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对生态公益林中工程林建设,如何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的生态系统。提出加快纯林改造、大力营造混交林、采用合理造林密度等措施。
关键词: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生态公益林;工程林
生态公益林就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安全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是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国内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频繁,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日益严重退化,以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森林所提供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和第一需求。国家也极大地关注起森林、生态。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点略中,赋予林业以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生态公益林工程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启动了改善生态环境多项重大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碳汇林工程等等。在我省,生态方面的建设已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其中包含了生态公益林工程林的建设。本文就生态公益林中工程林的建设作出分析探讨。
1 有计划地加快纯林、低产林改造
在过去的荒山造林中,各地为了限期完成目标任务,造林时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超前意识,没有严格落实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的原则,使一些地区纯林面积过大,林分质量差,致使森林防灾自控能力差。如南方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造林时,普遍种植湿地松、飞播马尾松,造成大面积松林,存在诸多自然灾害隐患,如近几年南方地区森林火灾频繁,损失惨重,同时纯松林易引起松毛虫危害暴发。又如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因树种过于单一,混交比例小,配置不尽合理,导致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在“三北”地区300多个县大面积传播蔓延,构成严重危害,成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隐患。因此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计划地对现有纯林进行改造,次生林改造。通过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使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层次丰富、结构复杂,并且逐步向自然林转化,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
1.1 疏伐套种 郁闭度在0.3以上纯林采用疏伐套种方式,伐去过密的林木,在林木之间套种多种其他乡土优良树种,同时保护林内原有林下小乔木、灌木植株和一些蜜源植物,有利于一些害虫天敌繁衍生息,形成害虫、益虫、天敌和谐生存共处的平衡。如是纯松林则套种多种乡土阔叶树,以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原则;如树种单一阔叶树纯林,则套种其他多种阔叶树种,或针阔混交,但针叶树种比例以一成以下为宜。树种以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原则,植后加强抚育,5年后形成混交林。
1.2 疏林补植 在郁闭度0.3以下的疏林里采用补植套种方式,在林内较均匀地用多种阔叶树种进行套种,套种不宜过密以株行距6米×6米为宜,以便给其他物种生存空间,构建多物种森林群落,种植后加强抚育管理,5年后达到较好的混交效果。
2 生态林中火烧迹地、荒山的全面造林
2.1 造林原则 根据生态林的生态区位的重要性,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建设,先重点、后一般,先江河两岸、公路铁路两边、集镇周边水库周边原则。
2.2 造林意义 通过实地调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必须充分分析论证其可行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同时应具有前瞻性,体现10年20年后人们的需求,如形成一种美丽风景资源,森林景观,吸引旅游,振兴地方经济,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特色、一种地方精神。
2.3 造林密度 從实践、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栽植密度。目前,全面造林标准定在每亩89株至每亩170株。各地应在深入调查,充分考虑土壤、水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栽种密度,如果密度过大不仅在整地、苗木上浪费,而且植株没有合理的生长空间,没有充足的阳光、养分,造成植株争光、争水、争肥,群体生物总量上不去。作为生态公益林栽种密度可以小些,定在每亩54-89株为宜,一来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阳光、水分、肥料适宜,易于生长;二来其他植物如灌木,小乔木等提供生存空间,这样有利于群落物种丰富性,多层次性,提高群体生物总量,促成群落复杂,逐渐向自然林转化。造林密度小,郁闭成林和生态效益的产生,时间要较长一些,但作为生态公益林最大追求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4 林种、树种配置 根据适地适树,乡土优良树种原则,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采用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进行的阔叶林混交,同时适应物种自然分布规律,山顶、山坡、山脚相应地种植不同树种。混交可采用带状、块状、点状形式,以块状,点状混交较佳。每个小班(300亩左右)混交树种不应低于6种,单一树种不超过三成、树种设计上同时兼顾景观效果。一些地方因对单一树种造林隐患认识不够、甚至一些质检验收单位也没有充分认识,给造林工程留下隐患。如此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 造林后连续三年抚育、追肥 由于苗木前期生长较慢,对周围杂草竟争力较弱,因此很有必要前三年进行铲草、松土、追肥等抚育措施。一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除造林质量差,抚育措施没跟上是一大原因,管理不到位,抚育质量差,形式、走过场,特别追肥环节,人力财力投入较大,易弄虚作假、走形式。因此,加强造林的后续抚育管理,是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
3 工程林的检查、监理、验收
工程林检查、监理、验收应形成规程、形成制度,特别在责任方面应明确规定,在备耕、种苗、成活率、树种混交比例上严格把关,实行按工序验收。在生态公益林区进行广泛宣传,让社区群众对生态林有较深认识,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共建优美环境,同时鼓励人们对造林项目进行广泛监督,确保造林成功,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生态公益林;工程林
