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 探索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的小学教学内容与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教学模式还主要采用“满堂灌输,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种现状严重抑制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摇篮;与此同时,我们对“接受性学习”这种方式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运用。
针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我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和要求时,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注意适当有些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对较差的学生,在共同的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他们比一般学生经过较多的课时的学习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有些较难的知识,要求一节新授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适当给以帮助、辅导,力求缩短与一般学生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目标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生动有趣而且新颖的情境。
例如:在《分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先创设生活情景,播放两名学生上学的录像:两名学生因忘记带练习本返回家中去取,呈现画面(一):东东零乱的房间,画面(二):林林整齐的房间,结果林林拿到时,东东还在找,为什么呢?由这样的情景自然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调动。接着再次创设生活情景,播放录像,画面呈现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景,学生们走进绘画班、书法班、足球班、舞蹈班等。老师设问,他们为什么会走进不同的教室?而后,还可以播放书店中图书的摆放、超市商品的摆放等情景。这样学生投入到课堂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不自觉的掌握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他们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高兴的亲历了全程。
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不加任何讲解和指导,算是合格的数学教师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没有讲解“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种种疑问。从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渴求。然而使人遗憾的是:教师未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任何适当的解答。课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谈,他说:“为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再讲授‘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感悟、去讨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非把方法和技能排除于数学教学之外。
由此看来,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 探索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的小学教学内容与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教学模式还主要采用“满堂灌输,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种现状严重抑制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摇篮;与此同时,我们对“接受性学习”这种方式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运用。
针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我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和要求时,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注意适当有些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对较差的学生,在共同的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他们比一般学生经过较多的课时的学习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有些较难的知识,要求一节新授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适当给以帮助、辅导,力求缩短与一般学生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目标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生动有趣而且新颖的情境。
例如:在《分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先创设生活情景,播放两名学生上学的录像:两名学生因忘记带练习本返回家中去取,呈现画面(一):东东零乱的房间,画面(二):林林整齐的房间,结果林林拿到时,东东还在找,为什么呢?由这样的情景自然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调动。接着再次创设生活情景,播放录像,画面呈现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景,学生们走进绘画班、书法班、足球班、舞蹈班等。老师设问,他们为什么会走进不同的教室?而后,还可以播放书店中图书的摆放、超市商品的摆放等情景。这样学生投入到课堂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不自觉的掌握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他们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高兴的亲历了全程。
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不加任何讲解和指导,算是合格的数学教师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没有讲解“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种种疑问。从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渴求。然而使人遗憾的是:教师未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任何适当的解答。课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谈,他说:“为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再讲授‘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感悟、去讨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非把方法和技能排除于数学教学之外。
由此看来,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