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既可以体现个人的情感,又可以表现出个人对于家庭以及所处环境的感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将乡村振兴作为民生保障领域的七大重点工程之一。农场居民的幸福感来源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是否平等、自身的身体是否健康、下一代是否能够获得良好教育、政府是否关注农村居民民生、自身社会地位等。旨在通过将“幸福思政”理论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机结合,以期探索出一条新的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路径。
[关 键 词] 幸福思政;乡村振兴;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226-02
近五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其高速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务工人数和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当农民与农村分离,农村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在近年不断缩小,但是因上述问题导致城乡二元对立的现状却在短时间内无法被有效解决。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这一战略的总目标和要求。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让城市和乡镇能够摆脱二元对立的矛盾,走向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进而确定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基础建设、覆盖社会保障、建设健康乡村、优化居住环境六方面实现农村建设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此外,文件将精神文化建设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的新要求,也就从各个方面将乡村振兴与农村居民民生问題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一、以民生促幸福
综合乡村振兴的七个目标,即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基础建设、覆盖社会保障、建设健康乡村、优化居住环境、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农村居民对于个人收入并非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因为,在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以后,个人或者家庭财富的积累在幸福感中的占比显著下降。虽然物质上的富足对于提升农村居民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就个人情感和认知而言,其并不能给予较大的刺激。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将提高农村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收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或将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动力放在提高收入上,则会变成所谓的“面子工程”。同时,在顶层设计方面,也要避免下达过多、过高的指标让乡村振兴变成所谓的“输血治疗”,让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动力对立,失去刺激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根本初衷。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提高农村居民和乡村自主造血能力作为主要着力点,将各类振兴项目作为撬动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杠杆,把文化、环境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地基。
在提高造血能力的过程中,首要建设目标就是发展产业经济,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基,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和美好环境的建设都源于经济的发展,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处于原动力这一重要地位。此外,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发展农村文明的推手。因此,文化建设应当作为乡村振兴中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意义。最后,在农村环境的改善方面,决策者应当将环境这一范畴上升至空间概念,将空间环境的改善作为乡村振兴中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以经济建设成果改善空间环境,并利用空间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经济建设的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幸福感提升的乡村振兴路径应当以民生作为着力点,用民生撬动幸福,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将文化资源和空间环境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出具有各个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二、以科技促幸福
通过笔者的调研和对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整理发现,农村居民与社会的有效关联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当人类社会逐渐走向移动互联时代,城市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之中。虽然在全球而言,农村居民生活与互联网的完全接轨还没有那么显著。但是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战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进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其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是充分和彻底的。当智能手机逐渐被普及到每一个农村居民的手中,互联网思维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思维方式,而这也大大刺激了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年农村居民的创造力,让其能够在远离喧嚣都市的农村和全世界进行无缝接轨,让他们能够将眼光发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发展成果对于农村居民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各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方面。农村居民开始主动积极地融入城市化的生活之中,主动关注和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了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这也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逐渐成为这一实践的主体。
因此,笔者认为决策者应当重视农村居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对于自身地位的期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农村居民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以增强其角色、自主意识作为切入点,通过为其在社会中找到自身角色定位和实践中的自主意识作为提升幸福感的抓手,进而将政府和农民二者有机结合。并且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更多地参加关于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在乡村内部,贯彻基层民主,让农村居民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各类事项的决策中去,讨论、协商和制定所在乡村的公约和未来发展方向,让农村居民在乡村实务决策和监督体系中提升幸福感。进而让乡村战略真正地成为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上下皆认可的好政策,让农村居民真正成为受益的主体。 三、以人才促幸福
在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方面,农村居民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所面对的公平稳定的环境是非常在意的。当绝大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已达到小康水平,当其逐渐摆脱了基本生存问题后,其自然会出现对更高目标追求的情况。而个人的发展则关乎农村居民个人价值是否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实现,因此,公平、稳定的环境也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此外,在脱贫攻坚中,很多农村居民致贫的关键是生病,而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虽然具体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自身身体的关注,但是其本质是农村居民在提升自我幸福感和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对于自身未来的信心。从这两方面来看,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性动力通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而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乡村振兴还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地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首先,在现阶段的农村地区,劳务输出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青年农村居民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逐年显著。而大多數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文化知识不高,无法承担高技术劳动,只能通过普通的体力劳动实现收入的提升。所以,决策人员需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增强乡村发展对于青年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让其能够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让农民能够在农村实现致富和发展。此外,还需要鼓励本土的优秀人才主动地返回家乡,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来,用其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动其他农村居民共同发展,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让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施展的空间。还需注意的是,政府部门要为各类人才打造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形成让返乡创业的农村居民不想走,现有农村居民留得住的有效机制。最后,政府部门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杜绝因病返贫等现象,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实,2019(2).
