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现在的许多优秀中小学生,虽然他们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比其他学生优秀,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消除,必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对优秀生认识的误区
优秀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有直接关系。而家长和教师的这种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他们对优秀生的片面认识密切相关。
何为优秀生?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优秀生”。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家长中很有市场,如奖励学生或孩子时常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这种观点以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甚至惟一标准,而忽视学生的能力、自信心等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是一种以教师和家长的好恶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学生的温/顷、服从等作为优秀生的品质,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以此为指导的教育必然会把培养“驯服的小绵羊”当作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长各有所好,对学生各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听话”标准是不一样的。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必然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等心理疾患。另外会迫使学生投教师和家长之好“随风倒”,表面上温温顺顺,迎合教师和家长,从而形成虚伪、圆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探险、批判精神,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五个性、无创造力、无创新精神、惟命是从。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常常会失败。
二、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挫折承受能力差与心理负担重的矛盾
一般的优秀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在家受父母的疼爱,在学校受教师的关心、同学们的羡慕。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失误,在音乐、体育等比赛中输给他人等,就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一般来说,教师和家长对优秀生都寄予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虽然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但也能成为他们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如果过大,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使他们产生学习焦虑、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另外,由于优秀生的成就感一般都比较强,他们一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并认为自己比其他同学聪明能干,应当领先其他同学,否则,说明自己表现不好。为保持自己的优秀地位,不让其他同学赶上或超过自己,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压,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较高要求与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形成合力,一方面会使他们由于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极易遭受挫折;另一方面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负重心理,导致身心疲惫。
2 强烈的虚荣心与自信心不足的矛盾
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对优秀生“捧” “夸”,导致许多优秀生有强烈的虚荣心。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处处、时时表现自我,想以此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更多关注与夸奖,以及同龄人的称羡。为做到这一点,许多优秀生不惜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在有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在场时尽力表现。有人在场时一个样儿,无人在场时却另一个样儿。
从心理学上讲,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不恰当表现,是个体为显示自己的优越所表现出来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倾向。虚荣心对个体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虚荣心的人为满足虚荣会积极努力,做出超过他人的成就,这时虚荣心成为动力。二是消极阻碍作用。虚荣心使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易使人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一般说来,优秀生的虚荣心常对他们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使他们表现出盲目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这样就难免遭受失败与挫折;
(2)使他们经不起失败与挫折,一遇到失败与挫折就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
(3)使他们掩饰自己的不足或缺陷,不努力改进;
(4)使他们看不起同学,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人际关系障碍,使他们孤立出来,甚至与其他同学对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荣心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正是由于优秀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使他们一直具有或保持领先地位,他们才想尽力表现自己,才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愿帮助同学,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心态。
优秀生强烈的虚荣心和自信心不足构成了一对心理矛盾。一方面虚荣心使他们想获得并保持比同学优势的地位,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自信心不足又使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优势。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其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争强好胜心与恐惧感的矛盾
争强好胜是指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胜过别人的心理。它是进取心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个体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与超越自我,并不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促使个体处处为别人尤其是比自己强或可能胜过自己的人设置障碍,特别是在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自己的好胜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自己又觉得无能为力,即没有能力通过正当的途径改变这一状况时更是如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很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因此,他们的好胜心常常导致错误的行为。
优秀生由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们的好胜心比一般学生强。他们凡事总想与同学比高低,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这种好胜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我行我素,认识不到他人的长处与价值,狂妄自大,总认为自己了不起。
虽然优秀生具有好胜心理,但他们对成就或成功也具有恐惧心理。常言道:物极必反。人的心理也是这样。优秀生的好胜心越强,越想胜过其他同学,反而会使他越担心他人胜过自己,产生强烈的恐惧与焦虑,而恐惧与焦虑会进一步增强其好胜心。这样的循环会使这些学生形成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4 自负傲慢与自卑失落的矛盾
优秀生的长期优势和教师与家长对他们的不恰当夸奖,极易使他们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他们常看不起他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常不顾及其他人的需要、兴趣 和看法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专横固执,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与改正;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总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而不J顷从他人。
虽然优秀生存在自负、傲慢心理,但他们时常也会感到自卑与失落。较高的期望、强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能力有限;与同学的关系不好,使他们感到空虚、失落;一次次的成功在使他们满足争强好胜需要,感到欣喜之后又会由于心理的对抗过程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人在目标实现时常会认为该目标无多大价值而产生失落感),还会使他们对将来更高的目标能否实现,自己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感到担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预防与消除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优秀生
优秀生不只是“听教师和家人话”的学生,也不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对优秀生的认识、衡量和评价不能只以某一方面尤其是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所评出的优秀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优秀生是相对于其他学生尤其是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学生而言的,只是说明他们比其他学生突出些,而不表明他们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努力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优秀生消除这些问题。
