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天目山的生境条件适合柳杉的生长,以“大树王”为代表的古柳杉群作为天目山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为天目山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了解柳杉植物资源和景观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天目山古柳杉群衰退尤其是“大树王”死亡可能对未来天目山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柳杉;生长现状;景观用途;天目山
中图分类号 S7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57-01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系杉科柳杉属植物,多分布于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天目山地区尤为出名,且在江西庐山、浙江龙泉、福建泰宁、南屏、沙县以及云南昆明等地都有百年古树,是我国特有的常绿针叶乔木物种。柳杉树形高大,可长至50 m高,胸径可达2 m,在我国东部地区,多分布于海拔1 000~1 500 m以下的区域,在西部则可生长于海拔2 000~2 500 m的区域[1]。
我国浙江天目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柳杉生长,其数量众多,且植株高大,是当地个体最大的树种,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具特色的植被之一[2]。在禅源寺、老殿等区域尤为集中,也是景色最为独特壮观的区域,正是由于柳杉,天目山才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美誉。
由于柳杉具备很好的观赏性,加之其独特的生态价值,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天目山的柳杉林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柳杉的栽培繁殖技术、群落结构特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缺乏对于柳杉属植物资源及景观用途有关园林学方面的分析[3]。本文对天目山柳杉的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该种的开发利用及管护提供借鉴。
1 天目山柳杉生长现状
天目山柳杉林以禅源寺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多分布于山门、三里亭、七里亭、大树王、开山老殿等区域。根据史书记载,这些位于路旁的古老柳杉多为宋末元初僧侣们所栽植,根据2003年的测量数据显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植株高度在40 m以上、植株胸径大于1 m的多达664 株,其中有12株胸径大于2 m,胸径最大的一株为2.28 m[4]。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柳杉生长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中大多数植株存在衰退症状,表现为树冠稀疏、叶片泛黄。然而,散生于伴生树种林中的柳杉长势相对良好,枝叶茂盛[2]。对于柳杉的物种延续性来说,由于其幼树的储备充足,群体更新较快,在正常自然条件下能够实现种群的自然更新。
目前,天目山生长排列整齐的柳杉多为人工栽培,少数是自然生长的,可以将天目山柳杉视为自然林与人工林共存的状态。为促进柳杉的更新,可以在幼树培育、老树维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研究,并采用多种措施。
2 景观用途分析
西天目山景区山峦连绵起伏,粉墙绿瓦、小别墅式的民居藏在竹林中。盘山公路平坦,到山顶长18.9 km,286个弯。西天目每逢秋季,漫山遍野色彩缤纷,处处都可称之为一方风景,最为有名的便是大树王景区,每年秋季游客络绎不绝。
大树王景区内有一片壮阔的古木林,给人以天籁般的庄严与肃穆。此处随处可见参天的柳杉,株株雄伟挺拔,让人望而生畏,在柳杉群落当中还生长着许多珍贵罕见的中生代孑遗植物,以领春、香果、铁木等为主。此外,林中还散生着部分野银杏,野银杏被称之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是一種极为罕见的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树种。远远望去,高大挺拔的柳杉周围环绕着20余株高矮各异的野银杏,如同扶老携幼,又如五世同堂,向世人展现出一种旷世美景。
远近闻名的“大树王”位于开山老殿的西侧、普同塔的前方。据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曾两度登临西天目山,分别在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大树王”的由来缘于乾隆首次登临天目山。据传,乾隆首次游玩天目山之时,见此树巨大,环抱不得,于是将御带解下,方才环抱一圈。自此后,树干上便留下一道深深印记,“大树王”的美誉也由此得来,也有人将这棵树称为“龙袍树”。然而,正是由于乾隆曾经抱过此树,便有大树显灵、树皮包治百病的谣传,从此以后,众多香客游人便纷纷前来膜拜,并将此树的皮一点点全部剥去,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棵“大树王”终于干枯而亡,但其驱干仍旧巍然屹立。现如今,这棵“大树王”的树冠上又重新焕发生机,原来是柳杉的种子被风或动物带到树冠上,长出了翠绿的寄生柳杉,成为旅游盛景。
3 结语
以“大树王”为代表的柳杉属植物群落是天目山的象征,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美丽的风景旅游景观。“大树王”已枯死70余年,虽仍傲立不倒,但伴随时间流逝,风吹日晒,终有一日会倒塌,待及彼时方做出应对则为时已晚。可持续发展是天目山柳杉植物及所有自然人文景观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柳杉属的问题上,要加强对“大树王”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对退化的柳杉群进行抢救,防止类似“大树王”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柳杉新苗和幼苗加强培育和保护,并注意柳杉林空间上的合理分布。这不仅是为天目山旅游业的未来着想,更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的必然要求。
4 参考文献
[1] 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1-42.
[2] 宋艳,骆晓菁.天目山古柳杉衰退原因初探[J].科技资讯,2012(17):137.
[3] 夏爱梅,达良俊,朱虹霞,等.天目山柳杉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类型[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44-50.
