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远渡重洋,赴法学习,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的历史几度辉煌几多灿烂。
勤工俭学 光照千秋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847年前后,就有来自中国的学生自费到法国留学,1872年首批官派生赴法学习,辛亥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留法学生大量出现。尤其是1920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全国,在中国近代留学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后来,其中的许多人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创业者。
中国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是当时中国的知识青年追求新思潮,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进行的一次尝试。在这次大规模的学西方活动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当时中国的广大青年。后来,又以其学人们在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建立的特殊功勋,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光照千秋。
说到中国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能不提到李石曾先生和他创办的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李石曾先生祖籍河北省高阳县,其生父李鸿藻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少年李石曾亲眼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种种罪行,立志要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认定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先学西方国家的科技成果和改革制度。
1902年8月,李石曾先生到了法国,原计划学习军事,由于身体条件不足,而改学农业科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著名的巴斯德学院,师从柏尔唐教授。之后,又入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在这期间,他特别注重对大豆的研究。1909年初,李石曾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巴黎西郊创办了“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并从中国老家招募工人来厂做工。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技能,他在工厂内办了一个工艺技校,并亲自编写教材和上课。这就是他后来发起勤工俭学运动的最初社会实践基础和基本构想的来源。李石曾先生利用早年赢得的财富,创办了大量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大半生都奔波于欧洲和中国之间,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借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布里村位于华北平原李石曾先生的家乡河北高阳县境内。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中国国内第一所专门培养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学校,创建于1917年夏。学校共招了3期学生,第一期60余人,第二期80余人,第三期100多人。学生主要来自湖南、河北两省,按照籍贯的不同分为南方班和北方班。南方班是湖南新民学会派来的学生,北方班河北学生最多。后来为了扩大学校的规模和交通的方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停办,部分学生迁往保定育德中学内的附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到1921年夏,总共办了4期,入学人数213人,赴法137人。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河北最早建立预备学校。1918年以后,全国各地的留法勤工俭学培训机构相继而起,虽然名称各不相同,招生的对象略有差异,但基本性质相差不多。在北京、上海、四川、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地的留法预备学校达20余所,留法勤工俭学热潮风靡全国。在这场大规模的留法浪潮中,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办得最早的学校;北京的法文专修馆是最大的一所学校;湖南新民学会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是最有生机和活力;四川是参与留法勤工俭学人员最多的省份。
上海的任务重点是为全国的赴法勤工俭学生提供方便。那时赴法留学生绝大多数人要经上海港乘船出去。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19年3月至1920年底,蔡元培、李石曾先生领导的华法教育会共送走学生20批(每走一船算一批,不计人数多少),有据可考的人数在1600名以上。如果连同政府的公派生在内,这期间的留法总人数大概在2000人左右。
当时法国的大环境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非常不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批复员军人需要进厂安置工作,新安排中国学生进厂做工非常困难。为了解决学生们的困难,李石曾先生充分利用自己在法国政府的上层关系,以及巴黎、里昂、蒙达尼等官方人士和教育界的好友,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人入厂入学。
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留学方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留学画卷,中国近代史上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无疑是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之一。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后来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有积极领导和参与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后来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先烈,如,赵世炎、刘伯坚、蔡和森、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同志;毛泽东、刘少奇同志也曾积级参与早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但因特别原因未能赴法。
包括其它留学形式在内的留法学人中,还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他们同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尊敬。其中,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成绩斐然,成了我国在特定学科的带头人,如,严济慈、钱三强、汪德昭、吴文俊等先生;有一批著名社会科学家,后来成了我国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如,王力、侯外庐、盛成等先生;有一批著名的文学大师,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巴金、钱钟书、艾青等先生;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如,徐悲鸿、吴作人、刘开渠、吴冠中等先生;还有更多的留法学人工作在外交、教育、卫生、科研、传媒、生产等实践岗位上,他们做出的宝贵贡献同样是值得称道的。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中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1983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保定育德中学旧址建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该处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继往开来 崭新一代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使得中法两国各种交流活动的开展成了可能,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向法国派遣留学人员。