(2)包括优秀生在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某个学生在某一年级、某一学校发展得好,各方面都优秀,但也很难保证他们将来也能很好发展,将来也优秀。因此,为了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采取措施预防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能力、性格、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实施挫折教育,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优秀生正确认识挫折。首先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成功的前提。其次,使学生认识到挫折与失败是正常现象。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偶然的失败与挫折并不算什么,是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自卑,一蹶不振,而应从中去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
(2)教育学生应正确地对待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创设挫折情境,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并“决不宽容”,给予恰当的批评。
3 严中见爱,善于批评与“否定”优秀生
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优秀生的缺点常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他们常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很少被批评,久而久之,容易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经不起挫折。因此,教师应把对优秀生的爱护体现在严格要求中,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给予批评和“否定”。
在严中见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度。对优秀生的表扬与批评应实事求是,与客观标准相符合。
(2)引导优秀生自觉地分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好自我批评,并积极寻找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鼓励、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对优秀生不迁就,对后进生不歧视,善于发现优秀生的不足和后进生的闪光点。
(4)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给优秀生特殊照顾。
4 营建良好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是重要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学,这有助于消除优秀生的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
在营建良好的心理氛围时应特别注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班风。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采取群体竞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分成平均成绩大致相当的小组,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每一组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组员的进步情况,这就既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学生的价值或作用。这种方式既发挥了竞争的动力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有人曾进行了分层承包责任制教学法即不同层次的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群体竞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引导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样既可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共同提高,又可以通过帮助后进生培养优秀生的自信心、良好情感等心理品质。
(3)增强集体荣誉感,使优秀生认识到自己优秀不是真正优秀,班级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4)引导优秀生认识到优秀不只是成绩优异,而应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维护集体荣誉、帮助他人、与同学团结友爱是重要方面。
5 注重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对于优秀生,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优秀,而应注重其进步与发展。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看到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的相对优秀,而应注意到与他们自身相比的优秀。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于优秀生自身的发展潜力,采取措施,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育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学生的进步大小为衡量标准,采用动态的考核办法。这样就可以使评价与考核以每个学生已有水平为出发点。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可给优秀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可给优秀生安排一些较难的任务,使他们获得较大发展;也可根据优秀生的兴趣安排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专长或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等。所有这些,既可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和不断进取的信心、决心,又可使他们不致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3)教育优秀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人生目标,用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本文作者系全国特级教师)
一、对优秀生认识的误区
优秀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有直接关系。而家长和教师的这种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他们对优秀生的片面认识密切相关。
何为优秀生?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优秀生”。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家长中很有市场,如奖励学生或孩子时常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这种观点以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甚至惟一标准,而忽视学生的能力、自信心等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是一种以教师和家长的好恶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学生的温/顷、服从等作为优秀生的品质,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以此为指导的教育必然会把培养“驯服的小绵羊”当作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长各有所好,对学生各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听话”标准是不一样的。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必然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等心理疾患。另外会迫使学生投教师和家长之好“随风倒”,表面上温温顺顺,迎合教师和家长,从而形成虚伪、圆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探险、批判精神,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五个性、无创造力、无创新精神、惟命是从。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常常会失败。
二、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挫折承受能力差与心理负担重的矛盾
一般的优秀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在家受父母的疼爱,在学校受教师的关心、同学们的羡慕。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失误,在音乐、体育等比赛中输给他人等,就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一般来说,教师和家长对优秀生都寄予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虽然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但也能成为他们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如果过大,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使他们产生学习焦虑、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另外,由于优秀生的成就感一般都比较强,他们一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并认为自己比其他同学聪明能干,应当领先其他同学,否则,说明自己表现不好。为保持自己的优秀地位,不让其他同学赶上或超过自己,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压,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较高要求与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形成合力,一方面会使他们由于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极易遭受挫折;另一方面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负重心理,导致身心疲惫。
2 强烈的虚荣心与自信心不足的矛盾
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对优秀生“捧” “夸”,导致许多优秀生有强烈的虚荣心。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处处、时时表现自我,想以此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更多关注与夸奖,以及同龄人的称羡。为做到这一点,许多优秀生不惜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在有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在场时尽力表现。有人在场时一个样儿,无人在场时却另一个样儿。
从心理学上讲,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不恰当表现,是个体为显示自己的优越所表现出来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倾向。虚荣心对个体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虚荣心的人为满足虚荣会积极努力,做出超过他人的成就,这时虚荣心成为动力。二是消极阻碍作用。虚荣心使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易使人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一般说来,优秀生的虚荣心常对他们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使他们表现出盲目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这样就难免遭受失败与挫折;
(2)使他们经不起失败与挫折,一遇到失败与挫折就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
(3)使他们掩饰自己的不足或缺陷,不努力改进;
