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章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部分内容是该章重要内容之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授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讨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能否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不同点有哪些?结合国内外形势,围绕两岸关系展开论述,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好的途径。
【关键词】和平统一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76-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是《概论》课非常重要的内容。两岸能否统一,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部分内容是该章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好的途径。
讲授这部分的做法是在讲解该部分内容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案例:2014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接着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澳门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澳门能够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讨论完之后,详细介绍两岸统一的重要性、国际形势和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党对台的政策。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两岸统一的困难以及党对台政策的合理性。
一、党对台工作政策发展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今,两岸关系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分为两部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两岸处于分裂状态。由于种种原因,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两岸关系没有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党适时调整对台工作政策,加强两岸交流,促进了两岸互信,两岸关系进入到新的阶段。党对台的工作政策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前,党对台政策在武力解决和和平统一两者间摇摆不定,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台的政策变为和平统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就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1949年10月24日,第三野战军发起了金门战役,但是全军覆没。之后我党吸取了金门战役失败教训,为武装解放台湾做积极准备,台湾回归近在咫尺。就连蒋介石也认为,在五六月间,人民解放军之攻台“是不可避免的”[1]。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武装解放台湾的计划。出于国际形势的考虑,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暂时搁置台湾问题。同时,美国也重新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调整了对台政策,公然进行武装干涉台湾问题。由于中美双方实力差距较大,武装解决台湾问题并不现实,但党并没有放弃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为了表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于1954年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
金门炮击不仅表明了我党对台的态度,而且也让我党领导人明白了国民党是反对美国提出的“两个中国”的,因此党对台政策也相应发生了改变,采取以政治和外交的和平方式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政策。周恩来将这一阶段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侯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文革”开始之后,党对台政策变得越来越激进。以《人民日报》于1966年6月27日发表的题为“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的社论为标志,党对台政策又重新回到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这一时期,两岸关系降至冰点。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情势发生急剧变化。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获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出现缓和并于1979年正式建交。在国内,林彪外逃坠机之后,周恩来重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左”倾错误得到一定改善。党对台政策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然,当时中国还处在“文革”期间,对台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反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党对台政策逐渐稳定,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这一政策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教师通过讲解党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历史维度中比较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对台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政策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它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影响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
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日渐强盛。能否顺利解决台湾问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实力对比。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两岸出现冲突对抗关系的原因,就在于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不强,台湾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敢于正面对抗祖国大陆。因此,想要解决台湾问题,重点在发展。邓小平曾说:“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2]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台湾“行政院总计处”数据,2014年台湾地区GDP是160467.75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3.51%,折合人民币31703.6亿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5.2%,双方之间差距明显,祖国大陆实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使祖国大陆对台湾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体现是经贸上的依存度。2014年两岸贸易总额为1983亿美元,同比上升0.6%。其中大陆向台湾出口462.8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520.3亿美元。在这样一种经济关系下,大多数台湾人民不敢也不愿意支持台独。国际上,美国和日本两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实力,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两岸统一。因此,想要营造有利于两岸统一的国际环境,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解决台湾问题,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台湾谋求独立的国际空间日渐缩小。截止到2013年,全世界与台湾仍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大洋洲6个、拉丁美洲12个、非洲3个以及欧洲的梵蒂冈。不仅数量少,这些国家均为小国,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相信随着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发展,台湾独立的国际空间会越来越少,在国际上越来越不得人心。
“台独”势力阻碍台湾经济发展,失去民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谁顺应这一潮流,积极融入世界,谁就发展;谁违背这一潮流,隔绝于世界之外,谁就落后。但是“台独”势力用政治思维思考经济发展问题,害怕台湾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失去自主性,从而难以实现台湾独立的迷梦。部分台湾人士甚至提出“脱中入世”,天真的认为台湾可以绕过中国大陆,参与世界经济。早在1990年,李登辉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开始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在经济政策上提出“戒急用忍”,阻碍台湾企业界投资中国大陆。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台湾的经济发展日渐艰难。由于失去进入中国大陆这一世界最具活力的、最大市场的先机,台湾从当年亚洲“四小龙”首位掉到末位,台湾最低工资十几年没有变过。这些都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招致台湾人民越来越多的反感。
与“台独”势力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相反,大陆的惠台政策则取得了台湾人民的支持。为了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两岸关系,祖国大陆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两岸的经贸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以2013年为例,据台湾海关部门统计,2013年两岸贸易额为1194.6亿美元,占台湾贸易总额5567.3亿美元的21.5%。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770.1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2872.6亿美元的26.8%;台湾从大陆进口424.6亿美元,占台湾进口总额2694.6亿美元的15.8%。
三、影响两岸关系的不利因素
我们还应当清醒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困难,这样有利于在制定政策时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促进两岸发展。
外部势力的干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结果,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容他国干涉。但美国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将台湾纳入其全球体系之中,将其视为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冷战结束之后,美国逐渐将中国看做是挑战其世界领导权的潜在对手,台湾被视为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武器。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主要采取“以华制华”战略,其核心是不直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认同感减弱。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同文同种,本应有共同的民族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隔阂。
祖国大陆的发展任务艰巨。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即我党对台工作政策的发展演变,影响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介绍,配以具体的案例,将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和理论认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符合国际形势和两岸形势的正确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接下来介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以及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等内容就显得顺利,学生也容易自觉抵制网络上有关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言论,更加理性的思考台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英主编.《海峡两岸关系史》第3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5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18页。
