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各民族为一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政策大检查的缘起与实施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xi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的韧始,这个有别于历史上各时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族平等的立国之本,也是打造“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基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坚持不懈地在制度建构、话语建构的同时,绵密而持续地通过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建设基于民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基于多民族国情而重构现代国家的努力与坚持.以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大检查是一个不断发现偏差、高位推进、词语调整、政策强化、立法入宪的累积和累进过程.
其他文献
新时代我国的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政府依法管理下,不断拓展与全社会合作以及共同进行社会治理的路径与场域,将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目标融合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整体性的持续发展进步中.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呈现出党政领导下的“复合性”治理路径.这一路径具有治理现代化的共性,即从政府的管理管制转向社会多主体参与,但其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化关系的治理模式,我国民族事务“党政领导下的复合性治理”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复合性、全域性的系统化国家治理行
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并塑造文化认同,黎族地区进行了民族文化振兴的体系建构,黎祖大殿的建造是其中之一.以建筑叙事理论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场域建构、审美生境和审美体验等层面分析了黎族传统建筑艺术当代建构的方式与美学内涵.由于叙事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建筑空间自身的文化性,黎祖大殿建构的不仅是展演黎族文化的精神空间,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社会空间和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嵌融合的文化空间.
非遗表演通过在地化集聚和同地化展演,对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和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基于“结构性-非结构性”分析框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探讨非遗表演的地方性建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遗表演中,政府、景区经营者、泼水演员和游客等多元主体通过空间表征和舞台化叙事参与地方性建构过程,其建构特征体现为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物质景观表征和具身性呈现,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维度上.国家话语、消费逻辑、经济资本和文化习俗规则等结构性因素,以及日常生活实践和个人能动
飞地经济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飞地经济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分析飞地经济模式的内在属性,探究我国飞地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和完善飞地经济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新办法”所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综合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立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着力点,结合相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修订自治条例的实证做出分析,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使这项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制度优势等论断.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传统家国观念逐步演化为同现代性相契合的政治文化,经提炼沉淀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构筑了“家-共同体”接续机制,契合了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国民提供了共同的认同点、构筑了情感形塑场域,引导着国民“全民一体”的认知趋向,是国民与共同体间关系确认的核心媒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将其塑造为“全民一体”的认同焦点和“共同体-国民”的连通纽带,通过全域范围的广泛传播、使用,为推进全体国民生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百年演进中不断改革推进,在变化发展中始终坚守民族平等原则.梳理建党以来相关文献及党和国家出台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有一条清晰的民族平等政策法治化演进的线索.这个演进过程,有政策与法律共同发力、民情与国情共同作用、民族平等得到实质保障等特点.民族平等原则的法治化,有助于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促进非户籍常住人口社会融合的逻辑起点、内在机理、面临困境和实现路径.社会融合作为逻辑起点,是一个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层次结构概念.社会组织促进社会融合是嵌入到整体系统中的.在宏观系统上,顶层设计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融合指明方向,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各层系统之间的互动;在中观系统上,社会组织体系及扩展关系网促成多样化的行动策略与社会资本积累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在微观系统上,各群体积极性增加,逐步形成价值共识,增进社区认同感.面对宏观系统方面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脱
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基,是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对壮族“陇峒节”的实践考察,梳理总结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蕴意及其功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陷入了以断裂、碎片、竞争为表征的危机之中.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嵌入-融合共生,是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化解壮族传统文化危机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从实体的主体嵌入、内容嵌入、方式嵌入到结构嵌入的现代与传统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良性循环的文化共
社会史研究是历史的社会性分析视角及其知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自古以来,中国各部族、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性社会实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对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研究体系是以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的“反思”和“自觉”、新时代党和政府正确引导与建设和谐国家的使命为背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话语和实践体系中进一步构建“自觉”性学术、“自主”性话语并从历史过程中挖掘整理中国特色本土社会关系实践的研究过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