(4)使他们看不起同学,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人际关系障碍,使他们孤立出来,甚至与其他同学对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荣心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正是由于优秀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使他们一直具有或保持领先地位,他们才想尽力表现自己,才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愿帮助同学,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心态。
优秀生强烈的虚荣心和自信心不足构成了一对心理矛盾。一方面虚荣心使他们想获得并保持比同学优势的地位,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自信心不足又使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优势。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其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争强好胜心与恐惧感的矛盾
争强好胜是指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胜过别人的心理。它是进取心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个体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与超越自我,并不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促使个体处处为别人尤其是比自己强或可能胜过自己的人设置障碍,特别是在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自己的好胜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自己又觉得无能为力,即没有能力通过正当的途径改变这一状况时更是如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很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因此,他们的好胜心常常导致错误的行为。
优秀生由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们的好胜心比一般学生强。他们凡事总想与同学比高低,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这种好胜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我行我素,认识不到他人的长处与价值,狂妄自大,总认为自己了不起。
虽然优秀生具有好胜心理,但他们对成就或成功也具有恐惧心理。常言道:物极必反。人的心理也是这样。优秀生的好胜心越强,越想胜过其他同学,反而会使他越担心他人胜过自己,产生强烈的恐惧与焦虑,而恐惧与焦虑会进一步增强其好胜心。这样的循环会使这些学生形成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4 自负傲慢与自卑失落的矛盾
优秀生的长期优势和教师与家长对他们的不恰当夸奖,极易使他们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他们常看不起他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常不顾及其他人的需要、兴趣 和看法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专横固执,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与改正;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总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而不J顷从他人。
虽然优秀生存在自负、傲慢心理,但他们时常也会感到自卑与失落。较高的期望、强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能力有限;与同学的关系不好,使他们感到空虚、失落;一次次的成功在使他们满足争强好胜需要,感到欣喜之后又会由于心理的对抗过程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人在目标实现时常会认为该目标无多大价值而产生失落感),还会使他们对将来更高的目标能否实现,自己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感到担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预防与消除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优秀生
优秀生不只是“听教师和家人话”的学生,也不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对优秀生的认识、衡量和评价不能只以某一方面尤其是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所评出的优秀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优秀生是相对于其他学生尤其是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学生而言的,只是说明他们比其他学生突出些,而不表明他们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努力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优秀生消除这些问题。
(2)包括优秀生在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某个学生在某一年级、某一学校发展得好,各方面都优秀,但也很难保证他们将来也能很好发展,将来也优秀。因此,为了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采取措施预防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能力、性格、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实施挫折教育,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优秀生正确认识挫折。首先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成功的前提。其次,使学生认识到挫折与失败是正常现象。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偶然的失败与挫折并不算什么,是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自卑,一蹶不振,而应从中去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
(2)教育学生应正确地对待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创设挫折情境,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并“决不宽容”,给予恰当的批评。
3 严中见爱,善于批评与“否定”优秀生
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优秀生的缺点常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他们常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很少被批评,久而久之,容易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经不起挫折。因此,教师应把对优秀生的爱护体现在严格要求中,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给予批评和“否定”。
在严中见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度。对优秀生的表扬与批评应实事求是,与客观标准相符合。
(2)引导优秀生自觉地分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好自我批评,并积极寻找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鼓励、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对优秀生不迁就,对后进生不歧视,善于发现优秀生的不足和后进生的闪光点。
(4)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给优秀生特殊照顾。
4 营建良好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是重要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学,这有助于消除优秀生的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
在营建良好的心理氛围时应特别注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班风。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采取群体竞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分成平均成绩大致相当的小组,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每一组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组员的进步情况,这就既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学生的价值或作用。这种方式既发挥了竞争的动力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有人曾进行了分层承包责任制教学法即不同层次的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群体竞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引导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样既可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共同提高,又可以通过帮助后进生培养优秀生的自信心、良好情感等心理品质。
(3)增强集体荣誉感,使优秀生认识到自己优秀不是真正优秀,班级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4)引导优秀生认识到优秀不只是成绩优异,而应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维护集体荣誉、帮助他人、与同学团结友爱是重要方面。
5 注重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对于优秀生,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优秀,而应注重其进步与发展。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看到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的相对优秀,而应注意到与他们自身相比的优秀。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于优秀生自身的发展潜力,采取措施,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育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学生的进步大小为衡量标准,采用动态的考核办法。这样就可以使评价与考核以每个学生已有水平为出发点。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可给优秀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可给优秀生安排一些较难的任务,使他们获得较大发展;也可根据优秀生的兴趣安排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专长或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等。所有这些,既可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和不断进取的信心、决心,又可使他们不致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3)教育优秀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人生目标,用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本文作者系全国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