生态公益林就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安全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是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国内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频繁,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日益严重退化,以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森林所提供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和第一需求。国家也极大地关注起森林、生态。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点略中,赋予林业以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生态公益林工程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启动了改善生态环境多项重大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碳汇林工程等等。在我省,生态方面的建设已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其中包含了生态公益林工程林的建设。本文就生态公益林中工程林的建设作出分析探讨。
1 有计划地加快纯林、低产林改造
在过去的荒山造林中,各地为了限期完成目标任务,造林时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超前意识,没有严格落实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的原则,使一些地区纯林面积过大,林分质量差,致使森林防灾自控能力差。如南方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造林时,普遍种植湿地松、飞播马尾松,造成大面积松林,存在诸多自然灾害隐患,如近几年南方地区森林火灾频繁,损失惨重,同时纯松林易引起松毛虫危害暴发。又如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因树种过于单一,混交比例小,配置不尽合理,导致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在“三北”地区300多个县大面积传播蔓延,构成严重危害,成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隐患。因此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计划地对现有纯林进行改造,次生林改造。通过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使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层次丰富、结构复杂,并且逐步向自然林转化,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
1.1 疏伐套种 郁闭度在0.3以上纯林采用疏伐套种方式,伐去过密的林木,在林木之间套种多种其他乡土优良树种,同时保护林内原有林下小乔木、灌木植株和一些蜜源植物,有利于一些害虫天敌繁衍生息,形成害虫、益虫、天敌和谐生存共处的平衡。如是纯松林则套种多种乡土阔叶树,以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原则;如树种单一阔叶树纯林,则套种其他多种阔叶树种,或针阔混交,但针叶树种比例以一成以下为宜。树种以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原则,植后加强抚育,5年后形成混交林。
1.2 疏林补植 在郁闭度0.3以下的疏林里采用补植套种方式,在林内较均匀地用多种阔叶树种进行套种,套种不宜过密以株行距6米×6米为宜,以便给其他物种生存空间,构建多物种森林群落,种植后加强抚育管理,5年后达到较好的混交效果。
2 生态林中火烧迹地、荒山的全面造林
2.1 造林原则 根据生态林的生态区位的重要性,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建设,先重点、后一般,先江河两岸、公路铁路两边、集镇周边水库周边原则。
2.2 造林意义 通过实地调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必须充分分析论证其可行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同时应具有前瞻性,体现10年20年后人们的需求,如形成一种美丽风景资源,森林景观,吸引旅游,振兴地方经济,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特色、一种地方精神。
2.3 造林密度 從实践、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栽植密度。目前,全面造林标准定在每亩89株至每亩170株。各地应在深入调查,充分考虑土壤、水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栽种密度,如果密度过大不仅在整地、苗木上浪费,而且植株没有合理的生长空间,没有充足的阳光、养分,造成植株争光、争水、争肥,群体生物总量上不去。作为生态公益林栽种密度可以小些,定在每亩54-89株为宜,一来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阳光、水分、肥料适宜,易于生长;二来其他植物如灌木,小乔木等提供生存空间,这样有利于群落物种丰富性,多层次性,提高群体生物总量,促成群落复杂,逐渐向自然林转化。造林密度小,郁闭成林和生态效益的产生,时间要较长一些,但作为生态公益林最大追求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4 林种、树种配置 根据适地适树,乡土优良树种原则,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采用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进行的阔叶林混交,同时适应物种自然分布规律,山顶、山坡、山脚相应地种植不同树种。混交可采用带状、块状、点状形式,以块状,点状混交较佳。每个小班(300亩左右)混交树种不应低于6种,单一树种不超过三成、树种设计上同时兼顾景观效果。一些地方因对单一树种造林隐患认识不够、甚至一些质检验收单位也没有充分认识,给造林工程留下隐患。如此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 造林后连续三年抚育、追肥 由于苗木前期生长较慢,对周围杂草竟争力较弱,因此很有必要前三年进行铲草、松土、追肥等抚育措施。一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除造林质量差,抚育措施没跟上是一大原因,管理不到位,抚育质量差,形式、走过场,特别追肥环节,人力财力投入较大,易弄虚作假、走形式。因此,加强造林的后续抚育管理,是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
3 工程林的检查、监理、验收
工程林检查、监理、验收应形成规程、形成制度,特别在责任方面应明确规定,在备耕、种苗、成活率、树种混交比例上严格把关,实行按工序验收。在生态公益林区进行广泛宣传,让社区群众对生态林有较深认识,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共建优美环境,同时鼓励人们对造林项目进行广泛监督,确保造林成功,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