本宣科,完全脱离生活实际。但是其实,道德与法治是我们的生活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内容。生活中许多的现象都和道德、法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主动把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景。有了情景的出现,再枯燥的理论知识也会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学生上课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趣,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无用的课。真实情况是,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启示。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课《法不可违》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创造具体的情景。在放学路上,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发现地面上有一个钱包,里面除了有1000元钱之外,没有任何能够表明失主身份的物品。你的好朋友坚持失主难以找到,不如你们二人平分钱包里的钱,而你却坚持把钱包物归原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不伤害你们的感情,又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涉及朋友关系,金钱,道德和法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可以以自己举例,说自己在家中进行普法宣传的时候,自己的父亲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需要学习法律,自己的母亲总是觉得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也不需要学习法律,还总以长辈的身份拒绝听自己的宣传,假如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教师在创造情景的时候需要能够引起思考和认同,这样学生才能主动代入,摆脱枯燥理论带来的沉闷。
三、联系实际,关注学生成长
青春期是学生身心急剧成长的阶段,学生处理男生女生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成熟。虽然学生遇到了如此多的问题,但幸运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中关于学生青春期遇到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一些老师却不联系关注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忽略课程设置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做法实在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算上好这门课。
例如,笔者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这一课的时候,发现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最近总是心不在焉,上课状态时好时坏,经过观察发现这名同学总是注意同班上的一名女生。但当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叫来这名同学告诫他初中生谈恋爱影响学习,违反校规之类的话,而是在上课的时候分享自己的恋爱经历,给学生讲述自己的对恋爱的认识,希望告诉学生什么是爱情,初中生和成年人的爱情有哪些不同,并且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中“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异性情感”的知识点来帮助该学生走出困境。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名学生恢复了之前的状态,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这样用课本知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发挥了这门课的真正效用。
综上所述,教学背景的变化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做出教学策略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的背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摆脱枯燥无趣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用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7):88-89.
[2] 张虹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7(16):55-56.
关键词:新课改;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初中生刚步入青春期,对自身,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既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上好这一门课:
一、学生为主,教师辅助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往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展现,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则是充当领航者的身份,一方面为学生指引方向,一方面为学生保驾护航。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初中生来说,交朋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朋友多的学生往往会受到他人的羡慕。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如何交朋友,让学生分享自己交朋友的经验,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建立友谊的過程,以及朋友之间出现过的问题等等。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中互动分享,而不是像之前的教学一样,在教室里只能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二、情景创设,拒绝枯燥
有的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照本宣科,完全脱离生活实际。但是其实,道德与法治是我们的生活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内容。生活中许多的现象都和道德、法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主动把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景。有了情景的出现,再枯燥的理论知识也会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学生上课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趣,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无用的课。真实情况是,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启示。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课《法不可违》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创造具体的情景。在放学路上,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发现地面上有一个钱包,里面除了有1000元钱之外,没有任何能够表明失主身份的物品。你的好朋友坚持失主难以找到,不如你们二人平分钱包里的钱,而你却坚持把钱包物归原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不伤害你们的感情,又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涉及朋友关系,金钱,道德和法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可以以自己举例,说自己在家中进行普法宣传的时候,自己的父亲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需要学习法律,自己的母亲总是觉得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也不需要学习法律,还总以长辈的身份拒绝听自己的宣传,假如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教师在创造情景的时候需要能够引起思考和认同,这样学生才能主动代入,摆脱枯燥理论带来的沉闷。
三、联系实际,关注学生成长
青春期是学生身心急剧成长的阶段,学生处理男生女生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成熟。虽然学生遇到了如此多的问题,但幸运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中关于学生青春期遇到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一些老师却不联系关注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忽略课程设置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做法实在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算上好这门课。
例如,笔者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这一课的时候,发现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最近总是心不在焉,上课状态时好时坏,经过观察发现这名同学总是注意同班上的一名女生。但当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叫来这名同学告诫他初中生谈恋爱影响学习,违反校规之类的话,而是在上课的时候分享自己的恋爱经历,给学生讲述自己的对恋爱的认识,希望告诉学生什么是爱情,初中生和成年人的爱情有哪些不同,并且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中“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异性情感”的知识点来帮助该学生走出困境。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名学生恢复了之前的状态,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这样用课本知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发挥了这门课的真正效用。
综上所述,教学背景的变化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做出教学策略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的背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摆脱枯燥无趣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用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7):88-89.
[2] 张虹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7(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