1964年秋,新中国第一批留法学生来到法国,1965年秋,第二批留法学生又来到这浪漫的国度,两批合计200人左右。很荣幸的是,我就是其中一员。这些同学到达法国后,住在巴黎浩班松区玫瑰泉新村。按计划大多数人在预科班学习一年,然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只有那些进修生们直接进入法国的大学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本科生学制4年,进修生学制2年,毕业后或者留在法国继续深造,或者回国参加工作。
由于大批中国学生的出现,使美丽的玫瑰泉新村增添了许多魅力,当地人都把这里亲切地称为“中国村”。一些华人华侨和外国朋友时常慕名而来,采访、座谈,甚至唠家常,使这里成了中法两国乃至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和相互沟通的重要窗口之一。
由于长期的相互隔绝,互不来往,许多渴望了解中国的法国人对新中国的情况充满着好奇和神秘色彩。我们每到公众场合,只要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就像外星人降临一样,立刻有许多人聚拢上来问长问短。有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一番,惊奇地说:“噢,中国人这个样子了!”因为当时在许多法国人眼中,中国是老牛破车,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
法国人民十分珍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这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1966年春,我们参观当年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法勤工俭学时到过的一个咖啡馆,意外得知老板娘保存着她的前辈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合影。虽然历经风风雨雨几十年,却完好如初,令在场的同学们激动不已。大家纷纷模仿老一辈革命家的样子,在此处留下了风华正茂时的青春倩影,并且将这张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照片珍藏起来,作为中法友谊的历史见证。
同学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从事各种交流活动,通过广交朋友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1966年春季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巴黎地区的全体学生参加了中国展馆的建馆工作,并且在展出过程中担任展品讲解任务。中国学生的耐心讲解、热情态度,受到法国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中国展馆是众多展馆中最受欢迎者之一,法国初步出现的“中国热”迅速升温,并且像春风一样向西欧各国蔓延开来。
但因为“文革”爆发,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选择期后,教育部和外交部联合发文,将全体在外留学生调回。从此,在当时严峻政治环境下,中国外派留学生工作中止达10年之久。这样,1964、1965年中国政府派出的留法学生,成了自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漫长时期里少有的留法学人。
改革开放 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政策带来出国留学生机盎然的春天。现在留学的国内外环境、规模、方式、专业种类等,都是过去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1979年中国政府向法国派遣了100名公费本科生,1980年在继续派遣本科生的同时,派出了50名研究生。截至1999年底,公派留法学生人数达到6607人。同时,另有大批自费生远赴法国读书求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派学生的专业以自然科学为主,后来逐步增加了法律、金融、企业管理等社会科学科目,以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自费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有很大地回旋空间,法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很强的优势,这为自费留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就业前景更加丰富多彩。
历代留法学人中都有“回国者为国效力”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实行改革开放后的20年,留法学人平均回国率为70%,而且随着国家对留学政策的逐步完善,回国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当今出国的留学生中,这个回国率是比较高的。
当代的留法学人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群体。这种情况,不但反映了法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经济管理、金融、法律、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说明了中国学生有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作风扎实的良好传统。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极大的鼓舞了海外学人回国创业的热情。
近年来,在法国留学生中成立了“留法青年考察团”、“留法学者支持贵州建设服务团”、“留法学者支持陕西建设服务团”等,准备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1997年以来,留法科技工作者协会的25位博士,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之后,踏上了赴我国甘肃省的征途。4年中他们带给当地的“小麦锈病防治”、“油葵推广种植、蕨菜栽培”、“纳米技术磁学”、“计算机化学教学”等56个项目获得成功,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新一代留法学人也正在显示出不凡实力。1980年公派的50名研究生大部分学成回国,成为我国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上的重要骨干力量或带头人。
2000年中国科学院聘请了72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海外评审专家”,其中留法学人9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留法学人在法国科研、教学机构工作的有200多人,许多人获得过法国不同等级的奖项;有150多人在法国的17家跨国公司从事研究工作;在法国从事经商的学生,往往在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岗位工作。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奉献于法国的发展事业,续写着中法友谊的灿烂篇章。
在我们国内的科技、教学、经济、文化等领域,留法回国学人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在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7人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成回国的留法学人。现在,在中国由法中两国政府资助或校际合作建立的试实验室有5个,正在建设的实验室2个,主要领导人全部是留法回国人员,工作运转情况都比较顺利。
中法两国人民在长期相互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历代留学生队伍是这种友好交流的最重要的使者群体之一。现在这支队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队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壮大、工作也更为活跃和更有成效。这支队伍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会迎来中法友好关系光辉灿烂的未来。
编/王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