[4] 唐吕君,赵明水,李静,等.天目山不同海拔柳杉群落特片与空气负离子效应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2):85-89.
关键词 柳杉;生长现状;景观用途;天目山
中图分类号 S7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57-01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系杉科柳杉属植物,多分布于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天目山地区尤为出名,且在江西庐山、浙江龙泉、福建泰宁、南屏、沙县以及云南昆明等地都有百年古树,是我国特有的常绿针叶乔木物种。柳杉树形高大,可长至50 m高,胸径可达2 m,在我国东部地区,多分布于海拔1 000~1 500 m以下的区域,在西部则可生长于海拔2 000~2 500 m的区域[1]。
我国浙江天目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柳杉生长,其数量众多,且植株高大,是当地个体最大的树种,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具特色的植被之一[2]。在禅源寺、老殿等区域尤为集中,也是景色最为独特壮观的区域,正是由于柳杉,天目山才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美誉。
由于柳杉具备很好的观赏性,加之其独特的生态价值,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天目山的柳杉林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柳杉的栽培繁殖技术、群落结构特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缺乏对于柳杉属植物资源及景观用途有关园林学方面的分析[3]。本文对天目山柳杉的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该种的开发利用及管护提供借鉴。
1 天目山柳杉生长现状
天目山柳杉林以禅源寺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多分布于山门、三里亭、七里亭、大树王、开山老殿等区域。根据史书记载,这些位于路旁的古老柳杉多为宋末元初僧侣们所栽植,根据2003年的测量数据显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植株高度在40 m以上、植株胸径大于1 m的多达664 株,其中有12株胸径大于2 m,胸径最大的一株为2.28 m[4]。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柳杉生长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中大多数植株存在衰退症状,表现为树冠稀疏、叶片泛黄。然而,散生于伴生树种林中的柳杉长势相对良好,枝叶茂盛[2]。对于柳杉的物种延续性来说,由于其幼树的储备充足,群体更新较快,在正常自然条件下能够实现种群的自然更新。
目前,天目山生长排列整齐的柳杉多为人工栽培,少数是自然生长的,可以将天目山柳杉视为自然林与人工林共存的状态。为促进柳杉的更新,可以在幼树培育、老树维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研究,并采用多种措施。
2 景观用途分析
西天目山景区山峦连绵起伏,粉墙绿瓦、小别墅式的民居藏在竹林中。盘山公路平坦,到山顶长18.9 km,286个弯。西天目每逢秋季,漫山遍野色彩缤纷,处处都可称之为一方风景,最为有名的便是大树王景区,每年秋季游客络绎不绝。
大树王景区内有一片壮阔的古木林,给人以天籁般的庄严与肃穆。此处随处可见参天的柳杉,株株雄伟挺拔,让人望而生畏,在柳杉群落当中还生长着许多珍贵罕见的中生代孑遗植物,以领春、香果、铁木等为主。此外,林中还散生着部分野银杏,野银杏被称之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是一種极为罕见的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树种。远远望去,高大挺拔的柳杉周围环绕着20余株高矮各异的野银杏,如同扶老携幼,又如五世同堂,向世人展现出一种旷世美景。
远近闻名的“大树王”位于开山老殿的西侧、普同塔的前方。据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曾两度登临西天目山,分别在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大树王”的由来缘于乾隆首次登临天目山。据传,乾隆首次游玩天目山之时,见此树巨大,环抱不得,于是将御带解下,方才环抱一圈。自此后,树干上便留下一道深深印记,“大树王”的美誉也由此得来,也有人将这棵树称为“龙袍树”。然而,正是由于乾隆曾经抱过此树,便有大树显灵、树皮包治百病的谣传,从此以后,众多香客游人便纷纷前来膜拜,并将此树的皮一点点全部剥去,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棵“大树王”终于干枯而亡,但其驱干仍旧巍然屹立。现如今,这棵“大树王”的树冠上又重新焕发生机,原来是柳杉的种子被风或动物带到树冠上,长出了翠绿的寄生柳杉,成为旅游盛景。
3 结语
以“大树王”为代表的柳杉属植物群落是天目山的象征,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美丽的风景旅游景观。“大树王”已枯死70余年,虽仍傲立不倒,但伴随时间流逝,风吹日晒,终有一日会倒塌,待及彼时方做出应对则为时已晚。可持续发展是天目山柳杉植物及所有自然人文景观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柳杉属的问题上,要加强对“大树王”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对退化的柳杉群进行抢救,防止类似“大树王”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柳杉新苗和幼苗加强培育和保护,并注意柳杉林空间上的合理分布。这不仅是为天目山旅游业的未来着想,更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的必然要求。
4 参考文献
[1] 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1-42.
[2] 宋艳,骆晓菁.天目山古柳杉衰退原因初探[J].科技资讯,2012(17):137.
[3] 夏爱梅,达良俊,朱虹霞,等.天目山柳杉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类型[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44-50.
[4] 唐吕君,赵明水,李静,等.天目山不同海拔柳杉群落特片与空气负离子效应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