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千年文化“茶百戏”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中也有关于茶百戏雏形的描述。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祟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北宋陶毂在《藓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尚未见分茶的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茶百戏的研究历经艰辛和曲折。章志峰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2004年-2005年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荼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目前已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目前茶百戏作品和插花等景物相配。适于表现中国文化的各种意境,如“喜上眉梢”、“马到成功”等等。
  茶百戏是我国珍稀的文化资源,是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实物写照。分茶唐宋时期曾在闽北武夷山一带流传,目前已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徐夤《尚书惠蜡面茶》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都描述了当时武夷山一带分茶的情况。
  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其新颖独特的表现力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乌图案,对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适于游人观赏、品饮、体验,适用于各种接待和大型庆典活动,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文化旅游的档次。
  茶百戏是欣赏和品饮兼备的新型茶产品,具有独特的品饮价值,即可用抹茶通过点茶法欣赏和品饮,亦可用团饼茶冲泡品饮,是跨越时代的艺术珍品。
  茶百戏是独具保健功效的茶产品,可以丰富中国的养身文化。分茶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多糖类、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分茶也适用于企业和学校的大型庆典和招商展示会活动。较快地提高学校和企业知名度。目前已接受中央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和香港文汇报等许多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并在张天福基金会新年茶话会、海峡两岸茶博会等展示,深受欢迎。
  为更好地传承茶百戏文化,武夷茶百戏研发中心开展茶百戏作品展示以及仿宋点茶(古茶艺)、茶席插花、日本茶道等项目的培训与交流。
其他文献
以广贺高速为依托,在广东省首次提出用振动成型法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和最佳水泥剂量,以此来确定密实骨架结构半刚性基层配合比设计。结合现场施
(上接本刊2009年第5期第49页)7运、架、搬、提设备操作使用中的安全管控 按照箱梁运梁车、箱梁桥机架、搬运机、提梁机操作复杂程度与施工危险性程度.施工中操作安全重要性的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