【关键词】和平统一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76-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是《概论》课非常重要的内容。两岸能否统一,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部分内容是该章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好的途径。
讲授这部分的做法是在讲解该部分内容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案例:2014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接着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澳门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澳门能够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讨论完之后,详细介绍两岸统一的重要性、国际形势和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党对台的政策。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两岸统一的困难以及党对台政策的合理性。
一、党对台工作政策发展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今,两岸关系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分为两部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两岸处于分裂状态。由于种种原因,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两岸关系没有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党适时调整对台工作政策,加强两岸交流,促进了两岸互信,两岸关系进入到新的阶段。党对台的工作政策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前,党对台政策在武力解决和和平统一两者间摇摆不定,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台的政策变为和平统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就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1949年10月24日,第三野战军发起了金门战役,但是全军覆没。之后我党吸取了金门战役失败教训,为武装解放台湾做积极准备,台湾回归近在咫尺。就连蒋介石也认为,在五六月间,人民解放军之攻台“是不可避免的”[1]。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武装解放台湾的计划。出于国际形势的考虑,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暂时搁置台湾问题。同时,美国也重新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调整了对台政策,公然进行武装干涉台湾问题。由于中美双方实力差距较大,武装解决台湾问题并不现实,但党并没有放弃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为了表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于1954年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
金门炮击不仅表明了我党对台的态度,而且也让我党领导人明白了国民党是反对美国提出的“两个中国”的,因此党对台政策也相应发生了改变,采取以政治和外交的和平方式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政策。周恩来将这一阶段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侯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文革”开始之后,党对台政策变得越来越激进。以《人民日报》于1966年6月27日发表的题为“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的社论为标志,党对台政策又重新回到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这一时期,两岸关系降至冰点。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情势发生急剧变化。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获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出现缓和并于1979年正式建交。在国内,林彪外逃坠机之后,周恩来重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左”倾错误得到一定改善。党对台政策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然,当时中国还处在“文革”期间,对台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反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党对台政策逐渐稳定,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这一政策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教师通过讲解党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历史维度中比较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对台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政策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它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影响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
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日渐强盛。能否顺利解决台湾问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实力对比。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两岸出现冲突对抗关系的原因,就在于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不强,台湾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敢于正面对抗祖国大陆。因此,想要解决台湾问题,重点在发展。邓小平曾说:“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2]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台湾“行政院总计处”数据,2014年台湾地区GDP是160467.75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3.51%,折合人民币31703.6亿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5.2%,双方之间差距明显,祖国大陆实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使祖国大陆对台湾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体现是经贸上的依存度。2014年两岸贸易总额为1983亿美元,同比上升0.6%。其中大陆向台湾出口462.8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520.3亿美元。在这样一种经济关系下,大多数台湾人民不敢也不愿意支持台独。国际上,美国和日本两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实力,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两岸统一。因此,想要营造有利于两岸统一的国际环境,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解决台湾问题,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台湾谋求独立的国际空间日渐缩小。截止到2013年,全世界与台湾仍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大洋洲6个、拉丁美洲12个、非洲3个以及欧洲的梵蒂冈。不仅数量少,这些国家均为小国,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相信随着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发展,台湾独立的国际空间会越来越少,在国际上越来越不得人心。
“台独”势力阻碍台湾经济发展,失去民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谁顺应这一潮流,积极融入世界,谁就发展;谁违背这一潮流,隔绝于世界之外,谁就落后。但是“台独”势力用政治思维思考经济发展问题,害怕台湾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失去自主性,从而难以实现台湾独立的迷梦。部分台湾人士甚至提出“脱中入世”,天真的认为台湾可以绕过中国大陆,参与世界经济。早在1990年,李登辉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开始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在经济政策上提出“戒急用忍”,阻碍台湾企业界投资中国大陆。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台湾的经济发展日渐艰难。由于失去进入中国大陆这一世界最具活力的、最大市场的先机,台湾从当年亚洲“四小龙”首位掉到末位,台湾最低工资十几年没有变过。这些都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招致台湾人民越来越多的反感。
与“台独”势力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相反,大陆的惠台政策则取得了台湾人民的支持。为了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两岸关系,祖国大陆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两岸的经贸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以2013年为例,据台湾海关部门统计,2013年两岸贸易额为1194.6亿美元,占台湾贸易总额5567.3亿美元的21.5%。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770.1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2872.6亿美元的26.8%;台湾从大陆进口424.6亿美元,占台湾进口总额2694.6亿美元的15.8%。
三、影响两岸关系的不利因素
我们还应当清醒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困难,这样有利于在制定政策时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促进两岸发展。
外部势力的干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结果,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容他国干涉。但美国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将台湾纳入其全球体系之中,将其视为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冷战结束之后,美国逐渐将中国看做是挑战其世界领导权的潜在对手,台湾被视为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武器。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主要采取“以华制华”战略,其核心是不直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认同感减弱。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同文同种,本应有共同的民族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隔阂。
祖国大陆的发展任务艰巨。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即我党对台工作政策的发展演变,影响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介绍,配以具体的案例,将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和理论认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符合国际形势和两岸形势的正确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接下来介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以及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等内容就显得顺利,学生也容易自觉抵制网络上有关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言论,更加理性的思考台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英主编.《海峡两岸关系史》第3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5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