[2]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
[3]王连花.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4]龚志军,牛玉萍.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5]石瑛.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旨要及其现实价值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6]冯刚,朱宏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幸福思政;乡村振兴;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226-02
近五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其高速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务工人数和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当农民与农村分离,农村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在近年不断缩小,但是因上述问题导致城乡二元对立的现状却在短时间内无法被有效解决。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这一战略的总目标和要求。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让城市和乡镇能够摆脱二元对立的矛盾,走向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进而确定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基础建设、覆盖社会保障、建设健康乡村、优化居住环境六方面实现农村建设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此外,文件将精神文化建设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的新要求,也就从各个方面将乡村振兴与农村居民民生问題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一、以民生促幸福
综合乡村振兴的七个目标,即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基础建设、覆盖社会保障、建设健康乡村、优化居住环境、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农村居民对于个人收入并非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因为,在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以后,个人或者家庭财富的积累在幸福感中的占比显著下降。虽然物质上的富足对于提升农村居民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就个人情感和认知而言,其并不能给予较大的刺激。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将提高农村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收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或将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动力放在提高收入上,则会变成所谓的“面子工程”。同时,在顶层设计方面,也要避免下达过多、过高的指标让乡村振兴变成所谓的“输血治疗”,让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动力对立,失去刺激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根本初衷。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提高农村居民和乡村自主造血能力作为主要着力点,将各类振兴项目作为撬动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杠杆,把文化、环境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地基。
在提高造血能力的过程中,首要建设目标就是发展产业经济,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基,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和美好环境的建设都源于经济的发展,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处于原动力这一重要地位。此外,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发展农村文明的推手。因此,文化建设应当作为乡村振兴中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意义。最后,在农村环境的改善方面,决策者应当将环境这一范畴上升至空间概念,将空间环境的改善作为乡村振兴中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以经济建设成果改善空间环境,并利用空间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经济建设的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幸福感提升的乡村振兴路径应当以民生作为着力点,用民生撬动幸福,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将文化资源和空间环境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出具有各个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二、以科技促幸福
通过笔者的调研和对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整理发现,农村居民与社会的有效关联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当人类社会逐渐走向移动互联时代,城市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之中。虽然在全球而言,农村居民生活与互联网的完全接轨还没有那么显著。但是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战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进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其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是充分和彻底的。当智能手机逐渐被普及到每一个农村居民的手中,互联网思维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思维方式,而这也大大刺激了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年农村居民的创造力,让其能够在远离喧嚣都市的农村和全世界进行无缝接轨,让他们能够将眼光发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发展成果对于农村居民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各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方面。农村居民开始主动积极地融入城市化的生活之中,主动关注和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了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这也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逐渐成为这一实践的主体。
因此,笔者认为决策者应当重视农村居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对于自身地位的期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农村居民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以增强其角色、自主意识作为切入点,通过为其在社会中找到自身角色定位和实践中的自主意识作为提升幸福感的抓手,进而将政府和农民二者有机结合。并且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更多地参加关于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在乡村内部,贯彻基层民主,让农村居民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各类事项的决策中去,讨论、协商和制定所在乡村的公约和未来发展方向,让农村居民在乡村实务决策和监督体系中提升幸福感。进而让乡村战略真正地成为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上下皆认可的好政策,让农村居民真正成为受益的主体。 三、以人才促幸福
在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方面,农村居民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所面对的公平稳定的环境是非常在意的。当绝大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已达到小康水平,当其逐渐摆脱了基本生存问题后,其自然会出现对更高目标追求的情况。而个人的发展则关乎农村居民个人价值是否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实现,因此,公平、稳定的环境也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此外,在脱贫攻坚中,很多农村居民致贫的关键是生病,而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虽然具体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自身身体的关注,但是其本质是农村居民在提升自我幸福感和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对于自身未来的信心。从这两方面来看,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性动力通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而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乡村振兴还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地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首先,在现阶段的农村地区,劳务输出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青年农村居民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逐年显著。而大多數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文化知识不高,无法承担高技术劳动,只能通过普通的体力劳动实现收入的提升。所以,决策人员需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增强乡村发展对于青年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让其能够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让农民能够在农村实现致富和发展。此外,还需要鼓励本土的优秀人才主动地返回家乡,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来,用其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动其他农村居民共同发展,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让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施展的空间。还需注意的是,政府部门要为各类人才打造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形成让返乡创业的农村居民不想走,现有农村居民留得住的有效机制。最后,政府部门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杜绝因病返贫等现象,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实,2019(2).
[2]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
[3]王连花.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4]龚志军,牛玉萍.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5]石瑛.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旨要及其现实价值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6]冯刚,朱宏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